《囚歌》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5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革命烈士?他们有哪些英勇事迹?引出课题《囚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囚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
(2)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难点(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和感受,引出《囚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
(2)讲述《囚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狱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坚定的信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狗”“门”“洞”等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渴望“自由”,却又坚决拒绝“爬出”牢房?(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力量等。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对比、呼应等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革命诗歌,进行阅读和交流。
《囚歌》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父亲叶挺遭到国民党长期无理拘押。
这首《囚歌》,浓缩着他对牢狱生涯的体验和对生命、自由及尊严的悲壮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尽了手段,可叶挺坚贞不屈。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在那里,叶军长受尽折磨和迫害,过着非人的折磨。
更使叶挺苦恼的是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怒,因而,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囚歌》。
)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7.指名回答(1—2生)。
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叶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叶挺。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挺将军为了革命事业身陷囹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囚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壮丽诗篇。
2、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对啦,“囚”就是被囚禁、被关押的意思。
那叶挺将军为什么会被囚禁呢?(给学生讲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背景)诗歌的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里的“人”和“狗”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狗”指的是叛徒、走狗。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威逼利诱。
第二节“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个“声音”是谁的声音?(是敌人的声音,敌人想让叶挺将军叛变投降)那叶挺将军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坚定地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表现出了他的坚贞不屈。
第三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又指什么呢?(“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活棺材”指牢房,也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叶挺将军渴望在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永生,展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囚歌》教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的选择,体会诗歌两个“自由”的内涵。
作者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导入课文1941年的“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无理扣押后,被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
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
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
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到重庆后,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
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
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
直到1946年才在中国共产党的营救下释放,可是,一个月后,他同夫人一起坐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而牺牲,毛泽东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就是叶廷在狱中写的诗歌。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囚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囚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囚歌》的作者、创作年代和背景。
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囚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囚歌》的主题思想和诗歌形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囚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囚歌》,并默写其中的重要句子。
要求学生根据《囚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评估学生对《囚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囚歌》的主题和形式。
2.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CAI课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
2. 写一篇关于《囚歌》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囚歌》的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囚歌》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含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根据写作背景)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3、读题、破题(1)读准“囚”的字音。
(2)“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板书:失去自由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生评4、大家齐读诗歌,争取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三、精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两处“自由”我们知道“囚”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节诗歌中,把它圈出来。
第一处: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2、这种据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3、你是从文哪句话知道的?4、怎么这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的是什么人?(革命队伍中的判徒)叶挺用狗来比喻判徒,表现他对判徒痛恨厌恶。
体会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指名读,师评,齐读)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感情?(敬佩、崇敬)让我们带着对判徒的痛恨,对革命者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练读——指名读——生评——分组5、敌人是怎么对待这两种人的?(对革命者是监禁迫害,给判徒所谓的自由)你从哪体会到?(“紧锁”“敞开”)这是一组什么词?6、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分男女读这句。
7、这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高叫”是什么意思?这个让你想象敌人是怎样一副嘴脸?(阴险)他们在叫什么?(爬出来吧……)这个“爬”是真的爬吗?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读——抽读——生评、再读齐读)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引读第二小节)(二)理解第二处自由1、这是第二次提到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从哪个词看出?2、师:是呀,谁不向往自由?谁又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叶挺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3、那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所以,他怎么回答?(人的身……)这是一句反问句,请你换一种说法改成陈述句。
《囚歌》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囚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掌握五个生字的书写及组词,并能正确书写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4、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介绍时代背景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领略了别致有趣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尊严有关的首篇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在囚室,监狱里面写的。
“囚”在这里指的是1942年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写的。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下叶挺将军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指名回答,师补充)2、介绍时代背景作者叶挺曾担任过国民党革命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此后叶挺被长期羁押,长达五年。
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
蒋介石、陈诚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严辞拒绝。
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
《囚歌》是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于1942年11月21日,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展现了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人”和“狗”各指什么?“一个声音”又指的是什么呢?(人—革命者、真正的人;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国名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板书:威逼利诱)2、师:真不错啊,那你们能说说“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指什么吗?这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和真正的人走的门;为狗爬出的洞—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对比,将人和狗对比)3、师:是啊,当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们先试着读一遍,一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试试(其中“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诗写出了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敌人的阴险狡猾,所以“自由”要读的虚伪、轻浮、声音要拖长些)4、师:真不错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小节,把该体现的语气和感情都读出来。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囚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囚歌》的作者叶挺将军,介绍其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囚歌”二字的含义。
2.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如“破晓的曙光”、“铁窗的风”等,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如“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等,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
4.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在囚禁中仍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
(2)讨论诗歌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回顾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囚歌》。
五、评析1.本节课以叶挺将军的《囚歌》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课堂小结部分,强调诗歌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将诗歌精神融入现实生活。
5.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注意这里‘破晓的曙光’是如何在囚禁的阴霾中显得格外明亮?你们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个景象时的情感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感受形象描绘的力量。
2.对于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这样解释:“‘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这句话中的‘热血’一词,你们觉得它仅仅是指血液吗?它在这里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优秀6篇《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篇一执教场合:吴江市垂虹之秋5位省特级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执教地点:吴江市松陵中心小学三楼多功能教室执教班级:五(1)班执教时间:2006.10.20上午第二节课前准备:1.备高亮度实物投影仪一台及教鞭、粉笔。
2.学生自带文具、字典或词典。
3.复印自选教材,上课后现场分发给学生等。
一、教学目的(一)帮助学生基本完成对全诗内容及主题的读、议、背、悟。
(二)注重发展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机合作的品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自学互议评点追问讨论答辩小结等伺机推进;范读散读齐读默读点读试背背诵等交互联动。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段:导入我们大家都要懂得尊重自身(板书),勇于承担责任(板书)。
革命先烈叶挺(板书)军长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
他具有为了正义,决不在敌人面前低头的高尚人格,他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承担起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光荣责任。
叶挺军长离开我们已经60年开外了,但人们始终崇敬他,永远怀念他!今天,高老师就陪大家一起来学习叶挺军长64年前写的一首诗《囚歌》(板书)。
第二时段:以老师的提问生成学生的提问看了这题目,你已经想到了哪些问题?【备案:①掌握囚字的音、形、义。
②理解囚歌一词的到位意思被关押在敌人牢房中的革命者写下的一首诗。
】第三时段:展开中心环节㈠分发并投影讲义后,教师范诵全诗。
㈡组织师生间的多边活动。
1. 布置3项任务:①看讲义左边的照片,认识叶挺军长;②读照片下的简介和说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地方,自己查字典等化解;③想办法把全诗读准、读顺、读得尽可能好一些。
2. 扼要了解看简介和说明后的情况叶挺军长被谁关押、什么时候被关押、被关押在哪里、被关押了多少个年头?《囚歌》一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写在何时、写在何处?3. 点读、齐读全诗,适当评点。
4. 要求学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问同学、问听课的老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囚歌》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老师写一个字,看你们认识吗?(板书“囚”)2.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3.自由是美好的,追求自由也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从美国独立宣言中“不自由,勿宁死!”的口号到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至理名言“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在枷锁中!”无不表达着对自由的向往,那么在革命者眼中,自由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在狱中创作的《囚歌》。
(板书课题、播放录音)这就是叶挺在狱中创作的囚歌。
4.读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叶挺人物介绍)5.先小声读一读,指生读。
二、初读诗歌1.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叶挺写下了这首诗,咱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并标注出诗歌的小节。
2.这首诗有几个小节?(三个)指生分小节读文。
3.这些词语你都读对了吗?课件——(紧锁敞开热血活棺材)——指名读一遍课件——热血——血通常在书面语中读血(四声),口语中读血(三声)课件——活棺材——棺是我们这首诗中要认识的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4.再把全诗读给同桌听听,看看你们都读对了吗?5.谁来读给大家听。
6.现在自己再试着读一读,可以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哪些你还读不懂,在现有读懂的基础上,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可以拿笔画一画,也可以在书旁边记一记。
(教师相机在纸上标注)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也可以跟老师一起来标注。
7.这些问题影响着我们对诗句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我们学起来才有味道。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革命者是如何坚守信念的。
然后引出课题《囚歌》。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的大致内容。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理解诗歌1、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囚歌》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囚”“人”“狗”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诗歌中“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诗的含义。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反动派的蔑视。
(四)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活棺材”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把“牢房”比作“活棺材”。
3、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五)朗读升华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处理。
2、分小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囚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英勇不屈的精神。
(2)欣赏《囚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囚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囚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作者精神的敬佩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囚歌》的现实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囚歌》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囚歌》。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囚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个生字的书写及组词,并能正确书写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4、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领略了别致有趣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尊严有关的首篇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在囚室,监狱里面写的。
“囚”在这里指的是1942年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写的。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下叶挺将军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指名回答,
师补充)
2、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叶挺曾担任过国民党革命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此后叶挺被长期羁押,长达五年。
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
蒋介石、陈诚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严辞拒绝。
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
《囚歌》是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于1942年11月21日,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展现了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人”和“狗”各指什么?“一个声音”又指的是什么呢?(人—革命者、真正的人;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国名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板书:威逼利诱)
2、师:真不错啊,那你们能说说“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指什么吗?这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和真正的人走的门;为狗爬出的洞—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对比,将人和狗对比)
3、师:是啊,当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们先试着读
一遍,一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试试(其中“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诗写出了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敌人的阴险狡猾,所以“自由”要读的虚伪、轻浮、声音要拖长些)
4、师:真不错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小节,把该体现的语气和感情都读出来。
边读边思考:这一小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5、师:同学们都品味的不错,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他们丑恶的嘴脸。
当时摆在革命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一是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
作者选择了哪一条路呢?请大家继续读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组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了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生发言,师补充)
2、师:是啊,叶挺将军告诉我们并不是他不爱自由,只是如果是跪在敌人面前出卖灵魂换取的屈膝投降的自由,他宁愿不要。
说明了叶挺将军的立场十分坚定。
(板书立场坚定)
3、师: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没有?第一节和第二节诗歌中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自由,和两个破折号)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两个自由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自由——指出卖革命,被判革命后得到的所谓的“自由”;第二个自由——
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希望的真正的自由。
两个破折号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解释说明)
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小节呢?先领会下,一会请男同胞来读一遍,看看你们有没有将叶将军的那份情感表现出来啊?(生读,师生评价)(表达了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读的时候要坚定、有力、高昂)
5、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6、师: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又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小节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全班齐读第三小节,想想这节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能找出来吗?想想各把什么比做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也指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
2、师:是啊,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到位啊。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服的,因为他心中充满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所以,他决定怎么做呢?(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其中永生在本文指永存不灭,抒发了作者决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这一举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叶挺同志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
3、师:嗯,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谁愿意来示范读
一读这一小节?记住要读出你的感情和体会来。
(生读,学生评价,再读)(地下的烈火、一起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生读,师生互相评价)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和体会来齐读一下第三小节诗吧。
(四)小结全文
师:现在我们已经将整首诗歌学完了,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主要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说师补充)(这首诗是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囚室中写下的。
表明了叶挺将军为了坚持真理,维护信仰的尊严,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是乞求“由狗洞子里爬出来获得“自由”的决心。
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板书设计
囚歌
人—门—紧锁
狗—洞—敞开威逼利诱
高叫—爬—“自由”坚持真理,坚贞不屈
渴望—但—怎能→立场坚定
希望—烈火—永生→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