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PPT讲解用
- 格式:docx
- 大小:19.07 KB
- 文档页数:7
功效:
1对心血管的影响
(1)抗动脉粥样硬化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使C—myc基因表达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刺激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前列环素(PGI:)从而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防治动脉再狭窄丹参注射液呈剂量依赖性地挪制培养的兔动脉平鞲肌细胞(SMC)对3H—TdR的摄取,减少DNA合成,抑制SMC的移行和增殖等生物过程及动脉去内皮后的内膜增生,这些都说明丹参具有潜在的预防再狭窄作用。
(3)防治脑血栓、改善脑缺血、抗脑损伤乙酰丹酚酸A(ASAA)可显著降低大鼠脑梗塞范围,改善行为障碍,减轻脑组织形态学缺血性改变。
ASAA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是其抑制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uJ。
丹参中的丹酚酸B是很好的铁螯合剂,能有效抑制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IDLPO)在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故可对抗脑损伤。
(4)增加冠脉流量,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
2抗肿瘤作用
(1)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丹参中分得的18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体
外培养的几种肿瘤细胞(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结肠癌、中枢神经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扩散作用,且几类癌细胞对丹参酮均未见耐药现象_6 J。
(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丹参酮IIA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影响时发现,能诱导HL60发生形态改变,亚二倍体细胞数目增加,cl合成期细胞数目下降,诱导核小体DNA断裂,从而使DNA在合成前期受阻,不能进人正常s期。
同时通过激活Caspase 一3酶活性,促进细胞凋亡¨j。
(3)诱导肿瘤细胞逆转:丹参酮IIA是通过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来抑制DNA多聚核酸酶的和PC—NA的表达,抑制细胞进人DNA合成期,从而抑制SMMC一7721细胞生长增殖,使之趋于良性分化。
丹参酮IlA诱导细胞分化的同时却无细胞毒杀副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分化诱导剂f8J。
另报道,丹参酮IIA对人官颈癌细胞株(mEl80)、小鼠肝癌1-122瘤株、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小鼠类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增株都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
1.4.3其它作用
(1)保肝作用:丹参酸有显著的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9j,对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2)对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丹参提取物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有很
好的防治作用。
(3)丹参酮l、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有抗过敏作用;丹参对增生性瘢
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瘢痕的治疗开辟
新的方法“⋯,最近日本还报道丹参酮类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
艾滋病及逆转录病毒感染。
1选择育种
丹参种质复杂多样,野生和栽培群体中都存在很多的变异类型,从
现有种质中进行系统选育是进行丹参种质改良的重要手段。
陕西商
洛天士力丹参基地经多年实践,从不同居群中优选出脂溶性成分含
量高的多根类型和作为饮片利用的优质高产的粗根类型丹参,目前
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唐晓清等旧刊将来自于江苏盐城和柘塘、安
徽毫州的丹参混合栽培,收获自然杂交种子进行繁殖,根据根皮红
色程度、根生物量共筛选出原型、皱叶型、小叶型、单叶型4个材料,比较研究发现小叶型丹参酮Ⅱ。
含量最高,皱叶型丹参素含量最高。
小叶型不仅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且生物量也高,是最佳种质材料.周
巧梅等∞副依据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筛选了12个丹参品系,发现山东
一3、山东一8和山东-9为优质种质,其中山东-3长势粗壮、丹参酮Ⅱ。
含量最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育出了丹优1号、丹优2号等
新品种,其中丹优l号的丹酚酸B含量是《中国药典》规定标准含量
的3.87倍,丹优2号产量、含量均较高‘39|。
2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可使不同种质问基因广泛交流,产生优秀的杂交个体,是
选育良种的重要方式。
舒志明等㈣1对丹参不育株系sh—B的植物学
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花器官及花药形态、大小、花丝长度可划
分为Sh-B1、Sh—B2和Sh—B3等3个类型。
选择不育系作母本,陕西
丹参作父本,通过对后代Fl表现调查,发现不同组合育性存在明显
差异,其中有两个杂交种的丹参酮Ⅱ。
含量分别为0.66%和0.65%,表现出超亲优势。
刘竟飞H刈对丹参2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鉴定得到h-1等几个杂交种株系,观察比较了其田间农艺性状及根部
活性成分含量。
对杂交种F1代大量扩繁后,采用秋水仙碱进行化学
诱导异源多倍体,鉴定得到hz4-3、hz4一11等7个异源四倍体株系,
为进一步选育异源多倍体优良品种奠定了基础。
3.多倍体育种
高山林等mo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利用添加秋水仙碱处理进行了丹参多
倍体诱发,得到同源四倍体,对四倍体试管苗进行移栽及田间农艺
性状初步鉴定和主要化学成分测定,发现所获四倍体植株均不同程
度地表现出多倍体植株的典型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亦大多高于
原植株。
经连续3年田间农艺性状观察记载,已鉴定确认的多倍体株
系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特征,选出的优良品系61—2-22表现为生长势旺、叶较宽大、叶片粗糙皱折、较厚、茎较粗呈淡紫色、育性低、部分不育、根系较旺但分枝多、呈紫红色∽]。
进一步研究发现m。
47I,多倍体品系根部药材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多个品系的丹参酮含量高于对照品种,其中优良品系61—2-22根部产量比原常规品种高出50%一70%,有效成分高出70%一100%。
陈力等Ⅲo采用同样的秋水仙碱处理方法,利用白花丹参未成熟种子获得了17株同源四倍体,其中1株为四倍体非整倍体,经种植观察,四倍体白花丹参在株高、冠幅、叶片大小与厚度、叶柄绒毛、花、花药、花粉粒大小等方面都明显大或高于原二倍体,每株根条数和根粗与倍性呈正相关,根部药材产量四倍体株系间虽有显著差异,但多数株系都高于二倍体对照,其中4、5号四倍体单株根部药材产量是二倍体的3.19倍,多酚酸、丹参酮等主要活性成分也都高于二倍体对照。
南开大学开展的丹参三倍化育种新技术,可使丹参单株总产量超过传统二倍体丹参产量的30%一50%,最高产量超过2 000 g,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300 g。
4航天育种
王志芬等H9|、单成钢等哺刚将丹参种子搭载卫星返地后进行田间种植观测,发现航天搭载造成DNA变异,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提高,促
进幼苗发育,花期提前,花苔长和花蕾数增加,叶片生长受抑制,单株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地上分支数增加,根鲜重提高。
朱艳英等”¨对第4代太空组和地面组丹参药用部分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发现太空丹参元素种类没有变化,但Cu/Zn比值由地面组的0.68提高到1.0,Cr、Mn、Fe含量分别提高了0.6、0.5、0.3倍。
5基因工程育种
陈海敏等"刮在根癌农杆菌介导下,利用叶盘法转化丹参,将来自葡萄的白藜芦醇合酶(RS)基因导人丹参,共得到45棵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确定葡萄RS基因已整合到部分转基因丹参苗的基因组中。
张荫麟等∞列以根癌农杆菌感染丹参无菌苗或胚细胞诱导获得冠瘿组织,筛选出丹参高产株系ca,其丹参酮含量是生药的1.9倍。
利用选出的高产株系在配合诱导子诱导进行液体静止培养,可能是生产丹参酮的可行途径。
1 无菌材料的获得
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丹参植株上切取5 cm带顶芽的茎段,除去叶片。
置烧杯中用自来水冲洗30 min,取出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一75%酒精表面消毒10 s,再用0.1%升汞消毒15 min,无菌水冲洗3—5次,小心剥取茎生长点约1 mill,接种在培养基(1)上。
.2 丛生芽的诱导及继代
培养外植体接种后约20 d茎尖生长点开始萌动,同时在芽的基部四周出现黄白色较致密的愈伤组织,继续在培养基(1)上生长30 d左右即可分化出丛生芽。
这些丛生芽在培养基(1)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长势弱。
若将丛生芽转接到培养基(2)上,通过30 d左右的培养,这些小芽则生长旺盛、健壮(图1)。
将这些生长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养基(3)上进行生根培养,而基部带有部分愈伤组织的小苗仍转接到培养基(2)上继续增殖分化。
一般30 d可继代1次,增殖率5—8倍。
3 生根与移栽
小苗在培养基(3)上培养10 d左右陆续长出白根,15 d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长出5—6条约2 cm长的白色肉质根。
这时将已生根的瓶苗在普通房间的散射光下炼苗3—4 d,打开瓶塞,加入适量的清水以软化培养基,用镊子夹出小苗,轻轻地洗去根部的培养基,栽人灭菌的营养土(沙壤土和有机肥的比例为1:1)中,温度控制在25a【:左右,每3—4 d用清水喷洒1次,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长旺盛,整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