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安徽国税
- 格式:docx
- 大小:35.64 KB
- 文档页数:29
纳税评估常用指标与实际案例分析I第一篇:纳税评估常用指标与实际案例分析I纳税评估常用指标与实际案例分析I 纳税评估已经成为税务稽查选案的最重要来源。
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核算和各类纳税申报表资料,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以评估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异常,是否值得检查。
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您是否了解:-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关注哪些财务/税务指标?-各个财务指标的偏高或偏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风险?-纳税评估的数据信息来源有哪些?本次选取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中最为关注的财务/税务指标,深入分析各个指标对于税务稽查选案的意义,并结合实际的纳税评估与纳税检查案例,使企业从他人案例中吸取经验,规避发生类似的风险。
增值税负担率与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增值税负担率什么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增值税负担率与毛利率的关系-毛利率高而税负率低-毛利率低而税负率高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贡献率公式贡献率分析贡献率偏低税务机关的关注点纳税评估案例分析案例一:增值税负担率过低引发的评估 D公司是成立于2000年6月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电脑、打印机、其他电子产品及其相关配件的销售和提供电子设备及网络的维修、维护服务等,D 公司是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5年,税务机关对D公司进行纳税评估,检查人员通过查询企业税务登记信息、增值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了解到:D 公司经营规模较大,年收入1.2-1.5亿元人民币,检查年度增值税税负分别为2.16%和2.04%,税负率远低于同行业平均税负。
检查人员认为,税负率偏低的原因很可能是少列收入多列支出导致的。
在增值税上体现为抵扣发票不符合规定或避免开具销售发票。
那么,税务机关如何验证其猜测?选案过程中的案头分析、约谈调查、纳税评估等各个环节,企业有哪些可以开展的工作?其税负率偏低是否有合理理由呢?企业在应对纳税评估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案例二:某商品经销公司评估转稽查案例L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8月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为医疗器械销售,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申报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纳税评估工作考核遵循硬化、量化、简化、优化的原则,应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第三条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内容包括规范性考核和绩效性考核两大类,分别以指标表示。
规范性指标包括纳税评估问题定性的准确性、程序的合规性。
绩效性指标包括纳税评估入库的税款、滞纳金,行业及地区税收风险防控及整治,评估任务完成时限。
第四条本考核办法适用对象包括省国税局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的部门和各市国税局。
省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负责纳税评估考核工作。
第二章考核内容第一节省局评估部门考核内容第五条纳税评估考核按指标得分采取百分制统计,其中规范性指标60分,绩效性指标40分。
另有加分及减分因素各占10分。
规范性指标考核包括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预案制到位率、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反馈及时率、风险特征库维护及时率。
(一)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达到100%,即为20分。
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
指标计算公式:预警疑点核查到位率=(1-未核查预警疑点户数÷选户分析核查疑点户数)×100%(二) 预案制到位率达到100%,即为15分。
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
指标计算公式:预案制到位率=(1-未按规定进行预案式评估户数÷评估总户数)×100%(三) 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达到100%,即为10分。
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
指标计算公式:督促账务调整到位率=(1-未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户数÷应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户数)×100%(四)反馈及时率达到100%,即为5分。
每少1个百分点扣5分,扣完为止。
指标计算公式:反馈及时率=(1-未按规定时间进行结果反馈户数÷应按规定时间进行结果反馈总户数)×100%(五)对评估工作中获取的行业特征、参数、模型的变化等升级维护风险特征库。
A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一、公司概况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公路养护机械的技术开发和制造,公司经营范围:公路筑路养护设备、除雪设备、市政环卫设备、港口设备、铁路养护设备、机场养护设备、特种设备的开发、制造及销售;公路养护施工。
经营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设备租赁。
公司发展至今年产值仅50-100亿元,市场保有量600-700亿元,预计2020年养护机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0,095亿元-12,975亿元,未来十年平均每年新增配置量将达到近1,000亿元。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冷吹式机场除雪车、机场跑道除冰液洒布车、机械式综合除雪车等行业高端产品的研发。
二、A公司财务状况及涉税情况分析A公司2011年度的财务状况及涉税情况如下:(一)收入及利润201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2,890,132.77元,比上年增加69,637,942.72元,同比增长52.26个百分点。
此外,2011年,A公司在营业外收入方面共盈利10,004,544.57元(主要为政府补助)。
2011年全年实现利润76,927,135.7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960,325.91元,降幅71.1%。
(二)费用水平A公司2011年发生销售成本99,812,049.59元,销售费用18,388,472.57元,管理费用17,198,476.76元,财务费用一3,148,719.35元。
2011年列支工资薪金3,802,905.23元,列支工会经费14,185.92元,职工福利费68,679.64元,职工教育经费10,355.00元;列支业务招待费2,104,552.57元,折旧摊销支出875,848.44元。
(三)其他涉税财务指标2011年,应收账款年初金额为43,199,192.5元,年末余额为63,461,696.12元;其他应收款年初金额为5,881,719.03元,年末金额为6,212,883.27元元,计提坏账准备1,687,505.49元。
(四)企业所得税纳税现状及分析公司涉及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17%、营业税5%、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主讲人:陈玉琢教授邮箱: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一)税负类指标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第27行11676825.13第30行11339218.29第33行11339218.2911339218.29/43734542.78=25.93%水泥制造:11339218.29/361773417.15=3.13%——25.93% 30行/利润总额=26%33行/利润总额=26.8%30行/营业收入=6%33行/营业收入=6.8%第27行4166040.25第30行4166040.25第33行4166040.254166040.25/14617787.87=28.50%连锁超市:4166040.25/534465361.12=0.78%——28.50%第27行3602427.24第30行3602427.24第33行3602427.243602427.24/18967643.61=18.99%房地产:3602427.24/242769551.07=1.48%——18.99% (3602427.24-7491576.75+12138477.5525)8249328.0425/242769551.07=3.40%-48553910.21*25%=242769551.05+29966307.01*25%=7491576.7525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对纳税人申报的所得税数据进行核实和调整,以确保其真实、合法、完整的过程。
纳税评估不仅有助于防止税收漏缴和违规行为,还能帮助纳税人自我纠正,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检查和处罚。
指标分析法: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指标分析,如利润率、税负率、成本费用比例等,评估其经营状况和纳税申报的合理性。
数据比对法:将企业的申报数据与同一行业或类似企业的数据进行比对,以判断其申报数据的合理性。
流程审查法: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审查,了解其经营状况和纳税申报的合理性。
专家评审法:邀请税务专家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进行评审,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某公司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近期被税务机关发现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存在疑点。
经过纳税评估,发现该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员工工资未按照规定进行税前扣除,导致所得税费用虚高;针对这些问题,税务机关要求该公司进行调整和整改。
经过调整后,该公司的纳税申报数据得到了修正,避免了可能的税务处罚。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税收征管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人的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推动税收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税种,对于企业的盈利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如何合理规划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纳税筹划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规定的差异、税率的优惠等各种合法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或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利润。
纳税筹划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原则,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反税收法规。
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案例研究与解析引言: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法定税率对其取得的税务所得额计算和缴纳的一种直接税。
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与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税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常常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析和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税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税收政策的变化、税务法规的繁杂以及企业纳税申报和缴纳过程中的错误等。
二、案例研究以某公司为例,公司A是一家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大,涉及到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
该公司由于对相关税务政策和法规了解不足,在纳税申报和缴纳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 税务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司A在企业所得税申报前并没有充分了解最新的税务政策变化,导致没有按照最新政策要求完成报表,从而造成了纳税申报错误。
这一问题给公司A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可能会面临税务部门的税务调查。
2. 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公司A在年度报表编制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
在计算税务利润时,将会计准则和税法有关事项视同,导致纳税申报和缴纳错误。
这一问题不仅使得公司A产生了不必要的税务风险,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形象受损。
3. 跨境业务所涉税务处理公司A在进行跨境业务时,未能正确处理涉及到的税务事项。
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和遵守相关税收规定,导致在国际税务合规方面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
三、解析与解决方案针对以上案例中出现的税务风险,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减少税务风险。
1. 加强税务政策研究与了解为了避免因税务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的研究和了解。
可以通过与税务顾问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税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纳税决策。
2. 建立税务合规管理制度公司应建立健全的税务合规管理制度,确保纳税申报和缴纳过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零售业--其他未列明零售业合肥××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评估人员:黄辉、李磊(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国税局)一、企业基本情况合肥××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纳税人识别号:××,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范围为:金属材料销售。
生产经营地址位于合肥市××号,注册资本××元,法人代表:××。
2010年申报销售收入15417759.71元,实现增值税95466.13元,税负率0.619%;企业所得税4201.12元,税负率0.0272%。
二、案头疑点分析及评估预案(一)根据企业《风险识别报告》,风险异常指标情况:1.本期增值税修正税负该企业本期增值税修正税负计算指标值0.0009,低于预警值[0.0023, ]下限,异常。
2.本期存货周转次数该企业本期存货周转次数计算指标值 1.3513,实际应为5.4051,低于预警值[14.9746, ]下限,异常。
3. 进项税额控制差异率该企业进项税额控制差异率计算指标值-0.073,低于预警值[0.0223,]下限,异常。
4. 运费油品金额与运费销售收入对比指标该企业运费油品金额与运费销售收入对比指标计算指标值0.0381,实际应为0.0474,高于预警值[,0.0145]上限,异常。
(二)评估预案及思路评估人员结合该企业本身业务特点,对企业期末存货过大、运费过高及不合理的期间费用作为评估检查的重点,进行了评估前疑点分析:1.企业期末存货过大,造成进项税额过大,影响增值税税负下降;2.是否接受虚开或代开运费造成进项税额过大、成本过高,影响增值税税负下降,影响利润率降低;3.是否虚列不合理的期间费用,影响利润率降低。
根据评估前疑点分析结果,评估人员制订了具体评估预案。
决定到企业实地评估检查,评估检查时首先检查原材料入库流水帐,控制、询问仓库保管员,掌握原材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针对疑点查阅当年的帐册,然后对公司法人代表、会计进行重点询问,核查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的真实性。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后的收益额如下:12-15-6-20=-29(万元)3. 降低盈利年度应纳所得额的纳税筹划。
假如企业对积压的库存产品进行销价处理, 能够使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 进而降低应纳所得税(当期应纳的增值税也能够下降)。
关联企业能够通过转移定价或利润的方法降低总体税负。
例如, A.B两企业是某集团公司两个独立核算的纳税单位。
1996年1~11月份, A企业亏损100万元, B企业盈利200万元。
假如A企业有积压商品, 账面进价100万元(不含增值税), B企业有畅销商品, 账面进价200万元, 市场售价400万元。
假设A.B两企业1996年度准予扣除的费用均为25万元, 增值税税率为17%, 所得税税率为33%。
12月份, A.B两企业将各自的积压和畅销商品按账面进价进行结转并于当月销售。
畅销商品按正常市价销售, 积压商品按成本价的60%销售。
设A.B两企业11月份已纳增值税分别为V1. V2。
假设两企业产品不进行结转, 当年纳税情形如下:A企业1996年应纳增值税=V1+100×60%×17%-100×17%=(V1-6. 8)万元B企业1996年应纳增值税=V2+400×17%-200×17%=(V2+34)万元两企业应纳增值税合计=V1-6. 8+V2+34=(V1+V2+27. 2)万元A企业1996年度无利润, 应纳所得税为0。
B企业1996年度应纳所得税=(200+400-200-25)×33%=123. 75(万元) 集团应纳税= V1-6. 8+V2+34+0+123. 75= V1+V2+ 150. 95(万元)两企业进行产品结转, 当年纳税情形如下:A企业1996年应纳增值税=V1+400×17%-200×17%=(V1+34)万元B企业1996年应纳增值税=V2+100×60%×17%-100×17%=(V2-6. 8)万元两企业应纳增值税合计=V1+34+V2-6. 8=(V1+V2+27. 2)万元A企业1996年度应纳所得税=(-100+400-200-25)×33%=24. 75(万元) B企业1996年度应纳所得税=(200-100×40%-25)×33%=44. 55(万元) 集团应纳税=V1+34+V2-6. 8+24. 75+ 44. 55=V1+ V2+96. 5(万元)(V1+V2+150. 95)-(V1+V2+96. 5)=54. 45(万元)前后比较结果显示, 集团1996年税收负担降低了54. 45万元。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安徽国税)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主讲人:陈玉琢教授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一)税负类指标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25.93%3.13%——25.93%30行/利润总额=26%33行/利润总额=26.8%30行/营业收入=6%33行/营业收入=6.8%第27行4166040.25第30行4166040.25第33行4166040.254166040.25/14617787.87=28.50%连锁超市:4166040.25/=0.78%——28.50%第27行3602427.24第30行3602427.24第33行3602427.243602427.24/18967643.61=18.99%房地产:3602427.24/=1.48%——18.99%(3602427.24-7491576.75+)8249328.0425/=3.40%7491576.7525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企业所得税稽查实务与案例分析税务稽查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做好稽查工作,对于正确贯彻实施国家的税收法令法规,打击偷税,逃税,维护税收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建立公正、有秩、竞争的企业经营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界已经证明“勤查和重罚”是抑制税收流失最有效的手段。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取得稽查工作的胜利。
下面将要介绍的一些企业所得税稽查过程中的案例,将有利于我们提高稽查工作的水平。
(一)利用扩大工资开支,偷逃所得税1.案例简介:某市保险公司,现有职工48人。
1996年当地税务机关在对其进行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核算时,发现损益表中营业额比上年度增长25%,而费用额增长42%,这种异常变动引起税务人员的注意。
经进一步审查发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工资性支出增长过快所致。
经审查工资计算表、工资结算单等明细资料,查明该公司在工资中大量增列误餐补贴、交通补贴等项目,致使全年工资支出总额达63.36万元,而实际计税工资总额应为31.68万元。
另外该公司还根据实际工资支出提取三项工资附加费用,因而多提职工福利基金44.352万元〔(633600-316800)×14%〕;职工工会经费6336元〔(633600-316800)×2%〕;职工教育经费4752元〔(633600-316800)×1.5%〕,共计多列支出37.224万元(316800+44352+6336+4752)。
2.案例分析及税务处理。
该公司擅自扩大工资开支范围多列支出,同时多计提附加费用。
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规定和财政部有关文件,金融保险企业计税工资最高限额550元/人月,所以该公司须补缴所得税1.228392万元(372240×33%)。
另外根据《征管法》第40条规定,确定该公司行为为偷税行为,处以偷税款2倍的罚款。
3.帐务调整。
借:所得税 12283.92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2283.92借:利润分配——税收罚款 24567.84贷:银行存款24567.84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2283.92贷:银行存款12283.92(二)利用“应收帐款”帐户隐匿投资收益,偷逃所得税1.案例简介:1996年3月,某市税务稽查分局在对该市一大型食品公司进行1 995年纳税情况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两笔可疑的帐务处理业务:1.借:应收帐款——××饭店1404000贷:产品销售收入 120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分录摘要注明是1995年2月向本市某饭店销售食品、饮料;3月份该公司又将这笔业务从“应收帐款”科目转入了“其他应收款”科目,至此长期挂在帐上。
关于对××贸易公司的纳税评估案例一、确定对象:2008月5月,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时发现××贸易公司2 007年度销售收入26386197.64元,而2006年销售收入为32842394.37元,20 07销售收入较2006年大幅下降,降幅达19.66%。
而两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均在88000多元左右,相差不多,因此产生了该公司是否存在少计收入、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将该公司列为评估对象。
二、评估分析:(一)了解基本情况评估人员通过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查得,该贸易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注册资金100万元,自营和代理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企业所得税实行查帐征收。
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及财务报表了解到该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263 86197.64元,营业成本22020681.36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91.15元,销售费用3790120.31元,管理费用306943.57元,财务费用16928.67元,营业外支出15616.56元,利润总额269485.36元,应纳税所得额269485.36元,未有纳税调整项目。
(二)分析比对在征管信息系统内调阅该公司2006年度、2007年度财务报表,比较分析近两年主要税收和财务指标。
企业近两年税收和财务指标单位:元所属期2006年2007年增减比财务指标营业收入32842394.37 26386197.64 -19.66%营业成本28487250.10 22020681.36 -29.37%营业税金及附加258.72 291.15 12.53%销售费用3823997.98 3790120.31 -0.89%主营业务利润530887.57 575104.82 8.33%管理费用265615.39 306943.57 15.56%财务费用16462.39 16928.67 2.83%利润总额268368.80 269485.36 0.42%应纳税所得额268380.79 269485.36 0.42%缴纳企业所得税88565.66 88930.17 0.41%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16.68% 15.46% -7.31%所得税负担率33% 33% 0通过分析,评估人员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疑点:疑点一:隐瞒销售收入从上表中看出,2007年销售收入26386197.64元,2006年产品销售收入32842 394.37元,2007年销售收入比2006年减少6456196.73元,降幅达19.66%。
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利用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筹划现行的鼓励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1.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出口的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企事业单位技术转让及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收入,年所得不超过30万元的部分,暂免征收所得税。
2.为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允许企业将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费用,在征收所得税之前列支,不受比例限制。
3.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规定在开办之日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4.税法规定,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一年。
税法同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企业、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企业、“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新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如为年度中间开业,当年实际生产经营期不足6个月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选择就当年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其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执行期限,可推延至下一年度起计算。
如企业已选择该办法后次年度发生亏损,其上一年度已纳税款,不予退库,亏损年度应计算为减免执行期限,其亏损额可按规定用以后年度的所得抵补。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多种多样,企业应当彻底了解各项减免税政策法规,在组建、注册、经营方式上充分参考所得税优惠政策,以达总体税负的优化。
例如,某公司于1999年9月中旬开业,属于科技开发企业。
该公司1999年并没有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缴纳了1999年9月~12月四个月的企业所得税6万元。
而是把享受税收优惠的期限选择在2000年。
按照公司预测,2000年实现的利润将突破100万元,如果把减免税年度选择在2000年,享受的税收优惠会更多。
2000年1~6月,该公司已累计实现利润54万元,按公司现有业务水平计算,全年可实现利润超过100万元,这样,公司今年享受减免的企业所得税将达到33万元,与1999年的企业所得税额6万元相比,两种方案税负差额高达27万元。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附件5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纳税评估质效的提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建立并运行“主辅评”团队协作和税务机关上下联动机制实施评估工作。
第三条纳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办事、科学高效、税企互动、优化服务、团队协作的原则。
第四条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包括:评估团队的组织、案头审核、调查核实和评定处理等四个环节。
第五条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国税系统组织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
第二章评估团队的组织第六条省局征管科技部门根据风险扫描与排序的结果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并派发评估工作任务。
纳税评估任务单通过工作流推送,并附《纳税评估对象清册》。
评估对象清册内容应包括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行业明细、主管国税机关、疑点信息、评估税种、评估所属期等信息。
第七条纳税评估实施部门根据《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确定承担评估任务的评估团队(以下简称评估组)。
评估组应由具备税收业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长的人员组成,根据评估对象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评估组人数,一般为3-5人。
第八条评估组的分工采取主辅评工作制,通过评估工作预案(以下简称评估预案)竞争的方式产生主评岗位(以下简称主评)和辅评岗位(以下简称辅评)。
第九条评估实施部门应当以主管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税务机关将对其开展纳税评估,并注明评估的理由、期间和税种。
同时将《风险识别报告》预警的异常数据及其可能存在的疑点问题一并告知,请纳税人复核疑点数据、作出书面解释并提供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条评估组在撰写评估预案前,评估组应进行信息收集、校验和补正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一) 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财务报表、财务制度及会计政策等信息。
企业所得税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所得税的合规缴纳和合理筹划对于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理解企业所得税的实际应用和影响,本文将对一个具体的企业所得税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本案例涉及的企业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类电子产品。
在过去的一个纳税年度中,该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业务活动和财务变动,这些活动对其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企业基本情况该企业成立于成立年份,注册资本为注册资本金额。
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团队,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在组织架构方面,企业设有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财务部门等。
员工人数约为员工人数人,年营业收入达到营业收入金额。
三、企业所得税相关业务活动分析(一)销售收入企业在本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具体金额,其中包括国内销售和出口销售。
国内销售部分按照正常税率计算纳税,出口销售享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成本费用1、原材料采购成本:企业采购原材料共计金额,采购渠道稳定,成本核算准确。
2、人工成本:支付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等共计金额。
3、研发费用:投入研发资金金额,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进。
根据相关税收政策,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4、销售费用:包括广告宣传、市场推广、销售佣金等共计金额。
5、管理费用:涵盖办公费用、差旅费、水电费等共计金额。
(三)资产购置与折旧企业在本年度购置了新的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总计价值金额。
按照税法规定,采用合理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四)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企业积极关注并利用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等。
四、企业所得税计算过程(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1、收入总额:包括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共计具体金额。
2、不征税收入:无。
3、免税收入:出口销售免税收入金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主讲人:陈玉琢教授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一)税负类指标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25.93%3.13%——25.93%30行/利润总额=26%33行/利润总额=26.8%30行/营业收入=6%33行/营业收入=6.8%第27行4166040.25第30行4166040.25第33行4166040.254166040.25/14617787.87=28.50%连锁超市:4166040.25/=0.78%——28.50%第27行3602427.24第30行3602427.24第33行3602427.243602427.24/18967643.61=18.99%房地产:3602427.24/=1.48%——18.99%(3602427.24-7491576.75+)8249328.0425/=3.40%7491576.7525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0.5%),或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于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取自主表第1行。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按行业明细分类评估税负状况按注册资本大小分类评估税负状况按销售规模分类评估税负状况3.企业所得税负担变动率4.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二)财务分析类指标1.主营业务利润率计算公式: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主营业务利润情况。
本期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1%),则可能本期主营业务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2010年:主营业务利润率=3,926,515,431/9,573,783,697=41.01% 9,573,783,697-8,877,013,930=毛利率=/9,573,783,697=7.28%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率=6,891,002,661/12,324,630,213=55.91%12,324,630,213-10,950,031,95012,324,630,213=11.15%2012年:主营业务利润率=9,675,091,456/11,029,761,597=87.72%11,029,761,597-10,353,669,46711,029,761,597=6.13%2.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指标功能: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利润总额占成本费用总额比例情况。
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1%),则可能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3.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指标功能: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与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净资产收益情况。
本期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则可能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偏低。
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6,609,104,207=19.42%平均净资产= (31,603,965,588+ 36,454,540,922)/2=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9,608,766,078平均净资产= (36,454,540,922+43,816,088,043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年末数、年初数,“净利润”本年累计数,第三方数据“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4.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息税前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资产合计年初数+资产合计年末数)÷2指标功能:通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总资产报酬率情况。
本期总资产报酬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则可能总资产报酬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资产合计”年末数、年初数,“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三)收入、成本、费用类指标1.收入类指标(1)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方向不一,增减幅度不一,注意涉税风险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100%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比对分析,看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的涉税风险。
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大于1时,则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金额。
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2,324,630,213- 9,573,783,697) 9,573,783,697=28.73%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233.26%3,893,158,615-3,586,043,387=6,828,739,364-5,805,261,860=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1,029,761,597-12,324,630,213) 12,324,630,213=-10.51%2012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 80%6,828,739,364-5,805,261,8609,636,909,341-9,409,649,5542012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0,353,669,467-10,950,031,950 10,950,031,950=-5.45%分析运用:会计核算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比如未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会计上不核算收入、税收上应确认收入的,是否进行纳税调整——价外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国税发〔2009〕31号——代收代缴款项凡在开发产品价内或由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均应计入收入。
不计入开发价内且由开发企业以外的单位开具发票的,作为代收代缴款项处理。
通过财务指标推测主营业务收入估测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期初数+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期末数-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期末数+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期初数)/(1+增值税税率)估测企业2011年度销售收入= 13,627,114,735+ 4,270,365,547+ 2,209,067,717 -1,259,475,705+ 25,113,687-24,972,546+ 72,110,848- 113,017,009=/1.17= 12,324,630,213估测企业2012年度销售收入=13,716,347,346+ 33,529,248+ 1,430,362,839 -2,209,067,717+12,093,415 -25,113,687+113,017,009-94,470,847=/1.17=11,029,761,597(2)视同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视同销售利润率预警=视同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视同销售利润率=(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视同销售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视同销售利润率指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对比分析,了解企业视同销售收入、成本、所得确认是否准确。
视同销售利润率预警小于零,则可能视同销售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视同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金额,附表二“主营业务成本”、“视同销售成本”金额。
分析运用:✧首先应判断企业发生视同销售的可能性。
条例第25条国税函〔2008〕828号:改变资产所有权属,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应视同销售。
——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
国税发〔2009〕31号:将开发产品用于投资和分配、偿债和捐赠,赞助和集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其次分析企业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是否正确。
(3)政府补助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评估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比对指标功能:通过第三方获取政府补助相关信息,与纳税人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政府补助收入”金额进行对比分析,看企业对政府补助收入是否申报齐全、准确。
对纳税人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时,填列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时,在征管系统中查找纳税人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情况,看是否事前进行备案、审批及进行后续管理。
若企业所得税申报前未在征管系统申请,则可能存在纳税人申报的不征税、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涉税风险。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政府补助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收入类调整项目中的“其他”金额,附表五“免税收入”、“减计收入”金额,征税系统涉税事项申请信息,政府部门提供的第三方信息。
分析运用:分析会计核算为“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专项应付款”的内容。
不征税收入:财税〔2008〕151号、财税〔2009〕87号、财税〔2011〕70号、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免税收入:税法规定的四项+特殊免税收入财税〔2008〕1号,国税函〔2009〕118号(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2.扣除类指标(1)主营业务成本率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水平进行比对分析,掌握企业本期主营业务成本率情况,看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的涉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