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5.74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向迁移的实例分析及对策在英语写作中,母语负向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出现一些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错误。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母语负向迁移的实例分析及对策:
1.句子结构错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会把母语的句子
结构套用到英语写作中,导致出现句子结构错误。
例如,汉
语中的“谁和我一起去”可以直接翻译成“Who goes with
me?”,但在英语中应该改写为“Who will go with
me?”。
对策是多读英文原著,熟悉英语的句子结构。
2.词汇使用错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可能会使用母语
中的词汇,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并不存在或意义不同。
例如
,在汉语中“打车”的意思是指“乘坐出租车”,但在继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向迁移的实例分析及对策:
1.动词时态使用错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可能会因为
母语的语法习惯而使用错误的动词时态。
例如,在汉语中“我
去了学校”的意思是指“我到了学校”,但在英语中应该改写为
“I went to school.”对策是熟悉英语的动词时态使用规则。
2.语序错误: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可能会因为母语的语
序习惯而使用错误的语序。
例如,在汉语中“我和他一起去”
的意思是指“我和他一起去”,但在英语中应该改写为“I go
with him.”对策是熟悉英语的语序使用规则。
对于母语负向迁移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多读英文原著,熟悉英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多写英语,以此来训练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我国许多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由于不注意使用标准规范的英语,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汉语中以某种方式修饰句子的成分,但却在写作中变成了某个中心词;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美观,一些简单的词或短语没有用英语来写,而是用汉语拼音代替,结果导致了汉语中的同音词、近音词或某些特殊结构的大量出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母语负迁移现象存在的原因1。
社会因素: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语言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而由于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急功近利,而英语又是一门外语,他们无法体验到英语在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性。
所以写出来的英语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更别说感染力和表现力了。
2。
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汉语表达中心词“句子”的负迁移。
主要是汉语中缺少大量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特殊的并列结构等,限制了汉语思维模式下学生使用英语的自由度,使得英语写作受汉语的干扰而出现大量母语负迁移。
以定语从句为例,英语中定语从句主要用来限定名词,而汉语中定语从句主要用来限定成分。
在英语中名词和名词性从句是可以独立出现的,而在汉语中这两类从句总是要连带着出现。
另外,汉语中的状语从句是用来引导先行词或者整个句子的,而英语中的状语从句却起着很重要的连接和引导作用。
3。
母语负迁移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二语者对所掌握语言材料处理和再创造能力的低下。
如果一个学生在进入外语学习之初,其对新学语言系统的处理能力就低下,其母语会影响其新的语言系统的发展。
例如:对中国学生而言,母语一般为汉语,他们学习英语时就很难像他们学习母语那样,能把英语句子当做一个单独的、完整的话题去研究。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讨论这些日常话题,那么这些语言知识就会与他们的母语混合在一起。
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维模式、思维过程就被他们所习惯的母语模式同化了。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建议由于东西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必然造成我们思维方式的不同。
而高中生在学英语之前,已经习惯了母语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所以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然会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所以,要想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正确对待母语迁移的错误,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语法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为学生们在学习汉语之前,毕竟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母语汉语,所以他们汉语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他们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尤其在学习英语的初期,用汉语的思维,措辞和造句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得到教师理解的。
要让学生明确的指导两种语言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方面的区别,学生们才可能避免一些母语负迁移所引起的错误,例如前文所出现的句号连接的流水句和非谓语动词的误用,如何恰当适度的使用被动语态。
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的写作习惯,英文的语篇模式就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每一个段落都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汉语的语篇习惯就是“兜圈子”,但是所阐述的是一个中心思想。
所以教师在平时平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善于积累典型的错误,也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正面的讨论,让学生们记住很多典型的错误,从而进一步了解英汉之间的差别。
2 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培养英语语感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语言的输入主要来自于英语课堂,参加外语角或者接触外籍教师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要以各种形式来增加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写作和听、说、读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精读泛读的习惯,精读让学生可以对背诵一些经典的范文,对文章中的措辞,句式,和表达习惯要精确地理解和掌握。
有必要的话要背诵,让学生们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背诵一些段落或者是句型,自己背诵或者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背诵,然后在一起交流体会,以增加语言的输入并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在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一直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根本在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用词、语法与语篇等方面的不恰当表达。
文章从母语负迁移的概论出发,从词汇使用、语法应用、语篇結构三方面分析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标签:母语负迁移;大学生;英语写作;影响;教学对策英语科目作为高校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也是一门语言科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良好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之一。
写作作为英语的基本性技能之一,是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与应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高校英语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待提升,经常出现语病、措辞、表达逻辑混乱等情况。
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加强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母语负迁移的概论迁移(transfer)指的是学习者将已有知识或技能等要素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而造成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迁移强调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已有、固有知识心理、思维等方面造成的一种影响过程。
语言领域中的迁移指的是将已经掌握的、习惯应用的语言知识拓展到新学的语言中,并利用母语词汇、语法、语音等来表达新语言的现象。
在长时间里,语言迁移都是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也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与争议的话题,通过教育学者对其的深入探究与剖析,将二语习得中的价值重塑。
在人们的固有思想中,语言迁移和人类行为主义联系十分密切,但是现阶段如果仅仅将母语负迁移划分为行为习惯是不合理的。
语言学家Odlin认为,语言迁移指的是目标语言与已掌握语言、未完全掌握语言之间的共性、差异性等要素对学习者造成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可将语言迁移划分为正、负迁移两种,当母语与目標语言的基本特征一致时,那么母语迁移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就是正迁移理论;而当母语与目标语言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的时候,母语迁移则会对学习者造成较大困扰,对其新词汇、知识的理解造成干扰,即为负迁移效应。
内容摘要:摘要: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描述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二语学习产生影响的术语。
它在行为主义背景下产生,又随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衰落而几乎被摒弃,之后在认知主义理论框架下重新得以发展。
母语迁移既体现在对二语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输出的产生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学习者的写作中。
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各种影响,尝试着提出了解决母语负迁移的方法正确的认知态度、广泛的英语阅读与真实的写作情境、全面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大学英语写作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
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lado[1]在其代表作《跨文化的语言学》中写道:“学习者往往把其母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到所学的外语语言及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以及在与该外语文化有关的行动中,也体现在理解领会该外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过程中。
”lado及其很多追随者认为,母语中的原有习惯有时会促进二语的学习(正迁移),有时会阻碍二语的学习(负迁移)。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验证性研究表明通过对比分析所作的二语语言学习难易预测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实践相比并非总是准确无误。
此外,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新语言观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行为主义理论。
由于迁移这个术语中的核心概念是“习惯”,其有关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色彩使得它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衰落而逐渐受到冷落,但不久后持认知主义学习观的学者们在新的语言学习理论框架内又重新启用了这个术语。
selinker在谈到直接影响中介语构建的五个因素时,把语言迁移放在首位[2],显然旨在强调它在构建中介语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在认知主义的框架中,研究者们不再认为语言迁移是“习惯”迁移,而是把它看做一种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二语学习或交际中的问题使用母语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策略。
语言迁移是在全面描述二语习得过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真实存在。
英语写作是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材料,为研究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英语写作中各种与母语负迁移相关的错误,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找到消除这些错误的可行方法提供一些启示。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
1. 在词汇层面的表现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与儿童学习母语不同,作为二语学习者的成年人已经拥有了一套与母语紧密相关的概念—语义系统。
这套母语词汇的概念—语义系统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1) 语义等同假设
在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词汇学习时,ringbom[3]发现词汇学习中的主要错误是片面的词义对等迁移造成的。
对二语词汇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的概念—语义基础上把二语中的新词汇同母语中的旧有词汇等同起来,忽视语间的概念差异和语义的界限不同。
下面的句子体现了写作者的母语迁移对特定概念的语义的影响。
(以下各句中的划线部分为学习者的错误用法,
句后括号中的注释为正确用法。
)
a. during the break you can have a cup of coffee in the rest room. (l ounge)
在a句中,写作者按照母语的概念加工逻辑把“休息室”分解为“休息+室”,随后按语义对等的原则进行解译,殊不知rest room在英文里指的是“厕所”。
由上例可以看出,写作者进行词汇释义时产生了似是而非的表达形式,但这也证实了从认知理论角度对母语迁移的解释:母语迁移是一个在二语学习或交流过程中运用母语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词汇的词性混淆
halliday[4]曾指出,中文的科技文献中含有很多动词用做名词以及形容词用做动词的现象。
由于汉语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词缀标记,在形式上汉语词汇的词性难以区分。
同一个汉语词汇经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体现不同的词性。
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 他们往往把汉语词汇在词性上的这个特点迁移到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从而造成词汇应用上的错误。
b. on the train, please careful. (take care)
在b句中,写作者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显然是受到了汉语中“一词多(词)性”现象的影响。
2. 在句法层面的表现
汉语和英语基本的句法结构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其他方面的差异也会因母语迁移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句法方面的错误。
(1) 被动结构
汉语被动句中的动词词尾在被动结构中不发生曲折变化,而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会随着发出动作的施事者后移发生词尾形式上的变化。
此外,助动词be是英语被动句中的基本要素,但汉语被动句无需任何助动词。
这两个差异经常导致写作者在应用英语被动句时产生错误,如下句:
c. it can't produce by the body itself. (be produced)
上例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写作者完全或是部分地在遵循汉语被动结构的构建原则输出英语的被动形式。
(2) 主从句的连接结构
在主从句的连接结构方面,汉语的从属结构往往使用成对的连接词来表明从句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如果…那么、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除非…否则”等。
但是,在英语的这类结构里并不存在成对的连接词,两个连接词中只能保留一个。
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这些结构时,把汉语的这些句法特点迁移到英语的从句中,引发此类结构中的连接词应用错误 ,如下句:
(3) 零主语现象
零主语(null subject)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很重要的一个差异。
英语句子中除了极个别情况(如祈使句)外都需要一个显性的主语,而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主语是代词,而且通过语法和语用的线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语代词可以省略。
许余龙[5]认为,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强调句子中主语和谓语间的关系,而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强调的是整个语篇。
下面的句子显然是写作者因此种差异带来的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
e. if have no money, you can do nothing. (you have no money)
3. 在语篇层面的表现
从句法和词法的角度看,虽然一些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似乎无懈可击,但如果从语用的角度便能发现母语迁移在语篇层面上对英文写作的影响。
蔡基刚[6]对英汉议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英文议论文明确提出主题思想的比例为90%左右,汉语议论文仅为6 0%
左右,中文文章表述主题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很少用一个主题句直截了当地表达。
祈寿华[7]认为,汉语议论文的典型篇章组织方式是“启—承—转—合”的形式。
在下面的一封规劝自己的好友戒烟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母语的篇章组织形式对于英语写作语篇层面的影响。
dear yunfeng,
kaplan[8]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
他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的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
scollon[9]也认为,中国人在陈述主题时常用归纳推理模式,即话题推迟出现(topic delayed);而西方人常用演绎推理模式,即话题首先出现(to pic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