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7
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引导语: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大家对她了解多少呢?下文是她详细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李清照十大诗词1、《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0、《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宋·李清照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诗人大全】李清照简介_李清照的资料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李清照简介古诗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李清照简介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生平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齊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岐国公。
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生活困顿。
建炎三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一说绍兴二年(1132年)曾孤寡再嫁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但不久随即离婚,甚至因此鬧上公堂。
约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
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
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最短的10首诗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6.“藕花”:荷花。
7.“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3.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去的路。
游兴满足后乘舟返回,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池的深处。
怎么划出去呀,怎么划出去呀,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2.“浓睡”:沉睡。
3.“残酒”:残留的酒意。
4.“卷帘人”:指侍女。
5.“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3.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风声急骤,我酣睡一夜,醒来后酒意还没有完全消退。
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点绛唇・蹴罢秋千》1.原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注释:1.“蹴罢”:蹴是踢的意思,蹴罢即荡秋千结束。
2.“慵整”:懒得整理。
3.“纤纤手”:形容女子的手纤细柔美。
4.“袜刬”:来不及穿袜子,只穿着袜子走路。
5.“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
3.译文:荡完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花丛中,露水很浓,花儿显得很瘦小,薄薄的汗水湿透了衣衫。
突然见有客人进来,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却假装在嗅青梅。
4.《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1.原文: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2.注释:1.“莫许”:不要。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中文名称: 李清照又名: 易安居士李易安性别: 女生卒年: 1084~1155?国别: 中国正式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剪梅生平简介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
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在10年以上。
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
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
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
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
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
你不会孤独。
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
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李白的泪水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
‚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
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
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
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
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恨!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
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我是被冤枉的。
真是愚哉斯言。
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
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
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
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
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传递历史的清音历史的长河不息,永远传递着千古帝王的悲哀。
——题记滚滚长江,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是历史的怒吼,是帝王家族无限的惆怅。
它的每一次翻滚,都卷起一场不平凡的命运。
历史的清音,携着帝王们的血泪,永恒地传递下去。
奏响悠扬的清音,延伸到凄凉的远古。
荒淫,泯灭人性的乐趣酒池肉林中,落花沾染着多少无辜生命的鲜血。
为了博红颜一笑,他甘心让自己的灵魂堕入了地狱。
商纣王,一个用残暴诠释爱怜的人,他的爱,造就了无数的冤魂。
上天赋予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无人能比的才能,可他却用了一个错误的方式去回馈上苍。
他的爱,害了他的臣民,同时也将一切的罪过推向了他爱的人。
沧桑的历史中,妲己——红颜祸水成了不可分割的两个词。
虿盆里,是怨灵们的哭诉;炮烙柱下,是厉鬼们的怒号。
泱泱大商,被这个曾经的天人,拖到了历史的底层。
历史的清音,氤氲着血与泪的见证。
跨越千年的长河,这清音,传递到了另一个悲剧中。
无奈,沦为傀儡的命运幽幽汉宫中,清风吹不散束缚于身的枷锁。
西汉初年,一个群雄割据的年代。
自汉高祖刘邦逝世,大汉政权被太后吕雉收入囊中,各分封国接连反抗。
在吕雉的脚下,却还有一个被禁锢的帝王。
汉惠帝刘盈,一个生错了年代的仁君,只有任凭母后在身上缠绕一根又一根的丝线。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平凡人,他不愿再看到自己的生母一次又一次的造孽。
从小,他亲眼看见反抗者被制成人彘的惨剧,成人后,还要被迫迎娶自己的亲外甥女。
他憎恨命运,憎恨母亲的残暴,却无法为身边的人做任何事,也许他最恨的是自己的优柔寡断。
或许是上天的垂怜,使他及早地离开了这纷纷扰扰的红尘,永远闭上了只能见证悲剧的双眼。
历史的清音,散发着生与死的呼唤。
又是一个千年,这清音,缓缓飘入了华美的囚牢中。
失落,浪漫悲哀的词宗独上西楼.剪不断的似水情愁。
云没孤鸿,泪泣琵琶,回首往事尽哀愁。
南唐后主李煌,抚琴奏出了千古一帝的凄凉。
他,迷醉在歌舞升平的浪漫中,挥霍着无尽的潇洒风流。
这是一个千年难遇的词宗,却又是一个不称职的君主。
以一个诗人的浪漫融入残酷的政治,让无辜的南唐随着他一起陨命。
我看到,他仿徨的背影淹没在黑暗中,奏响了在孤寂的亭台中触摸悲凉的悼曲。
这是历史的错孽,让一个文化天才埋没在帝王家族中。
尘埃尽,硝烟散,他的悲哀将伴随着牵记而去。
历史的清音,传递着孤与愁的迷茫。
翩翩一叶扁舟,载不动许多愁,双肩扛起的,是数不尽的忧。
让那一杯酒,喝尽千古曾经的承诺。
传递历史的清音,让历史的沧桑在你我心中流淌。
爱是永恒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题记。
人生步履匆匆,踩过春夏秋冬的肩膀,让爱穿过心灵深处,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爱都有美。
春〃水杯用感动为春揭幕,用无声让爱延续。
乍暖还寒的春,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班上的喷嚏声整天此起彼伏,显然经不住这寒流的扫荡。
每天,我的水杯都有一大杯混合着浓浓药味的抗病毒冲剂,强忍着苦到头皮发麻的折磨,咕咚一声吞下。
连着一个星期,都是如此。
这天,终于熬不住,对妈妈吼了:‚你别再弄了,我不是还没病吗?用不着天天喝药!‛说罢,又觉得唐突,看看妈妈的脸,掠过了一丝难堪。
随即,笑容漫过了那张有着岁月痕迹的脸庞:‚好吧,明天咱们就不喝了。
‛第二天,水杯中是一大杯热藤腾的果汁。
春雨无色,爱无言。
秋〃风铃秋天的脚步近了,我喜欢把风铃挂在门上,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某夜,我拥被而眠,到半夜竟被冻醒。
正待寻找,突然听见风铃微响,门开了。
我换个姿势假扮熟睡,便感到身上一阵暖和,被子又回来了。
妈妈?我把眼镜眯成一条线,看见她轻轻关门出去。
夜来香,我虽看不见你的花朵,但我却嗅到你的芬芳。
冬〃暖雪冬天是我最讨厌的季节,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要起床,顶着严寒,到车站等车。
昨晚飘了一夜的雪,今天起床晚了。
我站在雪地里焦急地等着公交车。
眼看要迟到了,车还有来。
突然,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面前,司机探出头说:‚孩子,去哪?‛我把手伸进口袋,里面的一元硬币冷得我缩回了手。
我小声说:‚我只有一块钱。
‛司机笑了笑:‚上车吧,孩子。
‛我看了看表,上了车。
一路上,司机为了我不迟到,差点闯红灯。
他说,他的孩子也每天搭公交车。
车里没有暖气,但我却感觉非常温暖。
到了学校,他催我快点下车,免得迟到。
下了车,飘飞的雪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甚至没有记下他的车牌号。
后记:当阳光掺杂着时间闪耀着穿过命运,累了双眼,我看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永恒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
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
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
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时,在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
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
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
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想好了,我选择腐刑。
‛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人生因挫折而精彩挫折像一杯苦咖啡,只有细细地品尝才能品出什么叫欢乐;挫折像一股冬天的风,只有经受了才知道温暖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