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14 KB
- 文档页数:6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革命烈士?他们有哪些英勇事迹?引出课题《囚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囚歌》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父亲叶挺遭到国民党长期无理拘押。
这首《囚歌》,浓缩着他对牢狱生涯的体验和对生命、自由及尊严的悲壮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尽了手段,可叶挺坚贞不屈。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在那里,叶军长受尽折磨和迫害,过着非人的折磨。
更使叶挺苦恼的是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怒,因而,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囚歌》。
)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7.指名回答(1—2生)。
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囚歌》是中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秀散文。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份针对《囚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囚歌》的作者及其生活背景;2.理解《囚歌》的主旨和意义;3.分析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2.提问学生对囚徒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囚徒可能经历的困难和痛苦。
步骤二:讲解作者及背景(15分钟)1.介绍《囚歌》的作者朱自清,包括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2.通过讲解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如他曾数次遭受政治迫害并被关押,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步骤三:朗读与分析(30分钟)1.教师出示《囚歌》原文,可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组织学生进行轮流朗读。
2.在朗读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组织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2.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步骤五:写作任务(20分钟)1.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囚歌》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将其中优秀的篇章进行集体展示。
2.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强调《囚歌》的主旨和意义,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表达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能力。
【导语】《囚歌》⼀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理想、⽣命和尊严的悲壮思考。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知识与能⼒⽬标: (1)读准⽣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法⽬标: 采⽤多种⽅法⿎励⾃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 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暗统治的愤慨,对⾰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的壮志豪情,从⽽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第⼀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激情引⼊ 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结。
(这些低矮潮湿的房⼦,便是曾经关押⾰命战⼠的监狱。
1945年****在重庆歌乐⼭设置了⼤⼤⼩⼩10余座监狱。
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座监狱,就因为有⽆数的⾰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命,所以被⼈们称为“活棺材”。
在那⾥,⾰命战⼠经受了种种⾮⼈的折磨,惨绝⼈寰的毒刑。
就在那⽪鞭的嘶咬、烈⽕的焚烧、鲜⾎的飞溅之中,正义与*进⾏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号牢房。
在1949年解放前⼣,****放⽕焚烧了这⾥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命战⼠被活活烧死。
⽣命烧掉了,但⾰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就在这⾥,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诗(出⽰《囚歌》⼿稿,并配以朗诵。
) 2、这个留名为“六⾯碰壁居⼠”的⼈便是我国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这⾸⽤⽣命和鲜⾎写成的《囚歌》。
(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指导学⽣读准⽣字“囚”的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释题:这⾸诗名叫“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把⼈关在监狱⾥,让⼈失去⾃由)。
板书:失去⾃由 2、⾃由读课⽂,读准⽣字字⾳,读通句⼦。
《囚歌》教学设计4篇《囚歌》教学设计1一、学生情况分析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
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叶挺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欣赏法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叶挺将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叶挺将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题:《囚歌》。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断句。
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第一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二节写了什么?诗歌的第三节写了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象征手法和隐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囚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囚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囚歌》的作者、创作年代和背景。
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囚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囚歌》的主题思想和诗歌形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囚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囚歌》,并默写其中的重要句子。
要求学生根据《囚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评估学生对《囚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囚歌》的主题和形式。
2.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囚歌》的意义和价值。
3.学会运用传统讲读的方法,对《囚歌》进行准确、生动的讲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囚歌》的背景介绍。
2.《囚歌》的主要内容分析。
3.传统讲读方法的介绍和示范。
4.学生的讲读实践和互评。
三、教学准备1.《囚歌》的文本。
2.讲台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小游戏等方式引入《囚歌》这个话题,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
第二步:背景介绍老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等形式,对《囚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和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步:内容分析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囚歌》,并进行逐章或逐节的内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第四步:讲读方法介绍和示范老师介绍传统讲读方法的基本要点,包括声音的运用、语调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等等。
然后,老师进行讲读示范,展示如何运用传统讲读方法进行《囚歌》的讲读。
第五步:学生讲读实践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分组进行《囚歌》的讲读实践。
每个小组先进行内部讲读练习,然后轮流进行公开的讲读表演。
第六步:互评学生们观看其他小组的讲读表演并给予评价,可采用同桌讨论或投票评选的方式进行。
老师也可以给予指导和评价。
五、教学评析《囚歌》是一首表达囚徒内心感受的优秀诗歌作品,通过对囚犯心灵的揭示,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尊严。
本节课通过传统讲读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传统讲读方法的介绍和示范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讲读技巧,使其能够准确地传达诗歌的意义和情感,增强讲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的讲读实践和互评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还能够加深对《囚歌》的理解和鉴赏。
同时,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和互相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互动,关注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
2. 写一篇关于《囚歌》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囚歌》的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囚歌》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囚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囚歌》的作者叶挺将军,介绍其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囚歌”二字的含义。
2.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如“破晓的曙光”、“铁窗的风”等,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如“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等,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
4.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在囚禁中仍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
(2)讨论诗歌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回顾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囚歌》。
五、评析1.本节课以叶挺将军的《囚歌》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课堂小结部分,强调诗歌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将诗歌精神融入现实生活。
5.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注意这里‘破晓的曙光’是如何在囚禁的阴霾中显得格外明亮?你们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个景象时的情感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感受形象描绘的力量。
2.对于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这样解释:“‘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这句话中的‘热血’一词,你们觉得它仅仅是指血液吗?它在这里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优秀6篇《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篇一执教场合:吴江市垂虹之秋5位省特级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执教地点:吴江市松陵中心小学三楼多功能教室执教班级:五(1)班执教时间:2006.10.20上午第二节课前准备:1.备高亮度实物投影仪一台及教鞭、粉笔。
2.学生自带文具、字典或词典。
3.复印自选教材,上课后现场分发给学生等。
一、教学目的(一)帮助学生基本完成对全诗内容及主题的读、议、背、悟。
(二)注重发展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机合作的品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自学互议评点追问讨论答辩小结等伺机推进;范读散读齐读默读点读试背背诵等交互联动。
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段:导入我们大家都要懂得尊重自身(板书),勇于承担责任(板书)。
革命先烈叶挺(板书)军长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
他具有为了正义,决不在敌人面前低头的高尚人格,他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承担起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光荣责任。
叶挺军长离开我们已经60年开外了,但人们始终崇敬他,永远怀念他!今天,高老师就陪大家一起来学习叶挺军长64年前写的一首诗《囚歌》(板书)。
第二时段:以老师的提问生成学生的提问看了这题目,你已经想到了哪些问题?【备案:①掌握囚字的音、形、义。
②理解囚歌一词的到位意思被关押在敌人牢房中的革命者写下的一首诗。
】第三时段:展开中心环节㈠分发并投影讲义后,教师范诵全诗。
㈡组织师生间的多边活动。
1. 布置3项任务:①看讲义左边的照片,认识叶挺军长;②读照片下的简介和说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地方,自己查字典等化解;③想办法把全诗读准、读顺、读得尽可能好一些。
2. 扼要了解看简介和说明后的情况叶挺军长被谁关押、什么时候被关押、被关押在哪里、被关押了多少个年头?《囚歌》一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写在何时、写在何处?3. 点读、齐读全诗,适当评点。
4. 要求学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问同学、问听课的老师。
《囚歌》教案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往这儿看(教师板书“囚”字)它读什么?(“qiú”.强调“i”和“u”并列时,声调并在后面的字母上),谁知道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就像笼中小鸟一样,失去了自由)再想想,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又失去自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监狱)所以说“囚”的意思就是犯人关在监狱里。
(教师接着板书“歌”)“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在监狱里写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挺将军写的《囚歌》这首诗(出示课题投影)。
二.交流搜集资料情况。
课前,老师安排大家搜集有关叶挺将军的资料。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汇报搜集情况)(出示投影2,叶挺简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了解诗的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了解囚歌的内容,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遍)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得怎么样?(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评价)这首诗,应该怎样来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老师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答案也一定会给某某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勾画诗中提到“自由”的句子,思考它们是不是一回事。
同学们,新课一开始,我们共同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生答: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的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学生默读、勾画)2.汇报.生:两处,一处是: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一处是:我渴望自由师:这两处自由是不是一回事?(生…….)3.合作学习1、2小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请同学们现在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注意理解加点字各指什么?(出示投影 3)4.汇报学习情况人:指坚定的革命者,共产党人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汉奸.走狗.卖国贼.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高叫:大声喊叫。
师:谁知道,敌人为什么要高叫?生1:他们心虚。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创作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由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珍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
背诵诗歌,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认识到自由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调。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改进。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法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进行诗歌创作。
1. ◦ ◦ ◦2. ◦ ◦3. ◦ ◦ 1. ◦ ◦ ◦ 2. ◦ ◦ 1. ◦ ◦ 2. ◦ ◦ 3. ◦ ◦4. ◦ ◦5.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者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革命者为了什么而奋斗吗?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调。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改进。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强调自由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囚歌》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囚歌》公开课教案篇一《囚歌》教学反思《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
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
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
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
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
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
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
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
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
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囚歌》一课教学反思(转摘)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
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
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
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革命者是如何坚守信念的。
然后引出课题《囚歌》。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的大致内容。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理解诗歌1、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囚歌》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囚”“人”“狗”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诗歌中“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诗的含义。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反动派的蔑视。
(四)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活棺材”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把“牢房”比作“活棺材”。
3、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五)朗读升华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处理。
2、分小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囚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英勇不屈的精神。
(2)欣赏《囚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囚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囚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作者精神的敬佩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囚歌》的现实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囚歌》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囚歌》。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囚歌》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师:(音乐,画面)同学们,伴着铿锵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到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
曾经就在这里,革命战士经受着非凡的折磨,遭受着惨绝人寰的考验,在那皮鞭的撕咬,烈灭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下,正义与邪恶进行殊死的较量。
1949年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革命战士被活活的烧死。
然而,就在这里,就在这座牢房的墙壁上,永久地留下了叶挺将军这首气吞山河的诗歌——
生:囚歌。
二、整体感知,树立形象
师:“囚”是一个会意字,看着这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被关在囚室里。
师:从字形上,仔细地观察,里面的人字我们称之为囚犯,外面关住人的框我们叫做囚牢,囚犯被关在四面高墙的牢房里,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师:再读课题,注意把题目和作者连起来读。
你能根据题目和作者试着讲一下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
生:叶挺被囚禁在牢房里写下的诗歌。
师:读着课题,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阴暗的牢房里,潮湿冰冷的水泥地上,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烕逼与利诱下,叶挺将军始终保持坚贞的革命气节,与敌人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下面,就让我们聆听当时的一段对话,(播放电视剧叶挺将军中节选的部分对话录音)一边听一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似乎听到了……
师:听着叶挺这段义正词严,壮志凌云的话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和国民党反对派在牢房里对抗的情境。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高大的身躯,激昂的话语,坚定的神情。
师:叶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
—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
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
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
”叶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顾祝同瞠目结舌。
蒋介石又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抱绝。
蒋介石气急了,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
师:看完后,请你用一个四字的词语说一说你眼中的叶挺。
生:大义凛然
生:坚强不屈
……
三、深入学习,体悟情感
师:诗歌中哪些小节具体写了叶挺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思考
生:第二、第三小节
师: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到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你感到难过(气愤,震撼……)还是其他的感受,可以透过词语展开想象,可以有感情朗读,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独自用心的体会。
生:读到“我渴望自由”,我感到气愤,敌人把叶挺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不让他出来,不许他带兵
生:读到“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感到振奋,叶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的革命立场,绝不肯向敌人低头
……
师:(屏示〕“人的臭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丨”这是一个反问句,结尾为什么是叹号?
生: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坚定的意志。
师:改成陈述句,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生:文中的句子更能表现出叶挺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
再读,进行体会。
师:是啊,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夺。
作为人,不能没有骨气,没有尊严。
生:集体再读此句。
师:记得意大利诗人裴多菲曾经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没有了自由,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大树没有了根系,那么,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叶挺对自由的向往?
生:渴望
师:“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盼望
生:希望
生:期望
师:字典中渴望是迫切的希望的意思。
叶挺希望得到怎样的自由?
生:从监狱里出来,去战场,与敌人战斗,消灭日本鬼子。
师:我们继续走进叶挺,了解他当时的心情。
(屏幕出示资料) 【初冬的寒风吹进了黑暗潮湿的囚室。
叶挺的身体十分虚弱,他听到呼呼的风声,好像听到了他心爱的战马在叫。
他多么想回到新四军,率领战士们消灭曰本鬼子,建立新中国啊!可是国民党却把他囚禁起来……】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是什么心情〗
生:气愤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这节诗歌。
生有感情地读此节诗歌
师:叶挺满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渴望着光明,渴望着自由。
然而,敌人给予他的自由和他需要的自由一样吗?
师:快速默读第一小节诗歌,读后,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敌人让叶挺投降
师:这是一种没有骨气的自由
生:让叶挺背叛革命
师:这是一种没有尊严的自由
生:让叶挺当叛徒
师:这更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自由,能要吗?怎么读?自由练习读,读第一节。
师:紧锁的是什么,、
生:是囚门,——读
师:紧锁的囚门关住了我们的躯体
生:——读
师:紧锁的囚门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生:——读
师: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师:一个声音,指的是谁的声音?一个声音是怎样的高叫着?
生: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生:狰狞的
生:阴险的
生:轻蔑的
……
练习读
师: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给予了沉重的回击,让我们拿起书,把一二两节合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表现出大义凜然,坚贞不屈的气节。
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才清晰而激昂的回应道——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才义正词严地的反问道——
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横眉冷对,振臂高呼——
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对于敌人的诱惑,革命者丝毫不为所动。
面对着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请你想象一下,敌人还会采取怎样的手段?
生:用刑
生:继续威逼利诱
师:我们来看这段资料,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1941年9月前,敌人对被俘人员主要采取“软”的一手,以所谓“怀柔政策”,诋毁共产党,诱使被俘人员变节叛变。
“怀柔政策”失败后,敌人选调极其凶残的特务当打手,以高压手段和各种严刑拷打,加紧对革命志士迫害与摧残……
面对威逼利诱,叶挺都不为所动。
他痛斥叛徒越凌波的无耻行为,几个耳光将他赶出门外。
在进牢房的第8天起,他开始写作自述文章《囚语》。
笔端起风雷,叶挺愤然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铮铮誓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
黑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创造“金木水火土,风站呑绞毒”十种常用酷刑,用针刺肚皮,用木棍打人,用土活埋人,呑噬吃虫子……】
生:愤恨
生:仇恨
师:其实,就算这样,他们还觉得不够,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
(电影《上饶集中营》中敌人用刑的画面)
师: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啊!革命者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经受着非人的折磨,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啊!正是怀着对革命者无比的忠诚,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作为新四军军长的叶挺,毅然决然地发出了声声呼告——
生:(音乐起)齐读第三小节
师:希望有一天,是哪一天?那一天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生: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生:叶挺与国民党反动派同归于尽(泣不成声)
……
师:叶挺坚信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会迟早到来,革命的烈火会从地下涌出,在整个大地上熊熊燃烧,叶挺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永生什么意思?人己经死了,永生的是什么?
生:是精神
生:是信念
师:叶挺正是用坚贞的革命气节,不屈的革命意志,保持着一个
革命者地尊严。
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集体来把诗歌读一遍,同时思考,作者在表达这一信念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生:恰当的对比
生:形象的比喻
……
四、总结诗文,进行拓展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
叶挺的身影渐行渐远,我们不由得再次陷入沉思,回顾课题,叶挺只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声吗?不,他是在表白和他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拥有着尊严,保持着高尚情操的无数革命先烈。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光辉历程。
【补充王二小,小萝卜头,刘胡兰,陈毅等事迹……这里略】
师: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一批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生进行交流
最后,老师在这里也写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