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单项选择题(分值1分)第一章导论---24易-----知识点:土地概念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2.下列不属于土地概念范畴的是()。
A、植被B、海洋C、地貌D、大气3.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C、自然——经济综合体D、自然——政治综合体4.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B、陆地、内陆水域、滩涂海洋C、陆地及内陆水域D、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中-----知识点:土地特性1.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2.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A、功能的永久性B、供给的稀缺性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4.土地()要求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5.土地利用的()要求国家实行土地规划利用。
A、社会性B、固定性C、永久性D、可再生性中------知识点:土地功能1.土地可以以其资产价值作为标的进行抵押担保,融通资金,是因为土地具有()功能。
A、承载功能B、资源功能C、财产与资产功能D、生态功能2.苗寨、梯田等土地利用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因为该土地具有资源功能和()。
A、承载功能B、文化功能C、财产与资产功能D、生态功能3.从土地利用方式上看,建设用地是利用了土地的()A、生产功能B、承载功能C、再生功能D、增值功能中-------知识点:土地分类1.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2.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是一个在国际上长期争论的老题目。
围绕着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这个老题目在80年代的中国又热烈争论起来。
恩格斯在英国工业化的时代这样说过:“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
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
城市愈大,搬到这里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它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
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
”①一般地说,城市是有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这一点首先要肯定。
城市经济学早就从理论上论证城市最佳规模的存在。
巴顿在他的书中给出的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①就是一个例子。
图中AB是合并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扩大规模而增加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减弱,最后下降。
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一增加成员应有的效益。
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但在人口极少的情况下,开始可能有些下降。
MC是边际费用曲线。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
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
P3为城市化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
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理解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来衡量城市扩大规模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方的区域表示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而下方的区域则代表着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
曲线的拐点代表着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最大利润。
当一个城市规模较小时,成本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而收益相对较小。
当城市规模逐渐增大时,收益也会随之增加,例如更多的商业机会、更多的税收入等,但同时也会伴随着更多的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城市规划是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人们考虑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就更加重要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到建设效益。
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包含了建设物资、劳动力、工程机械、土地等多方面成本。
其中,土地成本是建设成本的一大因素,需要考虑到规模、位置、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
而建设效益则包含了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贡献。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产力,促进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城市的形象提升做出贡献。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呢?首先,需要细致地研究和分析待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建设地点,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成本。
比如,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建设地点的选择要与城市交通流量的密度相符,同时要考虑到城市中心区域周边的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建设规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
其次,需要对建设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在建设成本中,劳动力成本、物资成本、土地成本、工程机械成本等是主要的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需要将监理成本计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成本中去。
在分析成本时,还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建设方式和建设周期,直接影响到建设成本的高低。
最后,进行建设效益分析。
建设效益分析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需要考虑到城市发展需要,看看该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的发展机遇。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用户需求,这是衡量建设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交通建设、城市供水、城市照明等方面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由于城市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所以MC在AC的上方。
不难看出D<E,所以城市实际规模点位于最优规模点的右侧,即城市实际规模大于最优规模。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莎利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规模状态,认为大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导致城市陷入“过大”的低效率状态,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更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而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造成了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趋向14。
图3: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对迁移者个人来说,为什么他所选择的是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成本?原因是迁移者个人的成本一收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一收益最佳规模点并不一致。
对于迁移人口来说,涌人大城市能取得高工资和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城市由于迁移者的流人,也增加了污染和拥挤。
当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时,对迁移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原因是迁移者迁入增加的拥挤和污染等边际成本不仅由迁移者个人承担,而是由城市的原居民和迁移者个人共同承担,迁移者个人承担的是平均成本。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由于城市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所以MC在AC的上方。
不难看出D<E,所以城市实际规模点位于最优规模点的右侧,即城市实际规模大于最优规模。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莎利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规模状态,认为大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导致城市陷入“过大”的低效率状态,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更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而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造成了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趋向14。
图3: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对迁移者个人来说,为什么他所选择的是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成本?原因是迁移者个人的成本一收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一收益最佳规模点并不一致。
对于迁移人口来说,涌人大城市能取得高工资和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城市由于迁移者的流人,也增加了污染和拥挤。
当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时,对迁移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原因是迁移者迁入增加的拥挤和污染等边际成本不仅由迁移者个人承担,而是由城市的原居民和迁移者个人共同承担,迁移者个人承担的是平均成本。
当城市规模达到D点后,由于迁移者个人所获得收益仍大于所需承担的成本,所以迁移者还会进入城市,在到达E点时,致个人的成本等于个人收益时,人口迁移才会结束。
在D点和E点之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并不一致,对于整个城市来说,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而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是从经济学来的。
还是以经济学的解释比较好理解。
例如你为了打印一张照片,买了一台打印机,花费500元,一张打印纸2元,这是这一张照片的打印成本是502元,但是你如果觉得贵了,就多打印几张,每一张打印的成本都是打印纸2元,即边际成本是2元,而随着你打印的数量增多,平均成本就下降。
如果你开个打印店,你的平均成本就越来越接近2元这个边际成本,你就可以不断降低打印成本。
但是假设你的打印机速度较慢,为了满足较大规模的打印要求,需要更多更好的打印机,而且,随着打印数量增多,你需要雇人帮你操作打印机,此时,继续增加打印规模的规模需要增加的边际成本就不只是一张打印纸,而是人工费用、店面费用等等,边际成本就会上升。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为什么是利润最大呢?边际收益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获得的收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首先你要知道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先是递减然后是递增的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产商增加一单位产量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所以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总利润会随之增加当厂商增加的产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就开始增加,在增加到等于边际收益之前,增加产量都会是总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后,每多生产一单位获得的收益小于成本,多生产多亏损,所以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利润是最大的。
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总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边际收益,是指在生产过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增量。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企业有利可图,企业将增大生产量,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个时候再继续增加产量的话,利益就会开始下降了。
而商品的产量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最大了,也就是利润最大了。
一最佳城市规模研究的成本收益法最佳城市规模理论的成本收益方法,思路较为简单。
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成本和收益会相应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找出成本和收益变化的规律,就能够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最佳城市规模。
该方法有比较严格的假设,因此,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精确的成本收益曲线形状,通常只以简单的图示加以说明。
根据理查德森(Rich- ardson)的观点,典型的成本收益曲线如下图(图1略)所示。
通常假设U型曲线为成本曲线,S型曲线为收益曲线,其中,成本项目包括房租、各种服务费、通勤成本、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造成的健康和精神损失,收益项目包括收入、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以及大城市较多交流沟通所带来的机会等。
假设成本和收益的所有项目都可以直接相加,决策者的偏好完全相同。
图1(略)中显示了6个城市规模。
1.最小城市规模点A为平均收益上升、平均成本下降时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最小的城市规模。
该规模以下的城市人口是不可行的,因为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客观上趋向于存在一个最小的城市规模,以保证城市能够有效率地执行各种功能。
2.最低成本的城市规模点B为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代表最低成本的城市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B点并不是最佳城市规模,因为随着城市规模超过8点,虽然平均成本增加,但同时,平均收益也在增加,并且,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的差额大于B点时的差额,也即净收益在增加。
3.人均净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点C对应的城市人口为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之差(人均净收益)最大的人口规模,超过该点,人均净收益开始下降,城市居民开始反对向城市移民。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净收益并不完全为城市居民所拥有,如果考虑到城市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地租将提高,相当于从净收益中拿出一笔额外的费用,支付给对城市土地拥有控制权的垄断者。
土地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了城市居民最终享有的净收益量。
4.最佳城市规模点D为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城市人口为最佳城市规模人口,该点上,城市产生的总收益最大。
5.平均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点E为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交点,代表平均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
就像8点一样,该点仅考虑了收益一方,没有考虑到成本因素,所以,点E对应的城市规模也不是最佳城市规模。
6.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的城市最佳规模潜在移民所感知的是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量,只要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移民仍然会被吸引到城市。
换句话说,如果城市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也即在点F对应的城市规模上,城市土地市场达到均衡。
然而,在该点上,总收益低于其最大值。
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城市规模的界定,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对比。
城市平均成本是指城市总成本的人均值;城市平均收益是指城市总收益的人均值;城市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成本变动的数值;城市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收益变动的数值。
图4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的合理规模为1-6点之间,城市的最佳规模为A.2点 B.3点 C.4点 D.5点8.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3点为城市平均收益最大,城市边际收益最小B.在1点之前,城市边际成本高,城市化水平很低C.在5点之后,城市平均收益高于平均成本,城市化为加速阶段D.在4点之前,城市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城市化为加速阶段边际分析法从杭州开往南京的长途车即将出发。
无论哪个公司的车,票价均为50元。
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营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要求以30元上车,被拒绝了。
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允许他上车了。
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乍一看,私人公司允许这名乘客用30元享受50元的运输服务,当然亏了。
但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分析,私人公司的确比国营公司精明。
说起“边际”这个词,许多人觉得有点神秘,其实说透了你就知道,你经常也会不自觉地用这个概念来分析问题。
“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
说的确切一些,自变量增加一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
比如说,生产要素(自变量)增加一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
或者更具体一些,运输公司增加了一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
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一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子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用处。
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
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
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
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在我们的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
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
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人企业灵活,这大概可以算一个例子。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指的应该是,所有成产的产品里最后那一个所产生的收益和成本,之前生产的那些,都是收益大于成本。
在这个时候,在多生产一个,这一个的成本就大于收益,从总体上看,就减少了总得利润了。
前提是边际成本递增。
这是因为,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个单位产量所付出的成本,这就意味着还有潜在的利润尚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