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数字化表示复习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7
图像数字化的流程的三个步骤Digitalization of images involves a series of steps to convert physical photographs or documents into digital format. The three main steps in the process are scanning, digitizing, and storage. First, the physical image is scanned using a digital scanner to create a digital copy. This involves using a light source, sensors, and optical elements to capture the image and convert it into digital data.图像数字化涉及一系列步骤,将实体照片或文档转换为数字格式。
该过程的三个主要步骤是扫描、数字化和存储。
首先,使用数字扫描仪扫描物理图像,以创建数字副本。
这涉及使用光源、传感器和光学元件来捕捉图像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数据。
The next step in the image digitization process is digitizing, which involves the conversion of the scanned image into a digital file format such as JPEG, PNG, or TIFF. This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using software to enhance the image quality, adjust the color balance, and remove any imperfections introduced during the scanning process.图像数字化过程的下一步是数字化,涉及将扫描的图像转换为数字文件格式,如JPEG、PNG或TIFF。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包含采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分采样、量化与编码三个步骤。
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幅图像,采样结果质量的高低就是用前面所说的图像分辨率来衡量。
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
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它反映了采样的质量。
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像数据量巨大,必须采用编码技术来压缩其信息量。
在一定意义上讲,编码压缩技术是实现图像传输与储存的关键。
已有许多成熟的编码算法应用于图像压缩。
常见的有图像的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分形编码、小波变换图像压缩编码等。
扩展资料:图像数字化的对象:模拟图像:空间上连续/不分割、信号值不分等级的图像。
数字图像:空间上被分割成离散像素,信号值分为有限个等级、用数码0和1表示的图像数字化的意义:图像数字化是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
图像数字化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前提。
图像数字化必须以图像的电子化作为基础,把模拟图像转变成电子信号,随后才将其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数字图像复习第二章基础知识一、图像的数字化:数字图像可以理解为对二维函数f(x,y)进行采样和量化(即离散处理)后得到的图像,因此,通常用二维矩阵来表示一幅数字图像。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扫描、采样和量化。
1.采样:对图像空间坐标的离散化,它决定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采样时的注意点是:采样间隔的选取。
采样间隔太小,则增大数据量;太大,则会发生信息的混叠,导致细节无法辨认。
2.分辨率(采样的指标):指映射到图像平面上的单个像素的景物元素的尺寸。
单位:像素/英寸,像素/厘米(如:扫描仪的指标300dpi);或者是指要精确测量和再现一定尺寸的图像所必需的像素个数。
单位:像素*像素(如:数码相机指标30万像素(640*480))。
3.量化:把采样后所得的各像素灰度值从模拟量到离散量的转换称为图像灰度的量化。
量化是对图像幅度坐标的离散化,它决定了图像的幅度分辨率。
量化可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均匀量化是简单地在灰度范围内等间隔量化。
非均匀量化是对像素出现频度少的部分量化间隔取大,而对频度大的量化间隔取小。
一般情况下,对灰度变化比较平缓的部分用比较多的量化级,在灰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用比较高的分辨率。
4.采样点数和量化级数的关系:对一幅图像,当量化级数一定时,采样点数对图像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采样点数越多,图像质量越好;当采样点数减少时,图上的块状效应就逐渐明显。
当图像的采样点数一定时,采用不同量化级数的图像质量也不一样。
量化级数越多,图像质量越好,当量化级数越少时,图像质量越差。
量化级数最小的极端情况就是二值图像,图像会出现假轮廓。
采样点数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量化级数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5.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二值图像、灰度图像、彩色图像、索引图像)二值图像是指图像的每个像素只能是黑或者白,没有中间的过渡,故又称为2值图像。
2值图像的像素值为0、1 ;灰度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的信息由一个量化的灰度级来描述的图像,没有彩色信息。
复习参考题汇总1. 什么是图像?试述图像数字化的方法和步骤。
图像:即影像(image )是人采用各种观测系统直接或间接获得,能够为人类视觉系统所感觉客观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的表达、识别、模拟或者形象化的描述。
(包括image 和photo )(此概念参考:Kenneth R. Castle, 1996,李弼程、彭天强、彭波等,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就是把一幅模拟图像划分成规则的格网单元或像素,以离散化的整型数的形式的形式为每一像素赋值,以表征其灰度值的大小,从而使图像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具体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步骤;采样:对连续图像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上按照一定的间隔均匀采集对应空间单元上的入射辐射或反射辐射;量化与编码:用有限个整数值表示像元的灰度和色彩。
图像数字化的方法:1、测微密度计数字化、2、视频数字化、3、线/面阵列CCD 数字化、4、NAPP 数字化,5、传统的数字化等;测微密度计数字化:分平板式和卷筒式两类。
平板式一个定常发射已知数量的光的光源在平铺的影像上沿X 轴方向做横向机械移动,在影像和光源相对的另一侧有一个接收器来测量透过影像的光能。
当一条扫描线完成时,光源和接受器沿Y 方向移动一个步长△Y ,然后扫描与上一次平行并且是连续的区域。
接收器沿着每一条扫描线检测到的能量最终通过模数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整幅影像按照这种扫描方法扫描完后,就会生成一个用于数字影像处理的亮度矩阵。
如果一幅影像有多个需要数字化的彩色图层,那么可以使用一个彩色滤光器轮盘。
我们一般使用红绿蓝三种不同的滤光器分别扫描影像三次,将影像分为红绿蓝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这三个组成部分的适当组合,最后矩阵配准应该是近似完美的,与原影像十分相似。
(注意,这种方法扫描影像时,其采样的尺寸小于12微米时,采样点的尺寸接近卤化银晶体颗粒的尺寸,因此影像上就会产生含有噪声的数字化数据。
图像数字化的流程的三个步骤英文回答:
1. Image Acquisition:
The process of capturing an image from the real world. This can be done using a variety of devices, such as a digital camera, scanner, or webcam.
2. Image Preprocess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the image for further processing. This may involve operations such as noise removal, color correction, and image resizing.
3. Image Segmentation:
The process of dividing the image into its constituent parts. This can be done 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such as thresholding, edge detection, and region growing.
中文回答:
1、图像采集:
将图像从现实世界中捕获的过程。
这可以使用多种设备来完成,例如数码相机、扫描仪或网络摄像头。
2、图像预处理:
为进一步处理准备图像的过程。
这可能涉及去除噪声、校正颜
色和调整图像大小等操作。
3、图像分割:
将图像划分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这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来完成,例如阈值处理、边缘检测和区域增长。
遥感和数字图像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数字影像:物体光辐射能量的数字记录形式或像片影像经采样量化后的二维数字灰度序列图像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灰度量化:将像素灰度转换成离散的整数值的过程叫量化像素:将地面信息离散化而形成的格网单元辐射误差:传感器接受到的电磁波能量和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是不一致的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图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灰度直方图: 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线性拉伸:采用线性或分段线性的函数改善图像对比度平滑:为抑制噪声,改善图像质量所做的处理锐化:通过微分使图像中的地物边缘,轮廓或线状目标突出滤波:将信号中特定波段频率部分滤除的操作,是抑制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高通滤波:保留图像的高频部分而消弱低频部分的处理低通滤波:保留图像的低频部分而抑制高频部分的处理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伪彩色合成:将一个波段或单一的黑白图像变换为彩色图像,从而把人眼不能区分的微小的灰度差别显示为明显的色彩差异,更便于解译和提取有用信息。
真彩色合成:根据彩色合成原理,可选择同一目标的单个多光谱数据合成一幅彩色图像,当合成图像的红绿蓝三色和三个多光谱段相吻合,这幅图像就再现了地物的彩色原理,就称为真彩色合成。
假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密度分割法:对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灰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变为一幅彩色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将原图像的直方图通过变换函数变为各亮度级均匀分布的直方图,然后按均匀直方图像修改原图像的像元亮度值,从而获得一幅亮度分布均匀的新图像。
监督分类: 事先已经知道类别先验知识,对未知类别的样本进行分类的方法非监督分类:在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特征空间:以各波段图像的亮度分布为坐标轴组成的空间训练区:在监督分类中,从图像上选取的已知其地物属性或物体特性的图像区域或像元,用于进行分类的学习和训练,以建立分类模型或分类函数(即感兴趣区)。
数字图像处理考试复习资料第⼀章:图像的概念: 图像是对客观存在的物体的⼀种相似性的、⽣动的写真或描述。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系列操作,达到预期⽬的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三个层次:(1)狭义的图像处理:(图像——图像的过程)指对图像进⾏各种操作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或进⾏压缩编码减少存储空间和传输时间等。
(2)图像识别与分析:(图像——数值或符号的过程)对图像中感兴趣的⽬标进⾏检测和测量,建⽴对图像的描述。
(3)图像理解:(图像——描述及解释)在图像处理与识别的基础上,基于⼈⼯智能和认知理论,研究图像中各⽬标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图像内容的含义加以理解以及对原来景观场景加以描述,从⽽指导和规划⾏动。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1)精度⾼:对于⼀幅图像⽽⾔,数字化时不管是⽤4⽐特还是8⽐特和其它⽐特表⽰,只需改变计算机中程序的参数,处理⽅法不变。
所以从原理上讲不管对多⾼精度的数字图像进⾏处理都是可能的。
⽽在模拟图像处理中,要想使精度提⾼⼀个数量级,就必须对装置进⾏⼤幅度改进。
(2)再现性好:不管是什么数字图像,均⽤数组或数组集合表⽰。
在传送和复制图像时,只在计算机内部进⾏处理,这样数据就不会丢失或遭破坏,保持了完好的再现性。
⽽在模拟图像处理过程中,就会因为各种⼲扰因素⽽⽆法保持图像的再现性。
(3)通⽤性、灵活性强:不管是可视图像还是X光图像、热红外图像、超声波图像等不可见光图像,尽管这些图像⽣成体系中的设备规模和精度各不相同,但当把这些图像数字化后,对于计算机来说,都可同样进⾏处理,这就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的通⽤性。
第⼆章图像数字化是将⼀幅画⾯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形式——数字图像的过程。
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
采样间隔和采样孔径的⼤⼩是两个很重要的参数。
量化:将像素灰度转换成离散的整数值的过程叫量化。
⼀幅数字图像中不同灰度值的个数称为灰度级数,⽤G表⽰。
图像数字化⼀般采⽤均匀采样和均匀量化⽅式。
数字图像处理20世纪60年代,FFT的出现,使图像处理算法真正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
数字图像处理的实质是对二维矩阵进行运算和处理。
一、1.数字图像化图像数字化:是指将模拟图像经过离散化之后,得到用数字表示的图像。
图像的数字化包括了空间离散化(即采样)和明暗表示数据的离散化(即量化)。
①采样是指将在空间上连续的图像转换成离散的采样点(即像素)集的操作。
由于图像是二维分布的信息,所以采样是在x轴和y轴两个方向上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x 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采样间隔相同。
②量化是将各个像素所含的明暗信息离散化后,用数字来表示。
一般的量化值为整数。
充分考虑到人眼的识别能力之后,目前非特殊用途的图像均为8bit量化,即采用0 ~ 255的整数来描述“从黑到白”。
在3bit以下的量化,会出现伪轮廓现象2.矢量图与位图①矢量图:采用一系列绘图指令(数学和几何学中的公式)来表示一幅图。
图像中的每一个形状都是一个完整的公式。
矢量图只能靠软件生成。
优点:占用的空间小,且放大后不会失真,是表现标志图形的最佳选择。
缺点:色彩比较单调。
在Word中通过插入可以很容易实现。
②位图是指以点阵方式保存的图像,也称之为点阵图。
它是利用排列紧密的正方形网格,即“像素”来显示图像的。
每个像素都有特定的位置和颜色值,可以表现阴影和颜色的细微层次。
优点是画面细腻,它主要用于保存各种照片图像。
当你编辑点阵图图像时,修改的是像素,而不是直线或曲线,编辑点阵图图像时将影响它的外观品质,尤其是缩放点阵图像时,将使图像的边缘变得模糊不堪。
缺点是文件尺寸太大,并且和分辨率有关,包含固定的像素。
因此,将点阵图的尺寸放大到一定程度或低于创建时的分辨率打印,会降低位图的外观品质,并会出现锯齿。
3.彩色图像存储:①索引图像:索引图像既包括存放图像数据的二维矩阵,还包括一个颜色索引矩阵(称为MAP),因此称为索引图像,又称为映射图像。
MAP矩阵的大小由存放图像数据的矩阵元素的值域(灰度值范围)决定。
数字化复原的概念数字化复原是指对于某一物品或文化遗产,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资料整理等操作,将其原貌还原出来,并通过电子媒体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
数字化复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 数据采集数字化复原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这需要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如高清摄像机、激光扫描仪等,将物品的三维数据获取下来。
比如,在复原古代文物时,可以使用激光扫描仪获取其立体形状,然后再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其表面纹理。
如果是复原某时期的建筑物,则需要用无人机等设备对其外观进行全景拍摄。
2. 图像处理数据采集后,会得到大量的数据和图像,需要进行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将数据逐步分离和分析,从而实现以数据为基础的复原。
比如,在复原丝绸之路古墓的时候,需要对墓主人的遗物和谷堆等内部结构进行扫描和分析,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如颜色、表面纹理等因素,以使复原品符合原来的真实色彩。
3. 资料整理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后,就需要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整理的目的不仅是提取出信息,还可以针对需要展示的观众,进行信息排版和内容呈现。
这个过程不仅对于复原品本身的呈现有关键作用,也涉及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情境和传承。
例如,在复原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时,需要对其背景和艺术历史等方面进行资料整理和补救,以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4. 数字展示和传播最后,就是数字展示和传播。
数字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需求。
数字化复原可以将古代文化遗产通过网络等渠道传达到世界各地的观众,有效传达了历史、地理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数字化复原能够复原一切,复原科技发展的过程,复原古董的痕迹,复原的是古代文化的精髓。
同时,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希望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来更好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一个图像是如何数字化的呢?一个图像是如何数字化的呢?不妨从一张玩具鸭子图片说起。
首先要把图片打格子分成若干小块,每块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一种颜色。
如果图像是纯黑白两色的,那每块只用1或0表示即可。
若图像是16色的,每块用4位二进数表示,因为2^4=16,即4位二进制有16种组合,每种组合表示一种颜色就行了。
真彩色位图的每个小块,都是由不同等级的红绿蓝三种色彩组合的,如图所示,每种颜色有2^8个等级,所以共有2^24种颜色,因此每小块需要24位二进制数来表示。
可见,数字图像越艳丽,则需要记录的二进制数就越多越长。
除此之外,打的格子越密,则一副图的总数据量就越大,此例中鸭子图片分成了11×14=154块,按真彩色位图来计算,则总数据量为154×24=3696比特。
这些小格子显然是太大了,不能表现图片的细节,实际中的格子要密得多,例如1024×768,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显示分辩率。
看这张滑雪图,人体的色彩变化比较大,而天空和雪的色彩却非常单调,可以想象,代表每个小格颜色的数值也应该非常接近,图右下的原始数据是8个相邻格子的色彩数据,由于两个相邻格子的数据差异很小,所以可以用第一个格式数据当作第二个格子数据的预测值,经实际测量后,把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值求出来,并用这个差值来表示第二个格子的色彩。
那么,实际记录下的就是第三行差值。
但恢复数据时,用前面一个值加上差值,就是当前的色彩值,只要有第一位的基础值,后面的色彩值就可以滚雪球式的一个个求出来。
用差值来记录色彩,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很多个减法运算,在还原时再加回来,数据并没有一丁点的损失,因此被称为无损压缩,如果把很少的差值彻底丢弃,在还原时把一个格子的色彩信息代表了周围很多格子的色彩,则压缩率更高,但格子之间的微小差别就丢失了,这种方法属于有损压缩。
位图是每个格子都独立记录的,因此数据量很大,这就是bmp格式,而经过了上述的预测差值运算后,就变成了有损压缩格式,jpg格式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