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
- 格式:ppt
- 大小:581.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学大师朱自清个人资料朱自清对于我们来说颇为熟悉,小学的《匆匆》,初中的《背影》《春》,到现在高中《荷塘月色》。
朱自清细腻的情感总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透露出来。
下面是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朱自清,欢送阅读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出色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
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那么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5]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
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珍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提醒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老实的性格。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朱⾃清简介朱⾃清简介 朱⾃清(1898——1948) 朱⾃清先⽣原名⾃华,号实秋,后改名⾃清,字佩弦。
是我国现代⽂学史上著名的诗⼈、散⽂家、学者,他的作品⽂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家⽿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春》…… 朱⾃清先⽣1898年11⽉22⽇⽣於江苏江都县。
六岁那年随家⼈迁居扬州,在那⾥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清先⽣从⼩读私塾,继承了⽗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然风光和浓郁的⽂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创作中。
1916年,⼗⼋岁的朱⾃清考⼊北京⼤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艺思潮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上⽂学的道路。
1920年,朱先⽣从北京⼤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教员。
1922年,为⽣计所迫,他只⾝⼀⼈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
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陷⼊迷茫的愁绪中。
有⼀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绪写成⼀诗,名⽈《匆匆》。
”于是,⼀篇早期⼴为流传的散⽂诗就这样诞⽣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在⼭东尼⼭,看到⼀条⼤河,⽩天⿊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朱⾃清先⽣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对⼈⽣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学创作。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创办了《诗》⽉刊,这是新诗诞⽣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发表了现代⽂学史上第⼀⾸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了巨⼤影响。
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显⽰出他散⽂创作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致⼒于写作散⽂。
朱先⽣的散⽂偏爱叙事和抒情。
叙事散⽂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抒情散⽂,⼀类是以《背影》、《⼉⼥》为代表、描写个⼈及家庭⽣活、具有浓厚的⼈情味;还有⼀类就是以描绘⾃然景物为主,抒发个⼈情感的⼩品⽂,如《绿》、《春》、《荷塘⽉⾊》、《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的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
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
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
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文学作品一、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朱自清代表作品及赏析- 内容概述-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勾勒出父亲的形象。
- 情感真挚:以一种平实的语调叙述父子之间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浓烈的渲染,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父子间深沉而内敛的爱。
- 内容概述-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夜晚漫步荷塘,描写了荷塘的月色、荷叶、荷花、荷香以及周围的树木等,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
当时的社会环境压抑,作者内心苦闷,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既有宁静、优美的一面,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 语言优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
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
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
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大师的生平与思想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散文界的大师,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们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打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的他,常常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捧着一本本书,看得入神,连吃饭都得家人三催四请。
那认真的劲儿,仿佛书里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他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上学后的朱自清,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朱自清为了能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熬了好几个晚上,查阅资料,构思框架。
最终,他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那可真是一绝!他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比如那篇《背影》,简简单单的送别场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被他描绘得如此细腻、如此动人。
每次读起来,都让人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肥胖的、努力攀爬月台的背影,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还有《荷塘月色》,在他的笔下,那宁静的荷塘,如诗如画。
月光洒在荷叶上,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
他把那一瞬间的美好,定格在了文字之中,让我们也能一同领略到那迷人的夜景。
朱自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
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用文字发声,呼吁着人们的觉醒。
他始终坚信,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应该反映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心声。
记得有一次,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一场文学研讨会。
会上,有人提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只追求艺术的完美。
朱自清先生当场反驳道:“在这个时代,文学怎么能脱离政治?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文字去唤醒民众,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人无不深思。
然而,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经历了战争的磨难,生活的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总结朱自清一、朱自清的生平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亦舟,号悟云,男。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朱自清的思想深邃,作品充满哲理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自清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二、朱自清的人生经历朱自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北京大学学习西方文学,深受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之后,他留学美国,赴康奈尔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和翻译专业,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和研究广度。
这段海外留学经历对朱自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中国后,朱自清先后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工作,从事研究、教学和文学创作工作。
他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担任《生活》杂志的编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散文和教材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三、朱自清的文学创作朱自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切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背影》、《匆匆》以及《春》等,表达了他对生活和亲情的独特感悟。
这些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揭示生活中的真理和人性的奥秘。
他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和哲理,并通过文字将其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朱自清还致力于文学批评和翻译工作。
他在文学评论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而闻名。
他的翻译作品也广泛流传,将国外经典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朱自清的教育理念朱自清在教育事业中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个别辅导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培养其特长和兴趣。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朱自清先生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朱自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散文家,但很少人知道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朱自清自称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的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散文家,他为人相当的清正,他从小就在扬州学习,长大之后虽然有些年份是在北京等地搞创作,但是在年老的时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所以朱自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也是有原因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因为对新学非常怀疑所以他就在扬州的一个私塾中学习古文诗词,每天学习非常的辛苦,回家后父亲还要抽查他的背诵,背的好就奖赏不好就惩罚,说起他在江苏的童年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充实而且简单的,这是朱自清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一个原因,他在成年之后曾经在扬州教过书,对扬州有着解不开的情愫,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任何需要填祖籍的地方都填的是扬州,可见他对扬州的感情至深,这也是他自称扬州人的第二个原因.朱自清自称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在年老的时候曾经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和父亲有了隔阂但还是没法抹去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所以最后还是和一家人在扬州这个地方安享晚年,这也是他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中独特的情感,所以就称呼自己为扬州人。
朱自清先生的两个故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两个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不领美国面粉因为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不过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函请接济家父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
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
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
”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
“那我早理解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
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
”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
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
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
朱自清必考知识点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中,朱自清的作品和思想常常作为必考的知识点出现。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朱自清必考的知识点。
1.朱自清的生平和背景朱自清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小聪明好学,曾经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他在教育界有着卓越的贡献,曾经担任过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教授和校长。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积极倡导并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景观、教育思考等方面。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背影》、《春》、《荷花》等。
这些作品以朴实的文字描绘出平凡生活中的真挚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
3.朱自清的教育思想朱自清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朱自清与新月派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与其他一些作家一起被称为“新月派”,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文学团体。
新月派的作家们致力于创作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
5.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朴实、自然的风格示人,引导了后来一代作家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也激发了更多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人性与人情。
6.朱自清的教育贡献朱自清在教育界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致力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