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 第4练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4练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经典提升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太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3.(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4.(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5.(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课时作业 4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困难起步(1840 ~ 1894)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坚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点,因此在( 那次 ) 敌对期间,这里是鼎力防守的重镇之一。
而它的塌陷,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文中“敌对”行为的结果致使()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列强侵略权力浸透到中国内陆C.西方掀起了分割中国的浪潮D.清廷完整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分析:资料“镇江府在( 那次 ) 敌对期间,它的塌陷,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示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选A 项; B 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资猜中“镇江府”不符,清除 B 项; C项是甲午战争后,与资猜中“镇江府”不符,清除 C 项; D 项是《辛丑合约》后,与资猜中“镇江府”不符,清除D项。
答案: A2.[2019 ·湖南郴州一模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激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示()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向上国”观点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分析:资料“此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歧视的称号,反应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向上国”观点,应选 C 项;资料反应出“华夷之辨”观点的变化,没有表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清除 A 项;资料反应出“华夷之辨”观点的变化,没有表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清除 B 项;资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清除 D项。
答案: C3.[2019 ·江苏南通二模] 《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均分土地,土地全部权归公。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课前学案一、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二、基本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三、整体认知: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条基本线索:①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②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③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一、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二、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三、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政治:(1)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以及社会风俗:(1)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2)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思想: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时空坐标:主干知识梳理: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一)政治屈辱与抗争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步骤一通史复习第四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整体感知]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精神。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3.思想上: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逐渐发展为“中体西用”思想,并出现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列强侵华和农民阶级的抗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近代化工业的艰难起步主干知识梳理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3.短暂繁荣(1912~1919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4.日益萎缩(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5.走向崩溃(1937—1949):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2.[2019·山东日照一模]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
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3.[2019·河南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争”()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4. [2019·云南保山二模]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
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
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
材料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5.[2019·济宁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下表为1875~1894年上海等三口洋(工业制成品)、土货(土特产品)净进口货值(五年平均)的数据。
该数据表明( )单位:千关两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C.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逐渐消失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6.[2019·河南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
课时作业4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南充市高三三模]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可推知当时中国(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2022·眉山市高三三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以上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3.[2022·昆明市高三模拟]《天津条约》规定:“此次新定税则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两国再欲重修,以十年为限,酌量更改。
”1868年,清政府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出洋与各国交涉修约事宜,同时任命英国人柏卓安及法国人德善参与交涉。
材料表明( )A.清廷主动接受近代外交体制B.西方国家积极支持中国修约谈判C.清政府面临的外交环境艰难D.贸易谈判是当时中外交涉的重点4.[2022·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在中西砥砺的初始阶段,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
这一状况(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B.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催生了民族工业的产生D.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5.[2022·遂宁市三模]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内战)以重启棉花贸易,但却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
事后英国首相会把介入中国一事,当作英国为何得以在不干预美国内战下仍能熬过经济崩溃的原因。
或者换句话说,英国靠着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
第4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广州调研)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解析: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中的“七省海郡”“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平海综要”等体现了对当时边疆局势的关注,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求变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D项错误。
答案:B2.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A. 艰难开启近代转型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解析:材料表明,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驻外使臣,体现出中国外交艰难开启向近代的转型,故A项正确。
表格中出现的是中国设立使馆和派驻使臣的情况,没有涉及列强侵华,不能体现半殖民地色彩,B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德、美不是中国邻国,C项错误;外交使臣的派驻是华夷观念变化的体现,D项错误。
答案:A3.(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解析:材料表明,1842年以后,城市成为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的集中地,导致了城市领导农村局面的形成,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时空坐标]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与社会生活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②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原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①吏治腐败,剥削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列强倾销商品,小农破产,使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③自然灾害严重。
(2)过程①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政权。
③1853~1856年,进行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
第4练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
战争前原创导向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1842年,美国第六任总统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平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
”“该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
”据此,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中西交流B.洋货畅销内陆
C.威胁中国国防D.教案不断发生
3.“(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4.“从这次叛乱的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15年了。
先是发生在广西省,后来叛乱分子占领南京达12年之久。
”材料中的“叛乱”( )
A.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中国近代经济史》:“伴随着外国殖民侵略的不断加重和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然而……租佃关系以及封建剥削方式继续存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传统生产符合近代发展潮流
C.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D.闭关锁国政策的效果非常好
6.蔡双全教授著文:“他们兴办洋务的目的只是为了‘补天’!……而决不是为了‘改天’!”其“补天”的手段是( )
A.维护封建专制制度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废除封建纲常理论
7.1889年,民族企业聚昌自来火公司获得重庆二十五年独资经营的专利权。
1893年与外国火柴在重庆销售问题闹到李鸿章那里,李致函总理衙门说:“聚昌公司愿图专利,只能不许华人在该处再开,不能禁止洋商贩运贸易。
”李鸿章言论反映出( )
A.民族企业发展受到政府的压制
B.外国资本主义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C.民族企业的势力远小于外资企业
D.总理衙门专门管理民族企业纠纷
8.《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10.“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与此人相关的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者天下之公理D.孔教与共和,必废其一
11.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
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
”材料中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12.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先生于中西治术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
”这位思想家是( )
A.康有为B.严复
C.康广仁D.谭嗣同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共26分)
13.阅读材料,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2~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概况简表
——据[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整理材料二建国后,(大陆)推行“史学革命”,强调中西文化交汇点之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以此“激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地区之通商口岸研究从批评到重新评价,重新审视其历史地位,承认在传播西方文明与先进技术方面仍有一定作用,并把通商口岸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等等。
——摘编自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华的主要目的。
(4分)
(2)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
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近代通商口岸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4)在评价近代中国类似历史问题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
……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
……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
《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三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
……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
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