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
- 格式:docx
- 大小:26.46 KB
- 文档页数:5
徐悲鸿个人资料篇一:徐悲鸿的个人资料徐悲鸿的个人资料【徐悲鸿】(1895-1953)名寿康,江办宜兴人,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早年从父学画,1919年留学法国,1927年回国。
在法国留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方法,受学院派影响较深,属于“写实派”画家。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徐氏擅西画,重写实,于国画创作方面,提倡发言奶传统,融会中西,因运用西洋画法绘画历史人物,如《九方皋》、《愚公移山》等。
画马为世所称,笔力豪迈,布局设色,均有新意。
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
著名油画有《溪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
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画人物、花鸟和走兽画得都很精彩。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赞美中国画的句子赞美中国画的句子1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
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流画派。
2 、我喜欢画国画,我最爱画竹子的细细的叶,疏疏的节,最爱她顶天立地,胸怀坦荡的精神;我也爱画池塘中冰清玉洁的荷叶,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也深深感到了我;我还爱画展翅翱翔的苍鹰,学习它面对崎岖和坎坷所表现的顽强不屈,奋勇向前的精神……国画的创作拥有无限瞎想的空间,国画的内涵是一种修养。
这让我深深地爱上国画,尤其是写意画。
国画本身不仅带给人们身心无限的愉悦,关键在于通过国画的意境,感受它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国画家要经过长时间,几十年的磨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把自己的心灵感悟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這就是神与物化。
3 、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的中国味。
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的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
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的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
4 、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
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
周边是郁郁葱葱的不知名的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的地方蹿着。
山涧树叶掩映的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的长眉一样的山峦,云吞噬了它的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的烟云中。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赏徐悲鸿书画心得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早年游学于欧洲,深得西方画作之精髓,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古典画法相融合,在画国画时加入油画的画法,显得更加饱满真实;在画西洋画时,时常会有国画的柔美之风,让画面增加宁静的气息。
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旧社会的中国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民生疾苦,外敌入侵,内战不断。
徐悲鸿的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中处处透露着对社会丑恶的鞭挞,对外敌入侵的憎恨以及寄托他对祖国的关怀与期望。
如《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又如《奔马图》,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
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徐悲鸿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徐悲鸿的故事11、与人打赌2113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5261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4102瞧不起中国,徐1653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
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
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2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徐悲鸿的新七法名词解释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在他的长期艺术生涯中,他创立了“新七法”,这是一种绘画表现技巧和作品创作原则的集合。
新七法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对徐悲鸿的新七法进行解读。
首先,新七法中的“意象”指的是画家通过大胆的色彩和形状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
徐悲鸿强调画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感觉和理解来创作作品,要“看得见”、有目标,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意象的塑造,徐悲鸿的作品能够引起观者共鸣,传达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神化”是新七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徐悲鸿看来,绘画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更是在艺术家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的再创造。
通过画家的艺术表达,形象被赋予了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徐悲鸿希望通过神化,将画面中的形象建构成一种与现实世界有着独特联系的艺术境界。
“塑造”也是新七法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徐悲鸿注重人物和景物的形体表现,他认为艺术家应该精确地刻画出人物的线条、轮廓和肌理,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对光影、质感和肌理的处理,徐悲鸿的作品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感十足。
塑造技法的运用,让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徐悲鸿的“故事”体现了他对作品情节和情感表达的重视。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讲述故事的媒介,通过情节的铺陈和情感的表达,能够引起人们共鸣。
徐悲鸿的作品往往通过细腻而细致的描写,打动观者的心。
故事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让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传递出和谐、和平、美好的价值观。
此外,新七法中的“变奏”概念突出了徐悲鸿在作品创作中对于图案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徐悲鸿认为,艺术家应该在创造中不断寻求变化和创新的可能性。
通过对构图、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变化,徐悲鸿的画作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变奏的手法让他的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
“装饰”是新七法中独具特色的要素之一。
xx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如今徐氏故乡——江苏宜兴市新建的“宜兴徐悲鸿纪念馆”里,陈列了徐悲鸿先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包括青少年时期的习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其中有一幅徐氏早年画的水墨奔马图,原作纵六十八公分,横一百一十公分(见附图)。
这匹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从神态、气势看,是一匹骏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可谓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画上无题款,有“东海王孙”钤记,章真堪澄。
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鸿愤走粤西时的箧中遗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检赠宜兴渡船公周法大。
江南水乡宜兴,是徐悲鸿的出生地和成长处。
据渡船公周法大回忆,当年徐先生在宜兴中学做图画教员时,经常乘坐他摇的航船往返于屹亭桥和宜兴城间。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徐先生听了连声答道:“乡下人蛮好,蛮好!”当即择日送到南京傅厚岗徐先生寓所。
三十年代初,徐悲鸿先生担任前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时,在南京傅厚岗是有一间画室,室内经常挂着一付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据说这是徐悲鸿亲笔摹集泰山金刚经的几个墨底白色大字,很象石碑上的拓印本。
由此可见他当时在艺术教育上的主张和他的处世态度。
事过不久,徐先生便嘱家人检赠此画给渡船公。
一九七五年夏,渡船公周法大将此水墨奔马图献给了国家,同时还献出一件徐氏早年画的鸡。
这件水墨奔马图初归宜兴县文化馆收藏,并经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亚明鉴定为真迹,尔后被选入“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早在三十年代,徐悲鸿先生所作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傲,发胸中块垒,掘民族精神,传世甚夥,蜚声海外,然早于此者,犹未及见,至为难得。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奔马的英姿,多少书画家为它发挥了绝技。
早在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就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唐代的李太白也写下了“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的赞诗,激励人们上进。
而今看到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图,不由使人会联想到许多历史人物:单骑大战长板坡的赵子龙,铁骑大败金兀术的岳飞,飞骑箭射大明门的李闯王,戌马倥偬的革命老前辈……。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徐悲鸿原名寿康,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生于江苏宜兴计亭桥(屹亭桥)镇。
他年轻时善哭,因家境贫困,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改名悲鸿。
其父徐达章,工书画篆刻,但“时运”不济,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把浑身的本领传授给了他的儿子。
悲鸿幼承家学,随着父亲读书、学画、种地。
他最爱搜集老刀(强盗)牌卷烟盒中的动物画片,喜爱狮虎等动物画象,刻意摹仿、学习。
十岁时,他随父亲自宜兴至溧阳,在途中写了一首行舟小诗:“春水绿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性好,舟过万重峦。
”即景成诗,初露艺术才华。
那时,他已能作画,并为乡亲们写门对(春联)。
他开始在画上署名的是“神洲少年”,还用过“江南布衣”、“东海王孙”等篆章,有决心振兴中华之意。
十七岁时,他就担任宜兴三所中、小学的图画教员。
失估后赖湖洲丝商黄震之资助,易名“黄扶”,入上海震旦大学肆习法文,并从康有为学习古文、书法,康誉他为艺苑奇才。
据说他十九岁到上海去求学谋生时,送商务印书馆附设审美馆的自荐作品,不是人物、山水、花乌,而是一幅马。
当时审美馆馆长、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一看到这幅画,立即回信大加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并将这幅马刊印发表。
这是徐悲鸿先生画的马第一次出版。
一九一七年,徐悲鸿偕蒋碧薇女士东游日本,归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一九年被派往法兰西,师业美术大家达仰。
又入巴黎国立美专,再求深造。
有人说,徐悲鸿是哈同资送赴法国留学的,这是误传。
据邑人徐铸成老先生回忆,他是受蔡子民(元培)先生青睐,引荐到北大任教,由北大派往法国深造的。
据说他和蔡先生结识的经过,在宜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暑假,徐悲鸿去北京游览北国的壮丽河山.在火车上,恰和蔡先生对席而坐。
他拿出纸笔,勾出了一幅速写,蔡先生索来一看,原来是素描他的像,不仅十分形似,而且神态宛然,呼之欲出。
于是就问及这位青年的姓名、近况,当即邀请他于暑假后到北大任美术教员,并介绍给当时名画家陈师曾,以后,又由于蔡先生的保荐,一九年由北大派往法兰西深造,并赴德、比、瑞、意等国观摩学习。
他在欧洲留学八年。
一九二七年秋返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授兼系主任和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活动。
他与邵洵美为莫逆之交,同时参加天马会,这是留法研究文艺青年的组织,会员中著名于国内文坛画苑的颇多,如徐志摩、谢寿康、江丰、腾固、张道藩等,其中有很多人后来从政或经商,只有徐悲鸿始终孜孜兀兀、热爱人民的艺术事业。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他曾遍游欧西的艺术城市,在米兰、法兰克、莫斯科等地作艺术巡礼,并举办中国画展览,宣扬祖国的文化艺术。
据徐悲鸿述学篇中说:“旋游欧洲,凡名都之动物园,靡不涉及流连。
既居德京,以其囿之布置完善,饲狮虎时,且得入观。
俾人环睹,其动物奔腾坐卧之状,尤得凝视,详览无遗,故手一册,日速写之,积稿殆千百纸,而以猛兽为特多”。
尔后未易此嗜。
徐氏平生对于动物画家,最尊法人白理,次则英人李维埃、史皇;其外则并世之台吕埃莫亦加,皆写猛兽之名家。
写鞍马者,恒推法梅叔念为极谐,当代英国Mnning亦有独到处。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徐悲鸿先生在不少画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当时他在画马题诗中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等句。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摈榔屿,恰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救济难民,而他自己生活则非常俭朴。
一九三九年,徐悲鸿先生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
当时他还应印度大诗人太戈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
在那里看到了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己。
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大量写生,进一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
此后,他便更生动地画出了马的气质和活力,从而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人称道珍爱。
xx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吾所法者,造物而已。
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
悲鸿先生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
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这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
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
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
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一九四二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生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
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而又采用泼墨或工兼写意的表现手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气质。
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一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
一九四0他在一幅群马图上题款日:“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
悲鸿时客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邑人蒋香谷之女,也是有名艺人,又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
一九三六年因双方意见不合而离婚。
一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文女士在重庆结婚,证婚人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一百多人。
郭沫若贺诗云:“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胜似花,别具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
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徐悲鸿不畏强暴,热心签名支持郭沫若倡导的民主运动,呼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全国解放后,徐悲鸿先生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他是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他带头替英雄模范人物画像。
一九五0他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又题画马诗云:“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徐悲鸿画的奔马图,还制成了邮票,全套十一枚,并在最佳邮票评选中,获最佳特种邮票奖。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徐悲鸿先生突然脑溢血,不幸过早地逝世了,享年五十八岁。
但他对人民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却永远在史册上熠熠闪光;他的高风亮节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为了纪念他,我国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周总理亲自题额;尔后在他的家乡宜兴又新建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和“悲鸿故居”,长期展览他的作品,供中外人士瞻仰、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