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558.50 KB
- 文档页数:14
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一、加法的变化规则(1)加法公式: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2)加法的变化规则有:(一)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增加几。
例如:13+5=18(13+2)+5=18+2题型1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十位4——7,个位5——2 增加 72-45=27另一个加数不变正确的和增加27即正确的和+27=87 => 正确的和=87-27=60(二)如果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减少几。
例如:28+16=44(28-12)+16=44-12题型1小强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错写成1,把个位上的8错写成0,所得的和是285。
正确的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十位7——1,个位8——0 减少 78-10=68另一个加数不变正确的和减少68即正确的和-68=285 => 正确的和=285+68=353题型2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变化?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减少29题型3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现在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减少48即现在的和=100-48=52(三)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同样的几,那么和不变。
例如:112+23=135(112+3)+(23-3)=135题型1:两个加数的和是378,其中一个加数增加245,另一个加数减少245,现在这两个加数的和是(378 )。
题型2:一个加数增加6,要使和保持不变,另一个加数应(减少6 )。
(四)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几,那么和增加了(几+另一个几)。
例如:35+48=83(35+12)+(48+5)=83+(12+5)题型1:小明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0错写成8,把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错写成9,所得的和是532。
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一、加法的变化规则(1)加法公式: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2)加法的变化规则有:(一)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增加几。
例如:13+5=18(13+2)+5=18+2题型1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十位4——7,个位5——2 增加 72-45=27另一个加数不变正确的和增加27即正确的和+27=87 => 正确的和=87-27=60(二)如果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减少几。
例如:28+16=44(28-12)+16=44-12题型1小强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错写成1,把个位上的8错写成0,所得的和是285。
正确的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十位7——1,个位8——0 减少 78-10=68另一个加数不变正确的和减少68即正确的和-68=285 => 正确的和=285+68=353题型2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变化?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减少29题型3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现在和是多少?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减少48即现在的和=100-48=52(三)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同样的几,那么和不变。
例如:112+23=135(112+3)+(23-3)=135题型1:两个加数的和是378,其中一个加数增加245,另一个加数减少245,现在这两个加数的和是(378 )。
题型2:一个加数增加6,要使和保持不变,另一个加数应(减少6 )。
(四)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几,那么和增加了(几+另一个几)。
例如:35+48=83(35+12)+(48+5)=83+(12+5)题型1:小明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0错写成8,把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错写成9,所得的和是532。
一年级加法表和减法表规律总结一、加法表规律总结在一年级,学习加法是孩子们的首要任务之一。
加法表是孩子们学习加法的基础,通过加法表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掌握简单的加法运算并建立起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在加法表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1. 从简到繁:加法表的学习通常是从简单的加法运算开始逐渐深入,比如从1+1开始逐渐增加到10+10,这样能够让孩子们逐步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律。
2. 由浅入深:加法表中的数字逐渐增加,这样能够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对加法运算的理解能力,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加法的规律。
3. 反复强调:在学习加法表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每一个加法算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律,并且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年级学习加法表的过程中,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和反复强调是非常重要的。
二、减法表规律总结与加法表类似,一年级的孩子们也要学习减法表,通过减法表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掌握简单的减法运算并建立起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在减法表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1. 从简到繁:减法表的学习也是从简单的减法运算开始逐渐深入,比如从10-1开始逐渐增加到20-10,这样能够让孩子们逐步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律。
2. 由浅入深:减法表中的数字逐渐增加,这样能够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对减法运算的理解能力,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减法的规律。
3. 反复强调:在学习减法表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每一个减法算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律,并且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年级学习减法表的过程中,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和反复强调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级加法表和减法表的学习都遵循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和反复强调的规律。
这些规律有助于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从而为他们今后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一年级的孩子都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加法表和减法表,为自己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应用规律总结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规定了有理数相加时的运算法则。
在运用这个规律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就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应用规则。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这条规律说明了有理数相加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而不会改变运算结果。
例如,2 + 3 = 3 + 2。
2.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这条规律说明了有理数相加时,可以改变加数的顺序,而不会改变运算结果。
例如,(2 + 3) + 4 = 2 + (3 + 4)。
3. 加法的零元素:a + 0 = a这条规律说明了任何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结果仍然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例如,2 + 0 = 2。
4. 加法的逆元素:a + (-a) = 0这条规律说明了任何一个有理数与其相反数相加,结果为0。
例如,2 + (-2) = 0。
有了以上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进行实际的运算。
下面以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这些规律。
例1:计算-5 + 7 - 3 + (-2) + 4。
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加数的顺序,得到-5 + (-2) + 7 + 4 - 3。
然后,根据加法的逆元素,将每个数与其相反数相加,得到-5 + (-2) + 7 + 4 - 3 = 0 + 0 + 7 + 4 - 3 = 11 - 3 = 8。
例2:计算-2 + (-3) + (-5) + 7 + 4。
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加数的顺序,得到-2 + (-3) + (-5) + 7 + 4 = -5 + (-3) + (-2) + 7 + 4。
然后,根据加法的逆元素,将每个数与其相反数相加,得到-5 + (-3) + (-2) + 7 + 4 = 0 + 0 + 0 + 7 + 4 = 11。
10以内加法表的规律是什么
10以内加法表的规律如下:
1、如果看加法表的每一列,可以发现:
两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减少1,另一个加数增加1,和不变。
两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减少2,另一个加数增加2,和不变。
两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减少3,另一个加数增加3,和不变。
2、如果看加法表的每一横行或斜行,可以发现:
两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和也要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加法的这条运算规律称为“加法的单调性”。
根据加法的单调性,可以建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的模式。
3、同理,利用减法表可以探索、发现减法如下的运算规律。
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不变。
两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
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两数相减,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总之,探索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律,就是探索“和”或“差”的变或不变的变化规律。
数学练习认识正负数的运算规律在数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关正负数的运算。
正负数是表示数的相对方向和大小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运算规律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个方面来介绍正负数的运算规律。
一、加法运算规律在进行正负数的加法运算时,我们需要根据正负数的符号和绝对值来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
具体规律如下:1. 同号相加: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仍为正数;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仍为负数。
例如:3 + 5 = 8,(-4) + (-2) = (-6)。
2. 异号相加:若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则结果为正数,绝对值等于两数的差值;若正数的绝对值小于负数的绝对值,则结果为负数,绝对值等于两数的差值。
例如:5 + (-3) = 2,(-7) + 4 = (-3)。
二、减法运算规律减法运算可以看作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
在减法运算中,我们也需要根据正负数的符号和绝对值来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
具体规律如下:1. 正数减正数:数值上相减,符号不变。
例如:6 - 3 = 3。
2. 正数减负数:数值上相加,符号不变。
例如:5 - (-2) = 7。
3. 负数减正数:数值上相加,符号取相反符号。
例如:(-4) - 3 = (-7)。
4. 负数减负数:数值上相减,符号不变。
例如:(-6) - (-2) = (-4)。
三、乘法运算规律正负数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符号和绝对值的变化规律。
具体规律如下:1. 同号相乘:两个正数相乘,结果为正数;两个负数相乘,结果为正数。
例如:2 × 3 = 6,(-4) × (-2) = 8。
2. 异号相乘: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乘,结果为负数。
例如:4 × (-3) = (-12),(-5) × 2 = (-10)。
四、除法运算规律在正负数的除法运算中,我们同样需要根据正负数的符号和绝对值来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
四则运算巧算的规律小学阶段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就是在运算能力上出了问题。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东方学校的老师详细整理了关于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及运算过程中常用到的简便方法,帮孩子们查漏补缺,提高计算能力扎实数学基础。
1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2运算法则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 小数乘法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加法聪明格的规律和方法(一)加法聪明格的规律和方法什么是加法聪明格?加法聪明格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快速且有效地掌握加法运算。
它通过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数字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规律。
加法聪明格的基本结构加法聪明格通常由一个矩阵构成,矩阵的行代表第一个加数,列代表第二个加数。
每个格子中的数字则表示两个加数的和。
加法聪明格的基本规律1.对称性规律:加法聪明格的对角线上的数字相等,即a+b=b+a。
2.交换律:格子中的数字与其所在行列的数字对调位置不变,即a+b=b+a。
3.综合律:任意两个格子中的数字相加等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
加法聪明格的使用方法1.快速查找:通过加法聪明格,学生可以快速找到任意两个数字的和,只需在矩阵中找到对应的格子。
2.状态推演: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加法聪明格中的规律,推演出未知的数字。
例如,已知2+3=5,可以通过观察矩阵,找到2所在的行和3所在的列,即可得到5所在的格子。
3.快速计算:通过加法聪明格,学生可以将复杂的加法运算转化为简单的相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使用加法聪明格的注意事项1.熟练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加法聪明格。
2.加法聪明格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需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加法聪明格仅适用于整数加法,对于小数、分数等运算需使用其他方法。
4.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加法运算能力。
结语加法聪明格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规律和加法运算。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合理运用加法聪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加法聪明格将成为学生加法学习的得力助手。
加减乘除运算法则1. 加法运算在数学中,加法运算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
简而言之,加法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它们的总和。
例如,2 + 3 = 5,意思是将2和3相加,得到的结果为5。
加法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加法是可交换的:a + b = b + a,无论是将a先加上b,还是将b先加上a,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加法是可结合的:(a + b) + c = a + (b + c),无论是将a和b相加,然后再将结果与c相加,还是将b和c相加,然后再将结果与a相加,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加法具有零元素:对于任意实数a,a + 0 = a。
换句话说,任何数与0相加得到的结果还是该数本身。
2. 减法运算减法是一种与加法相对的运算。
减法用于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异。
例如,5 - 2 = 3,意思是将2从5中减去,得到的结果为3。
减法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减法不是可交换的:a - b ≠ b - a。
换句话说,将a减去b与将b减去a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不同的。
•减法不是可结合的:(a - b) - c ≠ a - (b - c)。
换句话说,先将b从a中减去,然后再将c从结果中减去与先将c从b中减去,然后再将结果从a中减去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不同的。
3. 乘法运算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
在乘法中,我们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
例如,2 * 3 = 6,意思是将2和3相乘,得到的结果为6。
乘法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乘法是可交换的:a * b = b * a,无论是将a先乘以b,还是将b先乘以a,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乘法是可结合的:(a * b) * c = a * (b * c),无论是将a和b相乘,然后再将结果与c相乘,还是将b和c相乘,然后再将结果与a相乘,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乘法具有单位元素:对于任意实数a,a * 1 = a。
换句话说,任何数与1相乘得到的结果还是该数本身。
4. 除法运算除法是一种反向的乘法运算。
运算律的全部公式如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6)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c+b×c
运算律既是重要的数学规律,也是数学运算所固有的性质。
1、根据运算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运算律。
运算律是通过对一些等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运算规律。
这个过程属于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体现了合情推理的基本特点。
但从知识逻辑来说,运算律与相关运算的定义是相伴相生的。
数学家在定义四则运算的同时即需考虑“能否由定义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相应的运算律”。
2、运算定义和运算律是探索相关计算方法的依据。
完成运算、得出结果的方法、程序或途径,通常叫做运算方法或计算方法。
把运算方法所要求的操作程序和要点用相对准确、规范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文本语言表述出来,或者将当前运算归结为学生早先已经掌握的相关运算,就是所谓的“运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