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保俶塔之“俶”读音考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一读就错的28个地名1 / 65杭州1.保俶塔。
正确读音:bǎo chùtǎ。
坐落在宝石山上的古建筑,多少人和小编一样第一次都读成了保shū塔?2 / 652.虎跑。
正确读音:hǔpáo。
这里的跑是个通假字,通“刨”,念二声,是刨地的意思。
相传有老虎刨地挖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就得名“虎跑泉”。
3 / 653.阆苑石海。
正确读音:làng yuàn shíhǎi。
阆苑石海是个天然石海,胜比云南石林。
4 / 65宁波4.鄞州。
正确读音:yín zhōu。
宁波的一个市辖区。
5 / 655.它山堰。
正确读音:tuōshān yàn。
跟小编一样,毫不犹豫就念成了tā对吧?其实这个字念tuō。
6 / 65温州6.乐清。
正确读音:yuâqīng。
温州市的一个县级市。
念yuâ不念lâ。
7 / 657.丽岙。
正确读音:lìào。
温州市瓯海区的一个街道,其实浙江的很多地名中都有这个字。
8 / 658.南麂岛:正确读音:nán jǐdǎo。
古代又写作“南己山”,是一座旅游海岛。
错误!9 / 65嘉兴9.范蠡湖:正确读音:fàn lǐhú。
在嘉兴环城南路,相传是范蠡当初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的隐居地之一。
10 / 6510.新塍:正确读音:xīn chéng 。
嘉兴西北部的一个镇。
11 / 65湖州11.南浔:正确读音:nán xún。
位于湖州吴兴区的西南部,是湖州市的南大门。
12 / 6512.埭溪镇:正确读音:dài xīzhèn。
位于湖州吴兴区的西南部,是湖州市的南大门。
13 / 65绍兴13.嵊州:正确读音:shèng zhōu。
绍兴的县级市,是越剧故乡,风景如画。
14 / 6514.诸暨:正确读音:zhūjì。
保俶塔的故事保俶塔的“俶”读chu,钱俶的俶。
其实人家钱俶之前叫钱弘俶,后来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改名叫钱俶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叫他“钱弘俶”保俶塔据说就和这钱弘俶有很大关系就像雷峰塔有白娘子,六和塔有鲁智深,保俶塔有钱弘俶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故事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人们习惯上将这段历史称之为北宋公元960年四月,赵匡胤封钱弘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南唐,并下令当时的吴越国王钱钱弘俶发兵帮忙南唐国君当时叫李煜(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那位,我很喜欢他写的词)他在知道钱弘俶要帮着赵匡胤打自己的时候,写了一封可怜兮兮的信给钱弘俶,说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乎”?意思是,如果今天我完蛋了,难道明天还有你吗?你难道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吗?你难道不知道赵匡胤干掉了我,接着就要收拾你吗?你还不赶紧来救我?钱弘俶看完写封信,一言不发,他思考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第二天就发兵攻下了南唐的常州,活捉李后主,送给了赵匡胤两年以后,曾经写下了“小楼昨日又东风”凄美词章的李后主被宋太宗毒死钱弘俶之所以要这么配合赵匡胤,主要是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宋朝名义上还是中原王朝的正朔按照吴越国“善事中国、保境安民、永奉正朔”的基本国策,还是要听人家的说到这个政策,就要说到吴越国的第一任国王钱镠吴越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钱镠从建立吴越国开始,就认为自己地处东南这个小地方,疆域很小,因而非常地谨慎,懂得居安思危在政治上,吴越国实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政策,永远奉北方的中原王朝为“正朔”,就是承认北方中原王朝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另一个就是对中原王朝始终称臣纳贡,每年坚持朝贡这纳贡夸张到什么地步钱镠不仅准时进贡,还从不拖欠,更夸张的是,有困难哪怕解决困难也要去进贡比如当时中原楚国和吴国打仗,钱镠为了把自己的贡品运到北方,曾经绕道江西通过两湖地区走水路,把贡品送到北方朝廷后来,这条路也不通了大家知道钱镠为了进贡做了什么?他花费了大力气把钱塘江里面的礁石全部清理掉,这样,他从杭州派船队走海路,经过今天的山东半岛,绕道渤海湾去进贡也真是听话到家了大家别看如今的钱塘江,非常平静,可是在吴越王国之前,钱塘江里面有很多险礁,行船是十分危险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钱镠为了进贡也是煞费苦心,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吴越国的安危公元932年,钱镠去世,享年80岁钱镠在临终前嘱咐儿子钱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因为中原王朝换了皇帝而不去称臣纳贡也正是因为钱镠始终坚持“保境安民”的国策,使得吴越国在北方连年战乱的时候,这里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真的就和天堂一样话说这钱弘俶在完成对赵匡胤作战的配合,攻下南唐的常州后,采纳了延寿大师临终前的遗嘱:“纳土归宋,舍别归总”公元976年正月,钱俶带着自己的夫人孙氏,世子钱惟濬,还有大量贡品以及无数的金银珠宝,坐船浩浩荡荡地北上,向宋太祖赵匡胤表达降意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祈求保佑钱弘俶能够平安归来,在宝石山上修建了这一座九层宝塔现在,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保俶塔”现在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个塔是吴延爽修建的,是因为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一个叫赵茂才的在这个塔下发现了造塔记的残石,上面写有“爽为睹此山上承航”,算是证明了这个塔的建造者可能为吴延爽其实关于保俶塔具体什么时候建造的,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历史上,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保叔塔”,这是因为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僧人永保重建此塔,当时的人们称永保为“师叔”,故而称此塔为“保叔塔”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保叔塔,在巨石山,咸平中僧永保重修,土人因号保叔焉”《水浒传》《警世通言》里提到这座塔也都写作“保俶塔”最开始建的这座塔是楼阁式砖木结构,人们是可以登上去的现在外侧的木质轮廓早就不见了,看起来和楼阁式砖木塔一点也不像其实,要想知道保俶塔最开始啥样子,去看看钱塘江边上的六和塔,缩小了就是被烧毁木质轮廓的保俶塔今天看到的保俶塔其实只是最初保俶塔的塔心,或者说是包裹着塔心重新修的一座实心塔它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时的杭州市长赵志游等人按照古塔原样重新修建而成的现在在塔的背面还嵌《重修保俶塔记》碑,讲述这段经历现在看到的保俶塔塔高45.3米是一座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包括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平面为八角形,分两层,底层为条石垒砌边长约6.6米,面积约210平方米,通高0.98米,上层基座作为与塔身的过渡层,为8层条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垒砌,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砖砌实心,没有塔檐和平座,塔身比例修长挺秀,自下而上每层的平面和高度逐层缩小,纵向则分为三段,每层外立面相同,中间砌有仿木格方窗及斗拱塔刹为铁质,刹座为简洁的基座和仰莲,1997年,因为塔刹损坏的比较严重,政府有关部门对保俶塔进行维修,损坏的保俶塔塔刹,这次对塔基、塔身进行了全面加固维修,并铸造了新的塔刹替换了明代的塔刹,将替换下来的塔刹放在了塔的西边,设置了围栏保护,还写了一个简单的说明牌,明代的塔刹。
中国人名怎么读?一、钟繇的繇怎么读?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
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钟会之父。
东汉末,为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曹丕代汉后,任廷尉。
明帝即位,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此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
比出,已远。
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
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
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
”晋文帝,即司马昭。
晋宣帝,即司马懿。
又:“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
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
’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钟毓,钟会之兄。
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
玄伯,即陈泰。
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
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中国100个最难读的地名,第一个就读错了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的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100个最容易读错的中国地名,看完这些,绝对让你心生感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1.浙江丽水的丽,不读lì,读lí。
2.浙江台州、天台的台,不读tái,读tāi。
3.浙江嵊州的嵊,读音为shèng。
4.浙江鄞县(现为鄞州区)的鄞,读音为yín,不读jín。
5.浙江乐清的乐,读音为yuè,不读lè。
6.浙江诸暨的暨,读音为jì。
7.安徽歙县的歙,多音字,读音为shè,不读xī。
8.安徽六安的六,读lù,不读lìu。
江苏的六合也读lù,方言字音的残存,江淮方言六陆同音,是古语,从这可知为什么六字的大写是陆。
9.安徽亳州的亳,读音为bó,不读háo。
10.安徽枞阳的枞,多音字,读音为zōng,不读cōng,枞(cōng)即冷杉。
11.安徽黟县的黟,读音为yī。
黄山古称黟山。
12.安徽濉溪的濉,读音为suī。
13.安徽蚌埠的读音为bèngbù,不读bàngfù。
14.安徽砀山的砀,读dàng,不读Yáng或dāng。
15.江苏盱眙不能根据字读半边的原则来读为yú tái,正确的读音为xū yí。
盱眙龙虾让人们知道了盱眙。
16.江苏邗江,扬州古称邗沟,邗江现为扬州市的一个区。
邗,读音为hán。
17.江苏邳州的邳,读音为pī。
18.江苏甪直、浙江甪堰,甪,读音为lù。
19.江苏氾水的氾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
注意: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
20.江苏睢宁的睢,读音为suī。
100个容易念错的城市名浙江丽水市中国的地名在读音上一不小心就字失一毫,地差千里了。
为什么地名难读?因为中国的语音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国很多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往往都固化在地名里。
浙江001.丽水的丽,读lí,不读lì。
002.台州、天台的台,读tāi,不读tái。
003.嵊州的嵊,读shèng。
004.鄞县的鄞,读yín,不读jín。
005.乐清的乐,读yǜe,不读lè。
006.诸暨的暨,读jì。
安徽007.歙县的歙,多音字,读shè,不读xī。
008.六安的六,读lù,不读lìu。
江苏的六合也读lù,方言字音的残存,江淮方言六陆同音,是古语,从这可知为什么六字的大写是陆。
009.亳州的亳,读bó,不读háo。
010.黟县的黟,读yī。
黄山古称黟山。
011.枞阳的枞,多音字,读zōng,不读cōng,枞(cōng)即冷杉,洋火杆大多用它做原料。
012.濉溪的濉,读sūi。
013.蚌埠,读bèngbù,不读bàngfù。
014.砀山的砀,读dàng,不读Yáng或dāng。
江苏015.盱眙,读xūyí,不能根据字读半边的原则来读为yútái。
盱眙龙虾让人们知道了盱眙。
016.邗江,扬州古称邗沟,邗江现为扬州市的一个区。
邗,读hán。
017.邳州的邳,读音为pī。
018.甪直、浙江甪堰,甪,读音为lù。
019.氾水的氾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
注意: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
020.栟茶的栟,读bēng;栟榈即为棕树,栟榈的栟读bīng。
021.睢宁的睢,读sūi。
022.浒墅关的浒,读xǔ,不读hǔ;江西有浒(xǔ)湾。
杭州西湖保俶塔之“俶”读音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
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矗立着挺拔秀丽的保俶塔,与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隔湖相望,被称为“西湖二门户”,是杭州和西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保俶塔的周围,有不少学校、商店、银行、宾馆、住宅小区,均以它命名。
在它的东北侧,还有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叫作保俶路。
“保俶”二字在杭州城算得上家喻户晓,但对于“俶”字,人们各有各的读法:老百姓读作shū,知识分子读作chù,也有学者读作tì,以致地名牌和路牌上的注音写法不一。
查《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此字只有两种读音:读作chù时,意为“开始”或“整理”;读作tì时,同“倜”字,仅用于“俶傥”一词中。
“俶傥”即“倜傥”,意为“洒脱,不拘束”。
查《辞海》《辞源》:读作tì时,同“倜”;读作chù时,义为“善、始、作、厚”。
查《汉语大词典》:读为tì时,同上;读为chù时,有“善、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共七个义项。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在“善”的义项下,引用了《说文解字》:“俶,善也。
从人,叔声。
诗曰:令终有俶。
”这里有个疏漏,即《汉语大词典》引《说文解字》称“俶”字读“叔”声,但依然把它注音为chù。
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词典》对“俶”字所持观点和处理方法与大词典同。
查《汉语大字典》,发现它除收chù、tì二音外,又增加了一个音shū,义为“善”,并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证:“《说文·人部》:‘俶,善也。
’段玉裁注:‘《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
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
淑者,水之清湛也,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
’”这里,把“俶”字作“善”解时的音义及其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
综上所述,“俶”字应有三个音:chù、tì、shū,那么在“保俶塔”中,它到底应当读哪一个音呢?为了确定它的读音,有必要先弄清楚保俶塔的来历。
题临安邸古诗拼音版Shān围q和bae Shān路围路,山外的绿色建筑大楼外,和胡x gēw化身jǐ史ξū。
西湖的歌舞何时会停止?让杭州成为汴州,让人沉醉在温暖的风中。
方言翻译青山亭台望望望不到头,西湖歌舞足蹈几杜停下来?风吹来的温暖芬芳如醉,杭州简直就像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一家旅馆墙上的诗。
它不仅通过对音乐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哀愁,丰富情感,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涵着深刻的意蕴。
同时,诗人在讽刺的语言中没有流露任何东西,却揭示了“访客”的反动本性,从而流露出诗人的愤怒情绪。
诗的第一行,“智智智智之路之路之路”,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点——重叠的青山和无尽的梯田的建筑。
这首先描述了祖国的崇山峻岭,连绵的群山,亭台楼阁接踵而至,这是多么美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诗人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一种风景。
然后他又写道:“西湖的歌舞何时会停止?”诗人面对着这个国家的现实情况。
如此美丽的山河,却藏着人们的黄金。
在诗中“其他”不仅暗示了诗人的心痛的真正的社会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的盲目“休息”争取和平,不考虑恢复中原的失去土地,只寻求一种简单的生活,盲目沉迷于感官享受和寻求快乐。
在诗人的心目中,《西湖歌舞剧》只是为了驱散放荡舞蹈的反黄金风气。
他多么希望这首歌能很快成为《休》。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反问句,不仅加深了他对统治者未能收回失去的土地的愤怒,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焦虑。
后两句“暖风熏道游人醉,直杭州汴州”。
这里的“旅游”不仅可以理解为一般的旅游,它主要是指那些忘记民族困境,安居乐业,寻求享乐和南宋统治阶级的享乐的人。
这句话紧跟着“当西湖歌舞”而来。
面对这一场场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陶醉的“游客”,不禁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其中,“暖风”是一个双关语。
在诗中,它既指大自然的春风,也指社会的风沙。
在诗人眼里,正是这种“温暖的风”让“游客”沉醉其中,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
“烟熏的”和“醉的”这两个词用得很巧妙。
一百个极易读错的地名1.浙江丽水,读lí。
2.浙江台州,读tāi。
3.浙江嵊州的嵊,读音为shèng。
4.浙江鄞县的鄞,读音为yín。
5.浙江乐清的乐,读音为yuè。
6.浙江诸暨的暨,读音为jì。
7.安徽歙县的歙,读音为shè。
8.安徽六安的六,读lù。
9.安徽亳州的亳,读音为bó。
10.安徽枞阳的枞,读音为zōng。
11.安徽黟县的黟,读音为yī。
12.安徽濉溪的濉,读音为suī。
13.安徽蚌埠读音为bèngbù。
14.安徽砀山的砀,读dàng15.江苏盱眙的读音为xū yí。
16.江苏邗江的邗,读音为hán。
17.江苏邳州的邳,读音为pī。
18.江苏甪直、浙江甪堰,甪,读音为lù。
19.江苏氾水的氾读fàn。
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
20.江苏睢宁的睢,读音为suī。
21.江苏栟茶的栟,读bēn;栟榈的栟读bīng。
22.江苏浒墅关的浒,读音为xǔ。
23.上海莘庄的莘,读音为xīn,而山东莘县的莘,读为shēn24.福建长汀的汀,读tīnɡ。
25.黑龙江穆棱的棱,应读líng。
26.吉林珲春的珲,应读hún。
27.吉林桦甸的桦,应读huà。
28.辽宁阜新的阜,应读fù29.辽宁桓仁的桓,不读héng。
30.辽宁岫岩的岫,读xiù。
31.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彦应读yàn;淖应读nào。
32.内蒙古磴口县的磴,读音为dèng。
33.天津蓟县的蓟,读音为jì。
34.河北蔚县的蔚,应读yù。
35.河北井陉的陉,应读xíng。
36.河北蠡县的蠡,应读lǐ。
37.河北藁城的藁,读gǎo。
38.河北涿州的涿,读为zhuō。
39.河北乐亭的乐,读lào。
容易读错的100个地名001.浙江丽水的丽,不读lì,读lí。
002.浙江台州、天台的台,不读tái,读tāi。
003.浙江嵊州的嵊,读音为shèng。
004.浙江鄞县的鄞,读音为yín,不读jín。
005.浙江乐清的乐,读音为yǜe,不读lè。
006.浙江诸暨的暨,读音为jì。
007.安徽歙县的歙,多音字,读音为shè,不读xī。
008.安徽六安的六,读lù,不读lìu。
江苏的六合也读lù,方言字音的残存,江淮方言六陆同音,是古语,从这可知为什么六字的大写是陆。
009.安徽亳州的亳,读音为bó,不读háo。
010.安徽黟县的黟,读音为yī。
黄山古称黟山。
011.安徽枞阳的枞,多音字,读音为zōng,不读cōng,枞(cōng)即冷杉,洋火杆大多用它做原料。
012.安徽濉溪的濉,读音为sūi。
013.安徽蚌埠的读音为bèngbù,不读bàngfù。
014.安徽砀山的砀,读dàng,不读Yáng或dāng。
015.江苏盱眙不能根据字读半边的原则来读为yú tái,不错的读音为x ū yí。
盱眙龙虾让人们知道了盱眙。
016.江苏邗江,扬州古称邗沟,邗江现为扬州市的一个区。
邗,读音为hán。
017.江苏邳州的邳,读音为pī。
018.江苏甪直、浙江甪堰,甪,读音为lù。
019.江苏氾水的氾字的音、义皆同“泛”,读fàn。
注意:河南有条汜水,汜读音为sì。
020.江苏栟茶的栟,读bēng;栟榈即为棕树,栟榈的栟读bīng。
021.江苏睢宁的睢,读音为sūi。
022.江苏浒墅关的浒,读音为xǔ,不读hǔ;江西有浒(xǔ)湾。
023.上海莘庄的莘,读音为xīn,不读shēn。
杭州西湖保俶塔之“俶”读音考作者:赖忠先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6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
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矗立着挺拔秀丽的保俶塔,与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隔湖相望,被称为“西湖二门户”,是杭州和西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保俶塔的周围,有不少学校、商店、银行、宾馆、住宅小区,均以它命名。
在它的东北侧,还有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叫作保俶路。
“保俶”二字在杭州城算得上家喻户晓,但对于“俶”字,人们各有各的读法:老百姓读作shū,知识分子读作chù,也有学者读作tì,以致地名牌和路牌上的注音写法不一。
查《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此字只有两种读音:读作chù时,意为“开始”或“整理”;读作tì时,同“倜”字,仅用于“俶傥”一词中。
“俶傥”即“倜傥”,意为“洒脱,不拘束”。
查《辞海》《辞源》:读作tì时,同“倜”;读作chù时,义为“善、始、作、厚”。
查《汉语大词典》:读为tì时,同上;读为chù时,有“善、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共七个义项。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在“善”的义项下,引用了《说文解字》:“俶,善也。
从人,叔声。
诗曰:令终有俶。
”这里有个疏漏,即《汉语大词典》引《说文解字》称“俶”字读“叔”声,但依然把它注音为chù。
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词典》对“俶”字所持观点和处理方法与大词典同。
查《汉语大字典》,发现它除收chù、tì二音外,又增加了一个音shū,义为“善”,并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证:“《说文·人部》:‘俶,善也。
’段玉裁注:‘《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
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
淑者,水之清湛也,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
’”这里,把“俶”字作“善”解时的音义及其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
综上所述,“俶”字应有三个音:chù、tì、shū,那么在“保俶塔”中,它到底应当读哪一个音呢?为了确定它的读音,有必要先弄清楚保俶塔的来历。
《辞海》称:“保俶塔,原名应天塔,一称宝石塔,传为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吴越王钱弘俶应召进京,母舅吴延爽发愿建此塔,祈俶平安归来,故称。
”《辞源》上有“保叔塔”词条,称:“相传为五代吴越王钱俶的宰相吴延爽所建,有九级,本名宝所塔,不久崩塌。
宋咸平中僧人永保募捐重修,减为七级。
人称永保为师叔,因称塔为保叔塔……又说本名保俶塔,相传吴越王钱俶降宋入朝,恐被拘留,因建塔以祈神保佑,称保俶塔。
”《汉语大词典》上有“保俶塔”词条,内容与《辞海》《辞源》大同小异,但在此词条内特意给“俶”字注上读音chù。
此读音是否正确,有何根据,我们先存而不论。
据《杭州志·文物篇》记载,保俶塔“在西湖北岸宝石山。
原名应天塔,亦名宝所塔、宝叔塔、宝俶塔、宝石塔。
据《涌幢小品》《武林梵志》载,此塔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母舅吴延爽所建。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赵茂才在宝石塔下发现《造塔记》残石,残石存34字,已无法通读。
首句为‘爽为睹此山上承角亢’。
文中的‘爽’应该就是吴延爽,‘角、亢’乃星宿(寿星)之名。
塔初建时高9级,宋咸平年间,僧永保重修时减为7级。
元至正末毁,僧慧炬重建,明清时期几经毁修。
现存砖塔,系民国22年(1933年)重修,为八面七级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均为明代旧物。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曾整修塔基座,修理石墈,增设围栏。
保俶塔虽失去塔檐和平座,然而塔身挺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典范,因而市人将其喻作西湖和城市的标志。
”尽管上述四种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可以认定,保俶塔与吴越王钱弘俶(后改名为钱俶,以避宋太祖父名讳)有关。
也就是说,保俶塔读什么音,与“钱弘俶”这个人名的含义有关。
准确地说,与“俶”这个字的含义有关,因作为姓氏的“钱”字和作为辈分的“弘”字是既定的,不必讨论。
这样,就有必要查考钱氏家族的价值取向和取名习惯,因为上辈给子孙取名时,一般会按其价值观和取名习惯赋予子孙名字以一定涵义:如果赋予名字“始、厚、作、整理”等义,“俶”当读chù;如果赋予“洒脱,不拘束”之义,“俶”当读tì;如果赋予“善”义,“俶”当读为shū。
首先,从钱氏家族的价值取向来考察“俶”字当读何音。
五代吴越国的创立者、武肃王钱镠(852-932),浙江临安人,是钱弘俶的祖父,也是当代著名科学家和学者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的远祖。
他以杭州为国都,曾五次扩建杭城,奠定了今日杭州城的格局,为杭州人民所怀念:在西子湖畔有钱王祠,在临安有钱王陵园。
钱镠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十条要求:“第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第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
”①钱镠身处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谨慎处世,是可以理解的。
当钱弘俶出生时,他尚在世,不太可能以“俶傥”一类的涵义给孙子取名。
他去世后,其七子钱元瓘——钱弘俶的父亲继承王位,是为文穆王。
《新五代史》称他“善抚将士,好儒学”②。
母亲吴氏是个贤慧的夫人,“性慈惠而节俭”,“每闻王重刑,必颦蹙以仁恕为言。
母家或有迁授,多峻阻之;及入见,时加训励,间以督责”。
③因此,钱元瓘、吴氏也不太可能以“俶傥”之义给儿子取名。
另外,从语言学上来说,以“俶傥”之中的一字取名也是不甚妥当的,因为俶傥也罢,倜傥也罢,都是联绵词。
联绵词,旧称双音的单纯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即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分开来解释,如葡萄、逍遥、徘徊、玲珑。
因此,人们一般不会用联绵词中的一个字取名(确有许多人叫吴玲、肖遥之类,但此处“玲、遥”等,一般来说较少是联绵词的拆分,而是“玲、遥”二字的本义或引申义)。
所以,把保俶塔之“俶”念作tì,无疑是错误的。
弘俶之“俶”义为“善”,还是“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答案应当是显然的。
因“弘”字为“弘扬、弘大、光大”之义,能够作为弘扬、光大之对象的只能是“善”,而不可能是中性的“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否则“弘俶”这个名字就没有什么美好意蕴——这违反了人们给孩子取名的通常心态。
其次,考察一下钱氏家族的取名习惯,以证明上述判断是否正确。
钱镠之“镠”,义为纯美的黄金,这与他的字号“具美”是一致的。
钱元瓘之“瓘”,指禳火的玉版,这与他的字号“明宝”相吻合。
其兄弟元玑、元琳、元璛、元珦、传璟、传瑛、传琳之名都与玉有关,而玉作为珍品,历来被赋予典雅、高贵的意义。
由“玑、琳、璛、珦、璟、瑛”这些字可以看出,钱氏家族取名习惯采用意蕴典雅美好、象征人的高贵品性的冷僻字,而不是采用中性含义的常用字。
以“俶”字之早已废弃的“善”义给钱弘俶取名,正符合钱氏家族这一习惯。
今天,也有不少人取名时爱用寓意美好但并不常用的字眼,而不用过于直白的字眼,这正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性格。
接下来考察钱弘俶兄弟的名字。
由其兄弟名字的涵义,当可推断钱弘俶之“俶”字的确切涵义。
据清人吴任臣所著《十国春秋》记载,钱元瓘年逾三十无子。
夫人马氏劝他纳姬,武肃王对她这一举动大为赞赏。
元瓘娶了三位姬夫人,生四子:鹿阝氏生二子,名弘亻尊、弘倧;许氏生弘佐;吴氏生弘俶。
另又纳了数妾,生子众多。
④上述诸名中,“亻尊、”为谦恭之义;“倧”为上古神人名,寓意为弘扬天道(弘倧,字隆道);“佐”为佐王治国安邦之义(弘佐,字佑)。
由这些名字中,不难看出文穆王及诸夫人的价值取向及其对子女的莫大期望:“谦恭退让”,反映了吴越王对中原王朝的政治态度;“弘扬天道”,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佐王治国安邦”,体现了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这确凿无疑地证明弘俶之“俶”不可能释为中性的“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而读作chù,更不可能释为“俶傥”而读作tì。
由此可证弘俶之“俶”字只能解作“善”,从而读作shū。
钱元瓘、吴氏夫妇为何以作“善”解的“俶”字给儿子取名?吴氏从小“以淑侍文穆王(即钱元瓘)”⑤,于是文穆王以“淑”的正字,也即当时就已不常用的“俶”字给儿子取名,既是文穆王对夫人的评价和褒奖,也表达了他对夫人的爱意,并且符合家族的取名习惯。
为了核实保俶塔的读音,作者特意致电杭州市临安钱王陵园,请教(钱弘)俶的读音,答复读作shū。
由此,我们对《杭州志》提及保俶塔“亦名宝所塔、宝叔塔、宝俶塔、宝石塔”,提供一个大致可以接受的解释。
在杭州方言里,“宝所、宝叔、宝俶、宝石”这几个名词的读音,与“保俶”都是相同或相近的。
一千多年来,随着此塔的几经毁修,杭州人先后把保俶塔称作宝叔塔、宝俶塔、宝所塔、宝石塔。
其中的“叔、所、石”,虽然字形、字义不同,但发音都与“俶”字相同或相近,而“保、宝”读音完全相同,这样就不至于在所指对象上产生误会。
这反证了保俶塔在杭州城历史上从来不念作bǎo chù tǎ,更不念作bǎo tì tǎ。
既然保俶塔从来不念作bǎo chù tǎ,《汉语大词典》为什么特意在“保俶塔”的词条下给俶字注音为chù呢?原因是,自从在经传中作“善”解释的“俶(音shū)”字被“淑”字代替后,此音在中原消失了;俶字只念作chù(作“善、始、作、厚、整理、奇异、忽然”解释时)和tì(作“倜”的异体字时,仅用于“俶傥”一词中)。
这样,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中,“俶”字的原本读音也就消失了。
但在杭州方言中,“俶”字作“善”解时的读音(shū)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保俶塔的读音为汉语音韵演变的规律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在我国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汉字的古代读音,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伟大宝库。
为了恢复“俶”字的本来面貌,为了规范“保俶”二字的读音,建议各家汉语词(字)典增收“俶”字作“善”解的义项和相应的读音shū。
在常用的《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中,这样的先例举不胜举。
如《现代汉语词典》收了“歙”字的两个读音:读作xī时,义为吸气,系书面语;读作Shè时,指安徽歙县。
对于“俶”字,词典也可如此处理。
鉴于杭州是个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及保俶塔在杭州城的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注释:①见金平、王文华:《传世三十六代的钱氏家训(书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0月08日第七版,此文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社《钱学森实录》。
②见《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钱镠》。
③见《十国春秋·卷第八十三·吴越七·列传》。
④见《十国春秋·卷第八十三·吴越七·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