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节阅读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58 KB
- 文档页数:1
《性状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区分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传递特点。
(3)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明确生物的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生物的性状和基因显隐性的原理,能够运用遗传学的观点解释各类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生物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和有关性状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生物学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2)每种生物的固有特征能够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图解分析、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X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可X莉却是单眼皮。
随着年龄的增长,X莉常常感到迷茫:我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和X莉一起去探究这个问题吧!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生物的性状课件展示玫瑰花、各种血型、左右手图片1.观察与思考: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它们的特征?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畅所欲言。
总结:玫瑰花:外部特征有形态、结构、花色等,内部特征一般有气味等。
血型:生理特征。
惯用左右手:行为方式。
2.同学之间从不熟悉到熟悉,你是如何辨认这么多同学的呢?先来玩个游戏吧!(1)小游戏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随便找两个同学向你们说声“HELLO”,同学们能把这两名同学的名字说出来吗?你是根据什么辨认出来的呢?学生游戏,讨论总结:根据不同的音色特征。
(2)同学尝试总结一下性状的概念,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性状:遗传学上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统称。
3.设疑:同一种性状在不同个体身上会有差异吗?课件展示豌豆、番茄、兔子的图片思考:(1)三幅图分别表示哪种生物的什么性状?(2)这些生物的这一性状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你还能举出其他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的实例吗?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帮助小组完成问题以形成相对性状的概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内容。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主动运输,主要讲解了主动运输的含义、特点、过程。
接着阐述了胞吞、胞吐,主要讲解了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含义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主动运输的过程,理解其含义及特点,明白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明白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三、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主动运输及胞吞胞吐的知识。
掌握学习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的科学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主动运输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并以此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这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以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含义、特点、意义;2.难点: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及概念。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年级:高二学科:生物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21第四章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2课时【预学案】一、细胞免疫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就要靠直接接触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细胞等参与。
3.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和细胞。
4.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5.靶细胞的去向:、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可以与之结合被。
6.记忆T细胞的作用:当再接触相同抗原时,能立即分化为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7.二次免疫: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发生的免疫,这时由干记忆细胞再次遇见这种抗原“宿敌”,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或者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入侵抗原进行猛烈的反击。
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协调配合1.辅助性T细胞作用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___________的辅助,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_______作用。
2.细胞外液中病原体与细胞内病原体的消灭体液免疫中的抗体能消灭_________中的病原体,而_________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再由________将其消灭。
3.信息的视角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_调节。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通过_________相互作用,实现机体统一协调。
【探究案】探究一:细胞免疫结合教材P73-74关于细胞免疫的内容和图4-7,思考讨论:①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什么条件?②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从哪些细胞分化而来?③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什么?④细胞免疫中记忆T细胞有什么作用?⑤细胞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有哪些细胞或物质?⑥细胞免疫能否彻底清除胞内寄生抗原?⑦绘制细胞免疫流程图探究二: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1.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其中 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 完成课本75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探究三:通过表格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探究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作用范围结构基础联系【检测案】1.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A.浆细胞B.有效应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C.记忆细胞D.宿主细胞2.下列属于细胞免疫的是()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C.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D.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3.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A.合成并分泌抗体B.体液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细胞免疫4.在人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只能来自T细胞的增殖、分化B.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的C.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新冠病毒D.被呈递的抗原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活化5.关于新冠病毒侵染人体后引发的机体免疫过程,合理的是()A.新冠病毒侵染的主要宿主细胞是骨髓细胞B.新冠病毒虽然寄生于细胞内,但新冠肺炎患者体内不只发生细胞免疫C.体细胞被新冠病毒感染后,会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属于体液免疫D.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辅助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6.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被誉为免疫系统的“刹车”。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ATP【教学目标】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通过示意图的分析理解ATP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重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我国晋朝青年车胤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无法在晚上读书。
于是他在草丛中捉了很多的萤火虫,并且将它们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
这就是“囊萤夜读”的故事。
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其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呢?该供能物质在细胞内是如何合成的呢?通过“囊萤夜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寻找证据——阅读阅读课本P96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有同学对ATP到底是“物质”还是“能量”感到困惑,你怎么认为呢?2.萤火虫发光器离体一段时间后荧光消失的原因是什么?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评,展示相应问题的答案。
1.ATP的结构特点(1)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2)ATP的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磷酸基团之间的一种特殊化学键,叫作磷酸酐键。
(3)ATP的结构式: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相互排斥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
在这种相互排斥作用下,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当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
这一过程中1mol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高达30.5kJ。
注意:ATP≠能量,ATP是一种物质,不是能量,能量储存在ATP中。
2.ATP的水解反应师生交流探讨ATP水解反应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读图归纳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对比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分别展示三个地方的图片:A.黑龙江大雪B.抱犊崮秋色C.海南风光点拨:造成这三幅图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多媒体展示中央气象台近二十天全国最低气温实况图: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理解造成三个地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初步了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认真听讲,思考老师的提问,看利用直观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回答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气温不仅在时间上有很大变化,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气温的空间差异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现出来。
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过渡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时气温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哪一种图表现出来呢?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学案1题。
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高线是________等温线是________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用等温线图可以表示一个地区______的水平分布状况。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__。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学习目标1、认识氯元素的存在,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认识次氯酸及次氯酸盐的主要性质、掌握有关反响方程式。
重点难点1、重点: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响;2、难点:氯气与水反响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0 分钟)一、开朗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一)氯元素的存在( A 类)1、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2. 海水中含有氯元素的化合物主假如存在,主要以形式存在于______和 _______的盐矿中。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A 类)1、氯气在往常状况下呈_____溶于水( 1 体积水可溶解和,易色,是一种有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_______体积的氯气)。
氯气在低平和加压的条件下可转变成。
液氯往常保留在中。
,2、注意:实验室中闻氯气气味的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虑:依据氯气的物理性质推断,实验室顶用什么方法来采集氯气(三)氯原子的构造:( A 类)氯原子的原子构造表示图:变成。
氯元素是典型的。
氯原子最外层有元素。
个电子,很简单个电子合作研究,点拨提高(四)氯气的化学性质:(B类)1、与金属反响氯气是 _______的非金属单质,拥有很强的性。
能与大部分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
① Na 和 Cl 2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② Fe 和 Cl 2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③ Cu 和 Cl 2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思虑:为何能够用钢瓶储运液氯注意:氯气有强性,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响时生成价金属氯化物。
2、与非金属反响H2和 Cl 2点燃实验现象:H2和 Cl 2的混淆气体光如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H2和 Cl 2焚烧产物 HCl 气体易溶于水,溶于水获得的溶液即为。
【思虑与沟通】经过 H2在 Cl 2中焚烧的实验,你对焚烧的条件及其实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1)焚烧 _________(填“必定”或“不必定”)要有氧参加,物质_______(填“是”或“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能够焚烧;(2)焚烧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对地球生物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 学会通过演示和观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 正确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及其实验观察的要点。
2. 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观测方法。
难点在于:1.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即地轴倾斜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2. 运用抽象思维,分析并归纳地球自转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1. 地球仪或相关模型,用于演示地球自转。
2.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科普读物或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拓展学习。
4. 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手电筒等,用于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5. 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或展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照片和资料来开启话题。
视频中,地球从太空中看去仿佛一位优雅的舞者,昼夜交替、星辰环绕,画面壮观而神秘。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出现吗?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地球自己旋转?”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铺设了桥梁。
2. 探索地球自转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的现象,这个运动是地球上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然后,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动态图等,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自然现象。
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