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二)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4
《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比数和排数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比一比“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名山大川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下面,老师就要带你们去看看,你们能不能认出它们是哪座山呢?(播放黄山、香山、泰山、华山的风光片并介绍,引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
师:这是安徽的黄山,它的标志性景观—迎客松。
北京的香山,秋天红叶似火。
山东的泰山,巍峨雄奇。
陕西的华山,以险峻著称。
这是我国的四座名山。
二、探究新知:师:那它们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呢?请听老师提示。
黄山的海拔(由1个千、8个百、6个十和5个一组成)香山的海拔(比500多75)泰山的海拔(千位上是1,百位上是5,十位和个位都是3)华山的海拔(比2000多155)生根据信息说出四座山的海拔分别是1865米、575米、1533米、2155米。
1、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谁最矮?生指出575米的香山最矮,请生说想法。
生1:香山低于1000米,其他都高于1000米;生2: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师追问:数位多的数就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吗?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生举例。
师小结: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
2、四位数与四位数比较。
师:那剩下的三个都是什么数呢?生:都是四位数。
师:针对这三个四位数,书上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谁最高?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三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么比呢?这个问题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生各抒己见。
生:看他们最前面的数字,谁的大就谁大。
师小结:那就是比他们的最高位,最高位大的这个数就大,现在2比1大,还用再往下比较其他的数字吗?也就是说: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数一数 (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用数码来数一数。
2.能够将数码与相应的图形相联系,并能根据图形来数一数。
3.掌握大数比小数的概念,了解数码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数码的数数规律及数码与图形的联系。
2.教学难点:数码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线上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并配合实物展示、板书、示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线下巩固:由家长辅助进行相应的听读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 温故知新(10分钟)从“数一数(1)”开始,向学生复习数码数数的方法,并进行问答互动,复习学生所学的知识点。
3. 新课讲解(25分钟)3.1 数码的大小比较通过实物展示及板书,向学生展示数码的大小和大小的比较。
并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码大小的比较。
3.2 数码与图形的联系向学生讲解数字与相应的图形的联系,并进行示范教学。
学生通过实物展示来掌握数码与图形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识别不同的数字。
3.3 数一数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和图像展示来数一数,掌握数码的数数规律。
4. 拓展(10分钟)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算数的口算练习。
5. 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相应的听读练习给学生,并指导家长进行辅助教育。
同时,布置相应的口算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课堂互动、上课情况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通过课后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比较丰富,既有幻灯片讲解,也有实物展示和示范教学。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答互动以及算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但是,在布置听读练习方面,需要更加具体明确,给家长辅导孩子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和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3.2数一数(二)一、单选题1.实数-17的相反数是()A. 17B. 117C. -17D. -1172.70070007000中从左数起,第二个“7”表示()A. 7个亿B. 7个千万C. 7个百万D. 7个十万3.6个十万、3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 )A. 603070B. 6003007C. 600370D. 6370004.由6个百万、2个千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A. 七位数B. 五位数C. 六位数5.用2,0,8,6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含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A. 24B. 8C. 18D. 12二、判断题6.十万十万地数,数10次是一百万.7.小兔比松鼠多8只。
8.6006006是由6个十万、6个千和6个一组成的。
9.自然数都是正整数。
10.和50万相邻的两个数是49万和51万。
三、填空题11.一个数由3个1000,5个100,4个1组成,这个数是________12.第1盆有3朵花,第2盆有________朵花;有2朵花的是第________盆,它左边的一盆有________朵花;第________盆花的朵数最多13.一个九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合数,百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上是8,个位上是6,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亿位约是________。
14.看图写数、读数写作:________ 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 读作:________15.606006最高位是________位,右边的“6”表示6个________,中间的“6”表示6个________,左边的“6”表示6个________.四、解答题16. 在最长的线下面画“√”,在最短的线下面画“○”.17.小算盘,看图写数.五、综合题18.写出下面各数前后相邻的两个数。
(1)________、________、40000、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数一数(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数1~50,掌握50以内整数序数词的写法和使用。
2.能够正确地使用“比……多/少”、“比……大/小”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
3.能够自主探究数的奇偶性,并掌握简单的判定方法。
4.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数量进行感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50以内整数序数词的写法和使用,数的比较,奇偶性的认识。
2.教学难点:奇偶性的判定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盒子,里面放着若干个小球,让学生估计里面的小球数量。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盒子,比较大小,猜测数量的方法。
2. 教学过程2.1 学习50以内整数序数词的写法和使用1.教师出示阿拉伯数字1、2、3、4、5、6、7、8、9,让学生自己推测、阅读和写出对应的序数词。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0~50的整数,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序数词。
3.学生互动配对练习。
2.2 学习数的比较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使用“比……多/少”、“比……大/小”的表达方式。
2.学生自主匹配,形成小组进行比较。
2.3 学习奇偶性的认识1.教师出示1~50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总结数字的奇偶性规律。
3.教师总结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并进行小组互动练习。
2.4 活动实践1.教师出示若干个数字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排列,组成不同的数和数列。
2.学生互动合作,进行数的组合和计数实践。
3. 课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家庭活动,让学生在家里找到不同的物品数量,进行数的感性认识。
2.教师推荐数学游戏或数学学习App,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
2.学生互动练习和小组合作,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3.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或作业,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数学是一门需要积累和巩固的学科,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和实践观察,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数一数(二)同步练习一、.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较大的数。
二、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2)1720、1730、()、()、()(3)5000、5100、()、()、()(4)1360、2360、()、()、5360、()(5)2130、3240、()、()、6570、()(6)9999、8888、()、()、5555、()三、按要求数出下面各数。
1、从188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10。
2、从1387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396。
3、从895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900。
4、从994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
5、从9995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0。
6、一个一个地数,数出9895后面的十个数。
7、十个十个地数,从2360数到2400。
8、10000里面有()个1,()个10,()个100,()个1000。
9、( )个10是10000,()个100是10000,()个1000是10000。
10、1459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个一。
四、按规律填空。
1646、1746、1846、()、()4567、4577、4587、()、()()、1788、1789、()、()6000、7000、8000、()、()1900、 1800、 1700、()、()、()3000、 3010、 3020、()、()、()五、说出紧挨着它前面的一个数。
8460 5400 10000()()()六、找规律数数,并读出各数。
A、()()() 9000 10000B、7633 7632 7631 ()()()七、1.有一个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等于24,符合这个条件的三位数有哪些?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3,十位上的数字是5,任意相邻的3个数字的和都是12,这个四位数是多少?3.有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是个位数字的3倍,十位数字是百位数字的2倍,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八.选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节数一数(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灵活运用数码进行排列和比较。
2.能够正确描述在一组数中某些数字出现的次数。
二、教学重点1.运用数码进行排列和比较。
2.掌握如何描述数字在一组数中出现的次数。
三、教学难点1.解决学生在数码排列方面出现的错误。
2.处理学生在描述数字出现次数时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1.继续进行数码排列的学习,介绍更多实例以及更多的数字。
2.描述数字出现的次数,以实例加以演示。
五、教学过程1.数码排列的学习1.引导学生自己排列出1 ~ 20之间的所有偶数。
2.讲解如何按升序将数码排列。
3.练习,要求学生排列出1 ~ 30之间的所有3的倍数。
4.继续练习,要求学生排出1 ~ 50之间的所有数码,但是要按照5的倍数为一组,升序排列每组。
2.描述数字出现的次数1.学生自行选择1 ~ 30之间的一个数字,其余同学众口异议地,以升序依次说出这些数字。
2.要求学生自己描述所选数字在这些数字中出现的次数。
3.演示1 ~ 50之间素数的所有数字,然后让学生描述其次数。
4.演示1 ~ 20之间,以2为倍数放在左边一列,以3为倍数放在右边一列的数字,并让学生描述其中某数字的出现次数。
六、教学要求1.不能让学生使用网上工具和应用,必须依靠手算和口算。
2.在描述数字出现次数时,要求学生描述得准确和简明扼要。
七、教学反思1.在数码排列方面,有少数学生存在困难,这需要在平时课下进行更多的练习。
2.在描述数字出现次数时,如果不练习的话,基本功难以提高。
因此需要专门在课堂中进行练习。
第三单元数一数(二)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物品中的数量并使用口语表达出来。
2.能够比较两个集合中的物品数量大小关系,并能正确使用“多、少、相等”等词语描述。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用正确语言描述同类物品的数量,如同学带的文具、家里的水果等。
4.能够初步掌握数字的大小概念,能够准确数数并把1~10的数字写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为后续数字之间的比较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物数量和数字数量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双方自然连接起来,从而初步掌握数字的大小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小纸片、计数棒、彩珠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思考同学们有多少文具、桌椅等,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可做简单的记录。
2. 初步认识数字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0的数字,并让学生集体朗读,帮助学生建立数字数量的概念。
3. 实物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使用小纸片、计数棒、彩珠等教学资源,把教师拿出来的物品数量一一对应,如教师拿出10个橡皮,学生们可用10个小纸片来表示。
4. 数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拥有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大小关系,并尝试使用“多、少、相等”等词语描述。
5. 数量描述通过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教师让学生描述同类物品的数量,如同学带的文具、家里的水果等。
6. 数字书写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用手指或其他方式熟练掌握1~10的数字书写方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对应数字,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数字的大小概念,并通过数字的比较和日常物品数量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实物数量和数字数量相互连接起来。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游戏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数一数(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3、4、5、6,并用手指、计数棒等实物表示出来。
2.能够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数数任务。
3.能够在数轴上用数字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1.数字3、4、5、6的认识。
2.数数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在数轴上用数字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手指、计数棒、卡片、数轴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们打招呼。
2.引导孩子们数一数自己班上有多少人,并将人数写在黑板上。
学习新知识1.向孩子们出示手指,让他们数出自己手上有几根手指。
2.向孩子们出示计数棒,让他们数出自己手上有几根计数棒。
3.向孩子们出示卡片,让他们数出自己手上有几张卡片,并让他们用之前学过的方法表示出来。
4.让孩子们用手指、计数棒等实物表示数字3、4、5、6,并让他们说出这几个数字。
5.给孩子们出示数轴,向他们解释数轴的含义,并让他们在数轴上表示数字3、4、5、6。
合作探究1.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完成数数任务。
2.让孩子们自己掌握数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老师帮助孩子们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让孩子们在数轴上体验数字的大小关系。
小结巩固1.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复习手指、计数棒、卡片等实物表示数字的方法,并让他们说出学过的数字。
2.让孩子们在数轴上示范出数字的大小顺序。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对于数轴的理解还不够充分,要求他们用数字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有一定难度。
下一次上课时我会选用更多趣味性的活动来让他们加深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数一数(二)-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快速的数一数,准确把握数的大小。
2.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物品、数字、图像等)训练计数。
3.能够思考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过程和方法:1.观察、探究、发现。
2.使用物品、数字、图像等多种途径,快速、准确的进行计数。
3.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应当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提高自我计算水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计算、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数一数。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数一数的基本概念及初步计数方法,本节课只是对其进行巩固及拓展,在内容上更加难度适当。
步骤一:引入(1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切入。
首先,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或有关联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可以计数的事物,例如:动物、水果等等。
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例如:三只小猪、陶陶家的葡萄园等等,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计数的重要性。
最后,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计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步骤二:讯息传递(10分钟)老师可以使用相应的教辅材料,让学生看到屏幕上出现的数字并进行计数,通过多种数字形式(如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等)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通过这种广义的算法了解计数的方法,并达到快速计数的目的。
步骤三:实物观察(10分钟)通过分组的方式,老师将物品分给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利用物品进行计数,让学生在体验计数过程中,加深对计数和数字的印象,对数的意义加以理解。
步骤四:问题解决(20分钟)老师提出一些有趣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并且答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困难,并对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解释。
步骤五:总结复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加强记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数一数(一)2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教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数一数”(一)2,属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二年级的数学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本课程重点教授孩子们如何将已知数目进行分类,以及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更多的基础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已知数目的分类方法,包括数码、形状、大小等方面;2.能够正确理解基本的数学语言,如“多少”、“有几个”等;3.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数学计数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加减、比较大小等;2.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能够自主思考,探究基础数学知识的应用。
情感目标1.通过多次实践、思考,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细心和自信心;2.培养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培养孩子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学过程活动一:整体呈现时间:5分钟形式:口头提问目的: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知识。
老师通过口头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如数字大小、颜色、大小等,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二:小组合作时间:15分钟形式:组队合作目的:让学生自主思考,讲解归纳分类的方法。
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5人左右。
2.准备一些通用的物品,如色彩鲜艳的颜色盒、大小不一的小球等,将这些物品放在桌上。
3.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小组讲解如何对这些物品进行归纳分类,对数目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同组讲解完后,汇报给整个班级。
活动三:数学训练时间:15分钟形式:旁边辅助练习目的: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数学计数的基本方法。
旁边辅助练习,让学生模仿老师数物品,再要求学生自己数,这样的练习既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又能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活动四:问题解答时间:15分钟形式:手举答题目的: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孩子们是否理解所学知识。
老师提出一些基础的问题,要求学生手举答题,如“桌子上有几个小球?”、“哪些颜色的球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