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二级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任课老师:成绩:日期:2013年10月10月2日下午,有游客在网上发帖反映九寨沟景区有数千游客滞留,现场情况混乱,游客情绪激动。
据目击者称,当时九寨沟景区上下山通道已经陷入瘫痪,许多游客滞留于景区内公交车站点,其中有老人,最小的孩子仅9个月。
景区声明称,10月2日中午12时许,由于少数游客在正常候车时间内,急于赶车,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导致部分站点观光车辆受阻,无法正常运行。
此现象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运营车辆无法循环运转、大量游客无法正常乘车。
由于候车或步行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心生怨气,不听劝阻,翻越栈道,走在公路上,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
截至19时许,景区共滞留客人4000余人。
九寨沟景区由于游客量过大,发生滞留事件,景区最终不得警维持秩序。
当21时许,大约60辆大巴在警车带不出动武领下抵达诺日朗换乘站,滞留的2000多名游客开始逐步撤离,当时很多乘客已滞留5个小时以上。
东方早报记者黄芳称,被滞留的游客情绪激动,有人提出要退票。
昨日凌晨,网友“SCC_李航”发微博称,“九寨沟此时退票现场……几千人……游客还攻陷了售票处”,所附照片显示,有大量人聚集。
九寨沟管理局旅游营销处处长罗斌表示,从2日22时起,在景区售票处开始组织退票,到凌晨3点已经退票8000余张,部分游客情绪略显激动,但没有出现“打砸攻陷售票处”的情况。
据景区声明,他们在疏导游客的同时,全面开展退票工作,对未游览完景区的游客进行全额退票。
九寨沟景区旅游营销处负责人介绍,在景区售票处附近一家酒店专门设置了退票窗口,截至昨日15时30分,退票张数已达1.2万多张,退回票款370多万元。
一、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遗产搜到人们的热捧,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自1987年中国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开始,至今我国“世界遗产”已经进入了快速而引人注目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一、引言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遗产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
而世界遗产旅游,作为一项融合文化、生态和商业的综合性产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快增长且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过度开发、文化失真、生态破坏、游客管理等等。
本文将探讨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二、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1. 过度开发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也相应地呈爆发式增长,导致了严重的过度开发。
一些地区甚至因旅游过度开发而失去其本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特色,进而影响旅游的品质和良性的发展。
2. 文化失真问题为了适应游客需求,一些旅游从业者会对文化进行刻意改造,甚至迎合了游客口味,将旅游分配主张变成赚钱工具,使得市场导向凌驾过了本身的文化振兴或是保护。
3. 生态破坏问题旅游对文化、自然、社会等资源的利用过度,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交通的过度、景点建设和运营、游客舆服等方面的问题等,这些不当的旅游管理活动将缺点和恶果转移到自然环境中。
4. 游客管理问题随着跨境旅游、主题旅游、自由行等新的旅游模式的涌现,游客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游客管理却成为了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游客数量增多,可如果管理不好,将极有可能因为游客过多、质量不高可能导致文化脆弱处境,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文化自信。
三、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应该考虑制定严格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度,确保旅游的发展与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由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运作,从而使世界遗产旅游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 加强宣传和教育应该加强对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宣传和教育,让游客了解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并认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性和责任,意识到自己不应该留下垃圾、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
3. 投资合理开发世界遗产地应该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和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促进对世界遗产地的投资,创造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发展途径。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非遗具有丰富多彩、历久弥新的特点,已经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非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对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一:非遗传承不易非遗传承是保障非遗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传承人口老龄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很多非遗技艺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如何保护好非遗技艺,切实做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策略:加强非遗传承和培训工作,通过开设非遗培训班、非遗传承人人才支持计划等途径,提高非遗传承人素质,传承技艺。
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创新科技产业的融合,开展跨行业合作,为非遗技艺注入新活力,提高传统技艺吸引力与竞争力。
问题二:非遗展示单一在旅游开发中,很多非遗项目的展示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完全体味到非遗的底蕴和魅力,缺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策略:将非遗文化展示形式多样化,结合旅游地域特点和游客需求,用丰富多彩的方式体现非遗文化的内涵。
如文艺演出、文化遗迹巡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创新性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加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问题三:非遗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与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还存在差距。
策略:加强非遗市场化运营和品牌建设,提高非遗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通过创建特定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等途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游客从中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底蕴。
总之,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旅游开发中,要积极推广非遗文化,丰富游客体验,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力。
同时,要加强非遗传承和培训工作,促进非遗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持续时间中得到了传承并保护下来。
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起来。
如何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1. 缺乏保护意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保护意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口老去,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导致非遗资源的丢失和流失,影响到了旅游的体验和价值。
2. 商业化倾向过重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商业化倾向过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非遗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商业化,导致了非遗资源的原本性质被破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影响到了游客的真实体验。
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4.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有专业性和保护性,而目前一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文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2. 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在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非遗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扩大非遗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摘要】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给予的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对世界遗产所在国及人民保护世界遗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观念、开发意识、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对世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才能达到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双赢、使二者出现良性互动,这成为当前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中最为紧迫的课题.文章从综合分析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出发,就其表现和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问题对策1.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即使在资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依然是多元性的。
然而无论怎样的多元,始终有鲜明的共性,这同样从文明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
比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对祖先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存模式的幻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反应出人类文明的共性。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共性已经成了或者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包容的理性内核。
2.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越来越强烈的,可以说,全球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意识之一。
与此相关联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传染病等等,不可能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国度的问题,而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
进入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地去认识自己,生命科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诞生,生命密码的解破等等,促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3.我国的世界遗产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3.1认识错位当前在我国世界遗产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就是认识上的错位。
世界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世界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截至2016年7月,我国共有5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1处,世界文化遗产31处,它们是人类历史遗传至今的瑰宝。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力量。
但是伴随遗产旅游的开发,不少遗产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就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做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对遗产地的开发不当每一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收益。
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忘记申遗的初衷,对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的城市化、商业化。
通过盲目架设索道、缆车,盲目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盲目修建旅游集镇等手段,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超容量运营相关旅游项目,不能按照科学规律合理规划景区的承载力,违背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极大的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始形态。
2.旅游压力巨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遗产地的保护能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而旅游的开发则可以促使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在一些遗产旅游项目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反而特别突出,很明显的一个就是我国巨大的旅游人口压力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遗产地旅游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迎接蜂拥而入的游客,多数的世界遗产都有超容量的旅游开发,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仅仅6年后就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而受到黄牌警告,不得不花费数亿元来修缮维护;黄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泰山的索道建设、周口店的遗址坍塌以及武当山古建筑肆意修整,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
以上种种,给世界旅游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管理体制落后我国世界遗产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管理,即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给予的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对世界遗产所在国及其人民保护世界遗产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对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标签: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对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世界遗产因其具有多方面的“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逐渐成为海内外人士的旅游热点。
旅游开发给世界遗产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一、目前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
世界遗产具有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和审美等价值,而往往各级领导和企业只认识到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即经济价值,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或把这些价值置于次于经济价值的地位;对世界遗产的所属认识不清(世界遗产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利用世界遗产的权力,更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义务)。
因而,往往把世界遗产资源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后给世界遗产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2.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1)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设计只注重市场需求,而忽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固然,旅游产品开发后要投向市场,但作为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更要注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目前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过于注重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忽视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如: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2001年,东方佛都旅游公司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按1∶1的比例设计建造了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阿富汗境内的文化遗产,将之复制到乐山大佛附近,极不和谐,破坏了乐山大佛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哪些困境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些珍贵的遗产在保护与利用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问题。
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
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财政预算有限,无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堡、古老的寺庙,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资金,逐渐破败不堪。
此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的局面。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所在的区域被纳入了新的建设规划。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古老的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这种盲目追求发展而忽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导致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比如,一些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传统村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打破。
再者,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往往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
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遗产周边大量建设商业设施,破坏了遗产的原有环境和氛围。
同时,游客数量的过多也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文物的磨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比如某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由于游客过多,导致景区拥堵不堪,文物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另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一大困境。
虽然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些违法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处,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无法可依。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2008-1-14 17:11:52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
因此,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世界遗产地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因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逐渐成为旅游研究所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又成为倍受海内外人士青睐的旅游热点,如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等,这些十几年前人们还非常陌生的地方,如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然而伴随着世界遗产旅游热的升温,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
在我国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序和有悖于初衷的现象,有些问题甚至已相当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思考。
1.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错位开发多姿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
在我国,某些拥有遗产资源的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为换取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不惜以遗产地生态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消失等为代,对遗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其结果是导致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资源的严重破坏。
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于景区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严重破坏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因而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
2.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遗产地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据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28处世界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某些遗产项目的保护状况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给予的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对世界遗产所在国及人民保护世界遗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观念、开发意识、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对世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才能达到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双赢、使二者出现良性互动,这成为当前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中最为紧迫的课题.文章从综合分析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出发,就其表现和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1.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
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即使在资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依然是多元性的。
然而无论怎样的多元,始终有鲜明的共性,这同样从文明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
比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对祖先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存模式的幻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反应出人类文明的共性。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共性已经成了或者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包容的理性内核。
2.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意识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越来越强烈的,可以说,全球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意识之一。
与此相关联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传染病等等,不可能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国度的问题,而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
进入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地去认识自己,生命科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诞生,生命密码的解破等等,促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3.我国的世界遗产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3.1认识错位
当前在我国世界遗产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就是认识上的错位。
首先,对世界遗产的功能定位不准。
世界遗产,不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遗产,都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的载体,对它的利用应着重在开发其精神文化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
其次,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大手笔、大气魄,唯独没有想到一旦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将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再次,空间开发错位。
许多遗产地在保护区甚至是核心区、生态脆弱区内搞
经济开发、旅游开发,完全没有考虑这些遗产地的承受能力和容纳量。
3.2商业开发过热
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的遗产中并不少见,也不是构成世界遗产的首要破坏因素,但是在我国,对遗产旅游的开发却成了我国世界遗产的最大威胁。
因为在各个世界遗产地几乎都存在着失控的旅游开发,特别是错位的、超载的旅游开发,这些不当开发已经造成中国世界遗产地最严重的破坏。
有些地方不是把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作为保护遗产的新的开始和更高的起点,而是认为万事大吉,忘记了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开发旅游活动过度,不按照科学规律研究景区的承载力和容纳量,使景区超负荷运转,完全成为“赚钱机器”;还有的地方甚至在不上报国家管理机构和有关国际机构的情况下,擅自将景区的经营管理权出租或承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3.3“涨价热”——控制遗产地游客流量的手段错位
2010年10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召集有关人士举行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的定陵和长陵等六大世界遗产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
从这几处景点申请的门票调价方案看,除定陵和长陵涨价幅度较小外,其余各处景点淡、旺季门票涨价幅度都比较大,有的超过一倍,如故宫博物院淡季门票价格从每张40元调整为80元,旺季从每张60元调整为100元。
一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门票价格已经高于一般的旅游景点,如果再不断涨价,势必会把一些低收入的群体挡在门外,剥夺了他们的参观权力,背离了世界遗产资源公益性的特点,抑制了世界遗产资源社会效益的发挥。
3.4“被动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谓被动保护,就是平时疏于保护,出现问题应急保护。
2003年1月19日,一场大火焚烧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主殿,为此,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大会给武当山以黄牌警告,引起湖北省领导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张家界武陵源也曾因景区内过分商业化和城市化遭到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批评,当地政府才痛下决心将景区内15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接待设施拆除,为此付出10亿元的代价。
4.我国世界遗产开发的对策思考
4.1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了解,提高对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对世界遗产的全面深入了解,对于合理有序申报和科学开发世界遗产都有重要意义。
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并不是争取一项荣誉和获得某些效益的举动,也不是一种学术性活动,而是一项具有司法性、技术性和实绩性的国际任务。
其目的即不是开发旅游业,也不是从世界遗产中捞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而是动员人们积极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这个问题上,保护是前提和目的,旅游开发是利用手段,二者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
4.2理顺遗产地管理体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的现象很突出。
依据遗产地资源的状况,可分别归林业、建设、环保、文物、文化、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
众多的世界遗产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造成同一遗产地内条块分割、各据一方,不同的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下,往往会产生分歧甚至是冲突。
4.3各遗产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提高开发管理水平
从1985年我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算起,我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内的一些遗产地在开发和保护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较好的做法。
在各遗产地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展开建立合作机构,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共建人才高地,推介好的做法等。
4.4制定《世界遗产保护法》,完善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
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是保护世界遗产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必然。
遗产保护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才能使保护更有效,许多国家在这方面也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如美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2]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N].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3]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