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概念传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资料绵羊痘(variola ovina ; sheep pox)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
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
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山羊痘(variola caprina ; 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发生丘疹-脓疱性痘疹。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ae ;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 AI)是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家禽后的各种综合征,从无临诊症状感染到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到死亡率接近100%的严重全身性疾病不等。
最后一种病型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而其他各型统称为中、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禽流感”的概念不清,反映在很多教科书和专著中,甚至在国家的法规条例中,将“禽流感”或“A型流感”与“真性鸡瘟”(fowl plague)的概念混为一谈。
真性鸡瘟是HPAI的旧称,1981年起已被废止不用。
HPAI是OIE分类中的A类病,而MPAI既不是A类病,也不是B 类病,因此区分HPAI和MPAI十分重要。
兽医传染病(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动物群体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措施。
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疫区:若干各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的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疾病的传播,蔓延。
免疫程序:是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健康动物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在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到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的免疫接种。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宿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畜禽疫病防治复习要点1. 传染的概念;传染病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家畜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家畜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2.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特征、痘病的特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特征、布鲁氏菌病的特征;3.猪肺疫病原、常见症状。
4. 禽霍乱病死鸡肝脏变化。
3. 结核病的特征、常用诊断方法;以奶牛场为例,结核病的主要防制措施。
4. 口蹄疫及其特征。
心肌炎及其病中常见变性。
5. 破伤风及其特征。
6. 炭疽及其特征。
7. 狂犬病及其特征。
病程分期。
8. 猪丹毒及其特征。
9. 猪梭菌性肠炎及主要表现。
10. 猪痢疾及其特征。
11. 猪气喘病及其特征;剖检变化。
12.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典型症状和病变。
13. 猪细小病毒及其特征。
14. 猪繁殖障碍及呼吸道综合征主要特征。
15. 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特征。
16. 急性猪瘟的特征性临诊要点及综合防制措施。
17. PED和TGE鉴别。
18.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疾病小结。
19. 总结引起猪下痢的几种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及其临床特征。
20. 猪腹泻病小结并讨论冬春季节猪场如何做好猪腹泻病的防制工作。
21. 鸡新城疫特征及特征性临诊要点。
22. 鸡马立克氏病及特征性临诊要点。
23.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特征及临诊要点24. 传染性支气管炎特征及临床特征25 传染性法氏囊病特征性临诊要点。
26. 产蛋下降综合征主要表现。
27. 传染性鼻炎主要症状。
28. 禽脑脊髓炎特征。
29. 鸭瘟特征30. 鸡的常见呼吸道病总结:讨论冬春季节如何做好鸡呼吸道病的防制工作。
31. 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和影响、发生和流行条件、寄生虫病的防制措施。
32.弓形虫、住白细胞虫、鸡球虫、猪蛔虫、华枝睾吸虫宿主及防治。
总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持续性感染、长程感染、顿挫型感染。
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垂直传播、生物性传播、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传播媒介、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源地、疫区、疫点、散发性、流行性。
检疫、产地检疫、口岸检疫、PCR、隔离、封锁、特异性疗法、消毒、终末消毒、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消毒法、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免疫程序、多联苗、多价苗、免疫失败、药物残留、疫病预防、疫病防制、疫病的消灭或净化、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变态反应、变态原、免疫监测、药物预防二、简答与问答题1.家畜传染病的危害性2.在动物传染病防制方面我国与以达国家间的主要差距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我国畜禽传染病发生的现状?4.传染病区分于非传染病的特征有那些5.传染病的典型发病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分为那四个阶段?6.潜伏期在防制传染病的实际工件中有何意义和用途?7.如何切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试举出切断每个环节两种以上的措施8.降低动物易感性的措施有哪些?9.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0.同一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其原因是什么?11.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避免上述问题?12.影响家畜易感性高低的主要因素13.导致动物群体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4.导致群体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5.动物疫病的周期性是如何形成的?16.什么是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各举例5个。
17.如何消灭疫源地?其消灭条件是什么;18.什么是传染病的散发流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形式的流行?19.什么是疫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0.什么是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1.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23.动物疫病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24.发现动物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
兽医传染病学引言概述: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一门学科,涉及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控和治疗动物传染病,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正文内容:一、病原体的种类和特征1.细菌病原体1.1线形菌属1.2嗜酸菌属1.3弧菌属1.4菌样体1.5隐球菌属2.病毒病原体2.1RNA病毒2.2DNA病毒2.3反转录病毒2.4空壳病毒2.5复制酶3.真菌病原体3.1霉菌属3.2酵母菌属3.3放线菌属3.4真菌代表种3.5真菌的生物学特性4.寄生虫病原体4.1约线虫属4.2蛔虫属4.3蚂蚁虫属4.4疟原虫属4.5并殖吸虫属5.衣原体和支原体病原体5.1衣原体5.2支原体5.3衣原体感染与支原体感染二、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1.1联系性传播1.2父子传播1.3同种群传播1.4接触性传播1.5分泌物传播2.空气传播2.1飞沫传播2.2细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3病毒病原体空气传播2.4真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5寄生虫病原体空气传播3.食物传播3.1水源传播3.2食物原料传播3.3食品加工传播3.4食品贮存传播3.5食品接触传播4.媒介传播4.1蚊虫媒介传播4.2蜱虫媒介传播4.3蝇虫媒介传播4.4蚤虱媒介传播4.5虱螨媒介传播5.环境传播5.1土壤传播5.2水源传播5.3大气传播5.4农产品传播5.5动物籍介传播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疫苗防控1.1疫苗的分类和原理1.2疫苗的研发和生产1.3疫苗的接种和免疫程序1.4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1.5疫苗的应用策略和普及推广2.药物治疗2.1抗生素治疗2.2抗病毒药物治疗2.3抗真菌药物治疗2.4抗寄生虫药物治疗2.5免疫调节剂治疗3.环境卫生控制3.1动物场所的清洁和消毒3.2饮用水和饮水设备的卫生控制3.3保持动物饲养环境的整洁和卫生3.4土壤和水源的治理和保护3.5动物隔离和交通管制措施4.动物检疫和监测4.1动物进口检疫程序4.2动物出口检疫程序4.3动物集市和交易场所的监测和控制4.4野生动物的检疫和监测4.5全面性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5.公众教育与宣传5.1传染病知识的普及5.2养殖和屠宰工艺的宣传5.3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的教育5.4疫情应对和紧急措施的宣传5.5合理使用药物和兽药的普及总结:兽医传染病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重要的学科,深入研究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首篇——名词解释1、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2、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3、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4、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5、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6、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7、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8、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9、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10、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11、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12、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4、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5、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复习大纲(完整版)首篇——名词解释1、家畜传染病学: 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2、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3、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4、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5、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6、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7、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8、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9、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10、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11、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12、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13、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4、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5、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感染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二、病原体的分类:1.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2.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
3.真菌:包括表皮真菌、真菌寄生虫等,如白色念珠菌、疥癣菌等。
4.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如钩虫、血吸虫等。
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通过患病个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到健康个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3.食物水源传播: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蜱等昆虫传播给其他个体。
四、兽医传染病防控的方法: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隔离和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个体;对患病场所、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实验室等易感染疾病的场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异常情况。
5.厨余垃圾处理: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防止通过食物垃圾传播传染病。
五、常见的兽医传染病:1.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飞沫和粪便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采取早期隔离、检疫、灭杀措施来控制传播。
2.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动物的唾液通过咬伤、抓伤等途径传播。
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个体是控制病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3.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猪。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防控传播。
4.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畜两界。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提纲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提纲(一)2010-12-26 10:12:38 来源: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浏览:507次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四、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五、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六、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二、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三、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四、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五、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六、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七、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八、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九、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十、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
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产道传播。
十一、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十二、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
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十三、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叫。
十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
十五、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十六、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十七、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十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第三节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一、发病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床症状的动物数占发病动物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二、死亡率:是指发病动物九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三、病死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中发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四、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第四节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一、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二、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三、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四、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五、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六、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七、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第五节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一、防疫工作的原则是:⒈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基本内容:⒈平时的预防措施;⒉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三、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⒈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畜机体的抗病能力。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⒉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⒊定期进行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⒋作好检疫工作;⒌加强联防工作。
四、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⒈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⒉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
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措施;⒊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⒋严格处理死畜和淘汰的病畜。
五、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包括在:⒈疫情报告和诊断;⒉检疫;⒊隔离和封锁;⒋消毒、杀虫、灭鼠、防鸟。
六、当发现重要的法定性传染病时,一定要迅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及有关部门注意预防工作。
七、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人员。
在兽医人员未到场或尚未作出诊断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将疑似传染病病畜进行隔离,派专人管理;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完整保留病畜尸体;不得随便急宰,不许食用病畜的皮、肉、内脏。
八、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或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
九、隔离:病畜、可疑感染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十、可疑感染家畜: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畜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的接触。
假定健康家畜:除病畜和可疑感染家畜外,疫区内其他易感家畜。
十一、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当确诊为一类疫病或当地新发现的家畜传染病时,应进行封锁。
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十二、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
消毒的方法包括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法。
十三、常用的化学消毒药有:氢氧化钠、石灰乳、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过氧乙酸、来苏儿、克辽林、新洁尔灭、洗泌泰、消毒净、度米芬、双链季铵盐、环氧乙烷、福尔马林、菌毒敌等。
十四、常用的杀虫方法有:物理杀虫法、生物杀虫法、和药物杀虫法。
十五、目前常用的杀虫剂有:⑴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马拉硫磷、双硫磷、辛硫磷等。
特点是用量较小、毒杀作用迅速、多数在环境中易分解。
但毒性较大,并有残留现象,对人畜有一定危害。
⑵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胺菊酯等,特点是广普、高效、击倒快、残效短、毒性低、用量小等特点,对抗药性昆虫有效。
⑶昆虫生长调节剂:保幼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特点是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
⑷驱壁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避蚊胺等。
十六、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十七、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⑴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
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十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十九、治疗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剂量,既要做到用药足量保证疗效,又要防止用药过量引起中毒;疗程要足,避免一天一换药,否则药物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浓度,难以取得应有疗效;对于抗菌药物应定期限更换,穿梭用药,不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株;既要注意联合用药,又要避免药物种类过多造成浪费或药物中毒,或药物间发生颉颃作用。
二十、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⒈针对病原体的疗法:⑴特异性疗法;⑵抗生素疗法;⑶化学疗法;⑷抗病毒药疗法;⒉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⑴加强护理;⑵对症疗法;⑶针对群体疗法。
二十一、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或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代健康畜群进行的疫苗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
二十二、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汉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二十三、紧急免疫: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家畜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二十四、被动免疫:是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二十五、免疫接种的方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二十六、免疫接种注意事项:⒈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⒋合理的免疫程序。
二十七、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⒉母源抗体的水平;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⒎各种疫苗的配合;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二十八、预防接种后的反应:⒈正常反应:是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
⒉严重反应: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超过正常比例。
(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⒊合并症: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
(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二十九、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
文章来源: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