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7.07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快来收藏)【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动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增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六、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人的能力一半靠具备的知识,一半靠情绪的管理。
一个人的知识好比一台机器,而情绪好比能源。
能源供给不足,再强悍的机器也是废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结构: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2.《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知识结构: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二、联邦制的巩固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知识结构:一、共和国的建立1.法国大革命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二、政体的曲折发展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精心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2③19
3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精心整理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 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获得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异姓诸侯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把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有利于监督和管理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3)受封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4)诸侯对下属还要分封历史作用:(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特点:(1)分封对象多元化(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3)“权利”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关键(4)层层分授2 西周宗法制主要内容:(1)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利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族等级、政治隶属关系;两者关系相对)历史作用:(1)通过血缘的亲属,确立起一套完整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地位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3 始皇帝的来历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4 皇权的至高无上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5 中央集权制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作用:三方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特点:(1)分工明确(2)位高权重(3)内外兼管(4)不得世袭2、郡县制内容: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并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作用: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原则为历代王朝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7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8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职权: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特点及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即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9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1、内阁的创立:明太祖废丞相后,由于事务繁多,设置殿阁大学明成祖时,正是在文渊阁设立内阁2、清朝的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英国白皇朝
1、英国白皇朝又称英国汉斯王朝,是英国历史上从1485年到1603年存在的王朝,
由乔治二世开创。
2、乔治二世获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摘下皇冠覆盖之役”的胜利,使罗马天主教会从
英国出现了独立的宗教活动,从而取代了托马斯·克莱恩的乔治王朝。
3、乔治时期英国白皇朝的朝代在英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由女王伊丽莎白
一世(Elizabeth I)统治,并带来了英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伊丽莎白文艺复兴。
4、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社会文化发
展极快,人们思想改革如兴起的英国古典主义和特雷斯特文学的影响。
二、马其顿帝国
1、马其顿帝国是希腊古典时期繁荣的一个帝国,曾凭借着伟大的政治家亚历山大大
帝而一度声名远扬,极大地发展了希腊的文化艺术等,一度成为希腊古文明的杰出代表。
2、马其顿帝国以亚历山大大帝打下的基础,加上屡创辉煌的君主,成为希腊古典时
期强大的帝国,它决定了希腊后期政治、宗教、文明、文化的方向。
3、马其顿帝国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它的特征有:加强了行政的统一性,整合
了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使希腊文明走向了文化复兴,影响了希腊古典文化的发展,又对
古代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4、马其顿帝国被誉为古代希腊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它影响了古代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开启了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使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流传开来。
恒杰双语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 1、原因: 2、完成:1688年“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确立:1689年的《 》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该宪法使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 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的权力得以保障, 标志着英国的 制确立起来。
(三)、内容:1、国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 “ ”地位;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 邦的纽带作用;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最高 机关。
议会掌握 的权力、 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的权力。
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职能:掌握国家的 大权和 权 3、首相:(英国第一位首相是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及首相对 负责,体现 原则。
(四)、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②国王是国家 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五)、作用及影响:1、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更多席位。
)3、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一、美国1787年宪法 (一)、建立原因和条件:1、前提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2、主要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的邦联制使形势很严峻(中央权力 较弱,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 更是各行其是。
邦联制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受阻。
)3、理论来源: 受启蒙思想家 的“三权分立”学说 的影响(二)、制定:1787年在 召开 制定了1787年宪法。
(三)、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 制A.联邦政府拥有 、 、 、 大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单元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 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首相与内阁全体成员的关系: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首相与议会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国王统而不治;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以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 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央集权的政府。
C 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里确保共和制。
3、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货内在的控制了(对政府进行制约) 4、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1787年宪法》) 5、原则:A 、联邦制原则系掌管司法权,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议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在现代英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所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权,并限制国王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
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权利法案》。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这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君主立宪制”。
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
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2)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国王手中夺取了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最高权力,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从表面上看,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
(3)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
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
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
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
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
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
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
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
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
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
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
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
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
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
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
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
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
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
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联邦议会是帝国
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
帝国宰
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
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
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
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
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