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的期望_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178.46 KB
- 文档页数:5
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异同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是两种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们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存在着一
些明显的异同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方法强调使用数
量化的数据进行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手段收集
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被量化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客观的研究
结论。
量化研究方法注重量化指标和统计推断,其优势在于能够提
供客观、可重复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量化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可能忽略了被研究对象的
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复杂动因。
相比之下,质化研究方法则侧重于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意
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质化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访谈、焦点小
组讨论、文本分析等方式收集非结构化数据,强调对文字、图像和
声音等非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挖掘被研究对
象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次
内涵。
然而,质化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主观性较强、结果难以量化和
泛化的缺点。
总的来说,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根据研究目的、问题和对象的特点,
灵活运用两种方法,或者结合两种方法,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
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人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运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既可以了解事物的一般现象,又能获得定量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信息,如人们的想法、动机和感受等深层次内容。
定性资料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即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得出假说或理论;定量资料分析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事先定好一个理论或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以验证这一理论或假说是否成立。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在数据收集方面,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不允许随意改动。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叶浩生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
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论述传统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也译定量研究)的弊端和质化研究的优势,其势头之猛,以至有许多学者称质化研究的兴起是心理学的,范式革命或地壳的巨变。
在本文中,我们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立特征开始谈起,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根基,并就超越和整合这两种对立的范式提出我们的见解。
1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一直以经验自然科学为楷模,强调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是利用了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和量化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根底,使得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日起,就表现了对量化方法的偏爱。
非量化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释义学的方法因其主观色彩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排斥,“在大多数条件下,质化方法被看作是同量化方法竞争的、另类的范式……量化研究倾向于使用严格的、可靠的数据,视社会世界外在于观察者;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质化方法使用更为丰富的数据,把社会世界视为观察者的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截然对立的品质:在科学观方面,量化研究更贴近了经验自然科学,力图以使用量化方法的物理学、化学为理想的模型。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主张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究其根源在于心理现象不能量化,因此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
冯特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数量化方法中获得启发,突破康德的预言,改造了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使之成为实验心理学。
在冯特的心目中,实验心理学就是一门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是客观和数量化的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别无二致。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现状,本文开展了一项实证调查,旨在揭示我国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期望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群体。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等多维度分析,以揭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本次实证调查,我们期望能够发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优势与不足,为教育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当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其未来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已有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更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思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应对当前的学习任务,更是其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
同时,学者们还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我国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这些研究不仅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学者们还关注了核心素养与全球教育趋势的关联。
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发展过程、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关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自我关怀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关怀能力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
本文首先将对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定义和内涵进行界定,阐述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关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我关怀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包括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尊和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对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我关怀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自我关怀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关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面临着身心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调控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在快速发展。
因此,自我关怀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自我关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成熟。
在青少年早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学会自我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审视和评价。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
随着青少年进入中期和晚期,他们的自我关怀能力进一步发展。
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当然可以,咱们换种更生活化的说法来聊聊量化和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方法
想象一下,量化研究就像是在做数学题,目标是算出具体的数字答案。
它像是用秤去称苹果,关心的是苹果有多重,有几个。
研究时,可能会发问卷,让大家打勾选答案,或者设计实验看不同条件下结果的变化。
然后,把这些数据丢进电脑,用各种公式和图表来分析,找出规律。
比如,想知道新药是不是比旧药有效,就会给两组人分别用药,最后数有多少人病情好转了,用数字来说话。
质化研究方法
而质化研究呢,就像是跟朋友聊天,想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方式不那么在意数字,更在乎的是背后的故事。
研究者可能会坐下来和人们一对一深聊,听听他们的经历,观察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甚至读日记、文章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之后,就像是拼图一样,把收集到的各种故事和细节拼在一起,找出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要了解一个村庄的文化,研究者会住在那儿,参加村民的活动,听他们讲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从中提炼出文化的精髓。
总结
简单说,量化研究就是爱好数字,想要确切答案;质化研究则偏爱故事,想挖出背后的原因和情感。
有时候,研究问题复杂,就需要两者搭配使用,就像是既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又用画笔描绘风景,这样能得到更丰满、立体的答案。
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摘要:从17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开始,教育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
20世纪初,量化的、实验的科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并逐渐向社会学科渗透。
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结合使用能够优势互补。
关键词:量化方法;质性方法;结合;建议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涵义及特点(一)定量研究的涵义及特点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
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定量研究特别强调研究情境就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必须确定先入为主的推论或价值价值观念;多应用领域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例如样本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回去对所搜集的材料展开准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去阐述和证明假设;特别强调价值中立,轻结果而太重过程。
其目的是深入探讨社会现象中存有的因果关系,多用诠释的方法,先明确提出假设并表示可能将发生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展开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质化研究就是相对于定量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统一的定义,直观地说道,它就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实地考察的研究范式。
质化研究建议研究者必须深入细致教育情景中,阐明问题的本质。
质化研究注重深入研究的自然情景中,去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质化研究用描述的方法,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呈现自己的观点。
质化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重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关注对研究对象的资料、阶段、要素等方面的考察,而结果往往是可以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或改变,质化研究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第35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Vol.35 No.1J ournal of Southw es 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09对青少年的期望: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陈 侠1,崔 红2,王登峰1,张 洪3(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人格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市100871;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100853;3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摘 要:访谈了中学教师32人、中学生58人、家长21人对青少年的期望。
结合质化和量化两种研究取向,对三个群体所持期望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对青少年的期望都包括了人格发展、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身体外貌四个大的类属。
除了身体外貌之外,其余三个大类属下面分别包含了五个小的类属。
三个群体中,青少年更强调人格发展,对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身体外貌三个方面的强调较少;父母更强调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身体外貌,对人格发展强调得最少;教师则处于中间位置;并对各大类属下的小类属进行了异同比较。
关键词:期望;中学教师对青少年的期望;中学生家长对青少年的期望;中学生的自我期望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09)01 0007 05一、前 言艾里克森(E.H.Erikson)1968年提出了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2][3][4]。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和任务;青少年阶段(12-18岁)是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要对 我是谁, 我的人生要往何处去以及 怎样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理想的自己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做出解答;完成解答的青少年就能够获得一个新的自我概念,否则,他们就会陷入自我同一性的危机,逃避人群、退缩到一个人的世界里,或者随波逐流、在人群中失去自己[1][2]。
为了解答面临的问题,青少年必须努力在环境中寻求并利用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信息[5]。
期望效应揭示了一个人的信念、偏见和期望可能对其接触的对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6]。
父母和教师作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成员,对青少年所抱有的期望就成为青少年用来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发现如果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很亲密,他们就能更多地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认同[7]。
这样的自我认同过程不仅表现为父母、教师的期望影响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8][9],还表现为青少年对自己的期望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T rusty[10]的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的期望与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业期望之间显著相关;王婷、刘爱伦[11]的研究发现虽然中学生与家长在双方期望上的差异显著,但这种期望差异与亲子关系的好坏有着显著相关。
可见,青少年对自己的期望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对了解和预测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变量。
本研究通过访谈的方法考察了当前中国的父母、教师和青少年三个群体对青少年所持的期望,并且比较了三者之间的异同。
二、方 法在四川、苏州、深圳、江西、北京五地的中学随机选取访谈对象111人。
其中教师32人(男:15,女:17)、学生58人(男:34,女:24)、家长21人(男: 7,女:14)。
访谈对象联系遵循自愿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预先在访谈提纲中列出7*收稿日期:2008 11 12作者简介:陈侠(1978 ),女,四川南充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化社会心理学。
通讯作者:王登峰,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青少年社会适应(05JJDXLX004),项目负责人:王登峰。
访谈中所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和所应覆盖的内容范围。
中学生的访谈提纲包括四个问题: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最欣赏什么样的同学?你认为什么样的同学最受大家的欢迎?你认为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中学老师(家长)的访谈提纲包括两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孩子)?在你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访谈提纲中假设:老师和家长所 喜欢的孩子和 眼中的好孩子从 情感接受和 理性评价两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他们对中学生的期望。
中学生 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 自己欣赏的同学和 受到大家欣赏的同学从主观-客观两个视角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学生群体对自身的期望。
正式访谈综合采用个别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半结构和结构访谈法进行[12]。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12][13]有以下几个步骤:研究个案编码,资料誊录,列出语句清单,群组分析,类属抽取,合并同类项,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多角度分类,专家评判以及修正和重组。
对整理所得数据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14]。
三、结 果(一)内容分析为了便于比较,将三个群体的期望内容合并在一起进行类属抽取,得到一个统一的类属框架。
抽取了四个大的类属:人格发展,知识和能力,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外貌。
除了身体外貌之外,其余三个大的类属下面分别包含了五个小的类属。
结果见表1。
具体内容举例见表2。
表1 整理分析的结果二级类属人格发展知识和能力人际关系身体外貌一级类属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同伴关系未来取向学习目的被爱需要道德发展全面平衡青春期恋爱自我控制能力亲子关系独立性学习习惯和方法师生关系表2 期望的具体内容举例期望的内容总的出现频次%803人格发展37146.20性格特点:心胸宽广;开朗活泼阳光;自信乐观向上自我控制: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遵守规则;信守约定;管理好时间和金钱道德发展: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诚实;正直;善良;尊老爱幼;有责任感独立性:独立的性格,思想和见解;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未来取向:生活开心平静舒适;生活得轰轰烈烈知识和能力33041.10学习态度:学习认真刻苦,喜欢学习,把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情能力:有能力,如适应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学习目的:能够 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考进好大学, 找到好工作全面平衡:追求全面平衡的发展,包括全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学业还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多看课外书籍,多问老师人际关系9011.21同伴关系: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支持,有亲密的朋友青春期恋爱:男女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恋爱被爱需要:得到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朋友)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支持师生关系:与老师积极互动地交流亲子关系:与父母之间很好地相处,家庭幸福温暖身体外貌12 1.49长得更好看一些;长得更高一些;更健康强壮青少年群体对自己所持的期望,按照频次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是:人格发展(48.2%),知识能力8(34%),人际关系(16.8%),身体外貌(1%)。
教师期望的排序为:人格发展(48.17%),知识能力(42.8%),人际关系(7.3%),身体外貌(1.7%),与青少年的期望排序相同。
父母期望的排序为:知识能力(49.24%),人格发展(40.1%),人际关系(8.7%),身体外貌(2%)。
青少年群体对人格发展类属具体内容的强调,根据频次百分比排序由高到低是:性格特点(29.9%),未来取向(25.9%),道德发展(23.1%),自我控制(14.3%),独立性(6.8%)。
而教师期望排序为:性格特点(35.8%),自我控制(22.8%),道德发展(22.1%),独立性(19.3%)。
父母期望排序为:性格特点(48.1%),自我控制(36.7%),道德发展(12.7%),独立性(2.5%)。
对知识能力类属具体内容的强调,对青少年期望进行频次百分比的排序,由高到低为:学习态度(26.9%),学习目的(24%),全面平衡(22.1%),能力(15.4%),学习习惯和方法(11.5%)。
教师群体的排序由高到低是:能力(36.4%),学习态度(31%),学习目的(14.7%),全面平衡(13.2%),学习习惯和方法(4.7%)。
父母群体的排序分别是:学习态度(45.4%),学习目的(28.9%),能力(16.5%),学习习惯和方法(7.2%),能力(2.1%)。
对人际关系类属具体内容的分析发现,青少年的排序依次是:同伴关系(41.2%),被爱需要(33.3%),青春期恋爱(15.7%),亲子关系(5.9%)与师生关系(3.9%);而教师的排序为:师生关系(40.9%),青春期恋爱(31.8%),同伴关系(13.65%)和亲子关系(13.65%)并列。
父母的排序是,同伴关系(35.3%)和青春期恋爱(35.3%)并列第一,亲子关系(23.5%),最后是师生关系(5.9%)。
(二)卡方分析根据频次百分比进行列联表卡方分析,以考察前面所得结果在统计上是否显著。
我们对期望的各大类属(不考虑子类属)在三个群体中受到重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显著的差异( 2 (6,803)=23.63,p<0.01)。
而且重要的差异来源在知识与能力( 2(2,803)=11.95,p<0.005)和人际关系( 2(2,803)=15.23,p<0.001)两个方面。
三个群体对人格发展和身体外貌态度在统计水平上基本一致。
对各类属的子类属在三个群体中受到重视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差异显著。
具体如下:人格发展的各子类属,青少年和教师( 2= 49.91(4,292),p<0.001)、青少年和父母( 2 (4,226)=41.43,p<0.001)、父母和教师( 2 (3,224)=18.67,p<0.001)三者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知识和能力的各子类属同样如此,青少年和教师( 2(4,233)=18.62,p<0.005)、青少年和父母( 2(4,201)=22.47,p<0.001)、父母和教师( 2 (4,226)=25.06,p<0.001)三者两两之间差异显著;人际关系的各子类属,青少年和教师( 2(4,73) =27.90,p<0.001)、青少年和父母( 2(4,68)= 12.13,p<0.05)之间差异显著;但父母和教师之间差异只达到了边缘显著( 2(3,39)=7.10,p= 0.069)。
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三个群体对青少年期望频次的列联表卡方分析学生教师父母to tal df/n chi square期望的各个大类属在三个群体中受到重视程度的差异人格发展14714579371680323.63*知识与能力10412997330*<0.01人际关系51221790身体外貌35412tota l305301197803各个大类属的子类属在三个群体中受到重视程度的差异(人格发展)性格特点445238134837194.14*未来取向380038*<0.001道德发展34321076自我控制21332983独立性1028240tota l14714579371(知识与能力)学习态度284044112833044.34*9学习目的25192872*<0.001全面平衡2317242能力16471679学习习惯和方法126725tota l10412997330(人际关系)同伴关系21363089039.90*被爱需要170017*<0.001青春期恋爱87621亲子关系33410师生关系29112tota l51221790四、讨 论(一)总的比较通过分析得出,人格发展,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身体外貌四个方面,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三个群体对青少年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