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窃读记》课后练习2答案课后练习: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是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快乐的是读到了书,学到了新知识;惧怕的是怕被书店老板或伙计发现,遭到训斥,被赶出去。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与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答:书就像朋友,就想家,就像故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读多少遍。
2、作者“一遍又一遍的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方法是:1.思考内容;2.续编故事、品位欣赏;3.寻找新知;4.总结收获;5.想象作者。
3、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个可以倾吐心事的好朋友。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壶清茶,也是一杯让你精神焕发的咖啡。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处港湾,也是一个人生的加油站。
二单元五、《古诗词三首》诗意:《泊船瓜洲》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秋思》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们,表达自己思乡坏亲之情。
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找了,不仅思念起家乡来,因为故乡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六、《梅花魂》1、课文通过了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答:1.外祖父教我读思乡诗时会落泪。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2节《可能性的大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摸彩球。
(连线)
2.根据要求在黑布袋内放6支铅笔,每次摸出1支,摸50次。
(1)摸到的红铅笔比蓝铅笔多,应该放()支红铅笔和()支蓝铅笔。
(2)摸到的红铅笔比蓝铅笔少应该放()支红铅笔和()支蓝铅笔。
(3)偶尔摸到红铅笔应应该放()支红铅笔和()支蓝铅笔。
(4)不可能摸到蓝铅笔应该放()支红铅笔和()支蓝铅笔。
3.袋子里装有4个白球、8个红球和m个黑球,每个球除颜色以外均相同。
从袋中任取一个球,若摸到红球的可能最大,摸到黑球的可能最小,则m的可能是多少?
参考答案
1.略
2.(1)42 (2)24 (3)15 (4)60
3.m可能是0、1、2或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问题完整答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题完整解答1窃读记XXX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一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答:作者在紧邻饭店的一家书店里读书。
在那儿读书的不便之处有:饥肠辘辘的劳苦,腿酸脚麻的煎熬,担忧惧怕的痛苦。
2、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答:(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体会: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体会:“跨、踮、挤”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写出书店顾客很多,表现“我”想读书的急切心情。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体会:写出我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但是读书让“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充实,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1)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适合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分,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体会:进书店看书时,书籍给我带来智慧、知识,我很快乐,但又惧怕被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体会:通过“我”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进行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更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
)4、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论,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念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材的物资需求,“念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材,而册本哺育的是灵魂,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成长的人。
教材2页“板一做"L5x +.6=23(jj)2.6.4 x 6=猛4(元)40>3S.4够教材3页“做一魅"1.282,812512,5I 13.8I3S.013.30136.003. S6.B27.612,3165.B9练习一L6.0252.853Z67,63一每天走“一3x4-5.2(fan)一周走x 5=26(kin)5.033x 4=1.32(km )教材5^*W-W"2.0114.885.7780.27教材6页“橄一惟”I,17.020.720.020300084 救材7页“徵一撇” 3.2K 2.5=0.8x 改为82.6x1.08=2.70S x 改为2.S0S 练习二 1.41.40.14826.50.011486.020.2341L610.0033 2.21x 2.7二5&70(元) 1.60x7.5=12.09(元) 7.20x 72=51.84(元) 4. 0.85x J4-11耳(元) 5. 30x L28=38.4(77千米) 6. 14310.0464740 15210.0090.010B 7. ]50K JK.7=2K05(t} 25.9x32=82.88(m) S,1.46x 3.5=5.11(m) 5.11-1.46■3.65(DL ) 9一3.2x 6.25—20(cm 3)4”5x4.5=20.25(cm 3) 423x 5.9=24,957(cm 1)II705x 6.4=451.2(千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习题部分参考答案14.25.35-(6.5)x (3.9>-(0.65)x (39)2.535=(6,5)x(0,39}=(0.65)x(3.9)(答案不唯一)思爭题先装満小水桶.再倒入大水桶,连绫再做两次.小水珮剩1焜水■将大水郴的水倒掉黑小水桶的1kg 水倒入大水欄中*再装満小水桶,将小水柚的4k£水倒AA T K 桶中*就得到5k 呂水。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XXX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2、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精美的丹青,请你为每幅丹青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2、从课文中的对话能够看出花生具有甚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甚么原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全册课文后习题参考答案语文是一门需要我们懂得如何去学习的科目,所以我们要先做好功课。
完成课后习题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希望能帮到你!1、窃读记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的?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在书店“窃读”。
不便之处:1、怕书被卖光了,没得看。
2、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3、要忍着饥饿。
4、要一直站着看。
5、要站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那人的女儿或妹妹。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学习她那种发奋读书的精神,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作者喜欢读书,书就象朋友,总有没有发现的优点,书就象家,总有没注意到的角落,一本书总是可以中发现新东西,不管看过多少遍.读书就象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
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填空内容:一个朋友你的家5、古诗词三首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中秋节都即将来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第1节《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为了美化校园,同学们在校园里的一条长72m的小路的两旁栽10棵树,两端都栽,则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一条马路的一边每隔6m安装了一些广告牌,两端都装,小许从头到尾数了一下,一共数到了36块广告牌。
这条马路长多少米?
3.一条路每隔5m有一根电线杆,从头到尾一共有19根电线杆(两端各有一根),算一算,这条路有多长。
4.一个老人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4根电线杆用了13分钟,若他以同样的速度走了24分钟,他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了第几根电线杆?
参考答案
1.72÷(10-1)=8(m)
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m。
2.(36-1)×6=210(m)
答:这条马路长210m。
3.(19-1)×5=90(m)
答:这条路有长120m。
4.13÷(14-1)=1(分) 24÷1+1=25(根)答:他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了第25根电线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答:白鹭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自然、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描述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
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XXX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2.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2.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
他们可能是那些无声的清洁工,也可能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农民,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白鹭》一、朗读课文。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
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
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
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窃读记》课后练习2答案课后练习: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是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快乐的是读到了书,学到了新知识;惧怕的是怕被书店老板或伙计发现,遭到训斥,被赶出去。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与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答:书就像朋友,就想家,就像故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读多少遍。
2、作者“一遍又一遍的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方法是:1.思考内容;2.续编故事、品位欣赏;3.寻找新知;4.总结收获;5.想象作者。
3、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个可以倾吐心事的好朋友。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壶清茶,也是一杯让你精神焕发的咖啡。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处港湾,也是一个人生的加油站。
二单元五、《古诗词三首》诗意:《泊船瓜洲》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秋思》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们,表达自己思乡坏亲之情。
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找了,不仅思念起家乡来,因为故乡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六、《梅花魂》1、课文通过了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答:1.外祖父教我读思乡诗时会落泪。
2.我弄脏了墨梅图他发脾气了。
3.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竟像孩子一样:“呜呜”的哭了。
4.离别前,外祖父送我墨梅图。
5.外祖父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
2、“梅花魂”的“魂”字是什么意思?答:魂:精神。
梅花魂: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十三自然段分小段:一.赞美梅花;二.赞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三.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
三单元九、《鲸》1、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
答: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鲸的。
2、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答:用了:作比较“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像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列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举例子“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打比方“从鼻孔喷出来的其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3、下面的句子有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1)须鲸主要吃小虾和小鱼。
“主要”:说明了须鲸除了吃虾和小鱼外还吃其他食物。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鲸隔一定时间呼吸的必要性。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了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十一、《新型玻璃》1、制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与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在里面。
答:玻璃名称特点作用说明方法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举例子夹丝玻璃坚硬安全可靠变色玻璃反射阳光、变色调节室内光线打比方吸热玻璃阻挡强光和冷气夏凉冬暖吃音玻璃消除噪音减少噪音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四单元十三、《钓鱼的启示》1、为什么“我”不想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答:①因为这是我钓了很长时间才钓到的;②这是一条罕见的漂亮的大鲈鱼;③没有人看到我钓到这条鱼,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是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的心情的变化。
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3、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答:捕捞鲈鱼的时间不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把鲈鱼放到湖里,就是正确的。
道德虽然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因为需要放弃个人利益。
理解词语:1、“盯”“看了好一会”:①父亲和我一样也喜欢并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②父亲在放还是不放鲈鱼之间矛盾着。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很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亲理解孩子的心情,但必须从小严格要求。
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到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3、“诱惑人的‘鱼’”:比喻的写法。
指人生中充满诱惑却由于人的道德相违背的东西。
可以是金钱、名利和地位。
主要内容:《钓鱼的启示》回忆了我11岁发生的事,事情是按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去掉鱼写到钓到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的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道34年后的感悟。
钓鱼的启示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
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是那样的大,“我”平时虽然经常跟父亲去小岛钓鱼,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鱼是那样的可爱,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还“轻轻翕动着”鱼鳃,父亲和“我”一样喜欢并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理解到第二层意思,父亲会离我们更近,也更能让人体会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这句话,我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②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灰心失望。
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句子“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来理解。
懂得这一点很不容易,也许花了数十年时间;懂得这一点又很了不起,他能让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对父亲从小严格教育的最好回报。
③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
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理解这句话要联系课文内容。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
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
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十四、《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我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导,记叙了我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是父亲的教诲让我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只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挡在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十五、《落花生》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答: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详细描写。
2、花生最可贵的是:虽然没有漂亮的外表,但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3、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理解:我们应该学习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应该实实在在的为别人做好事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要做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外表漂亮的人。
要做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计较名利的人。
主要内容:《落花生》是叙事散文。
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7、地震中的父与子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记住六个“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举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
2、本文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亲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4、文中反复出现的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5、父亲感情的变化:悲伤与绝望,接下来是坚定与决不放弃,最后是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