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叶子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叶的知识,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
2、学习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掌握意象的辨别和初步的理解,学习诗歌鉴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学会辨别文学中的叶的意象。
2、学会判断其他文本中某些意象。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①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是动物必需的食物;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固定在她合成的物质中,供动物和人类利用。
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太阳光能量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并放出氧气,是大气氧气的补充者,消耗二氧化碳;树叶、木屑等通过一种叫纤维素酶的作用,将它们分解成糖,从而转化为新的燃料,造福于人类。
②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吸收二氧化碳等空气中有毒气体,把部分紫外线从地球中反射出去,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吐雾播雨,地球上大部分降雨都是由植物的蒸腾作用而形成的,还能分泌杀菌素(松树、柏树分泌的挥发性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菌、肺结核菌、痢疾菌等),降低噪音(行道树);能够吸收许多有害气体(夹竹桃吸收硫,梧桐、黄杨吸收氟化氢等)。
③可做饮料、饲料、药材:茶叶、山楂树叶可制成“山楂酮果汁饮料”,柳树叶、侧柏叶、竹叶都可以代茶饮用,酿酒。
桑叶养蚕,洋槐、榆树都可做饲料。
枇杷叶治肺热咳嗽,大青叶治咽喉肿痛,枸杞叶清热解毒,铁皮石斛益胃生津。
④检验大气污染:虞美人的花叶对空气中的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空气中有硫化氢,它便会花容失色;米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氯气。
⑤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叶脉惊人的支撑力,英国建筑师约瑟发现王莲圆而大的叶片,虽然长得很薄,但非常牢固——世界博览会博览馆大厅;法国巴黎工业展览馆大厅的屋顶覆盖结构,也是仿照叶脉结构制成;通过仿生荷叶,发明了荷叶效应乳胶漆,能保持建筑外墙面干燥清洁。
⑥勘察矿藏、预报气象、预报地震:矿床上的土壤中,通常都有极少量的矿物质,某些植物对某些矿物质特别喜欢吸收,三色堇与锌,喇叭茶与铀,蓝色花瓣的羽扇豆与锰。
苏教版中考语文全六册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上)《繁星》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2、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
《社戏》1、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田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
写可以去看社戏时,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小说的许多语言幽默风趣,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
3、课文叙事有详有略,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
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因为“我”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到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略写部分,开头三段,为对社戏的盼望作了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后的余波,突出了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回味无穷。
《春》1、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发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修改苏教版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
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
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
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苏教版09/10学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专题(第六讲上)(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胡善林第六讲:名著复习(上)【课标定位】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图书和报刊。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有情感体验,还要学会欣赏评价。
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艺术特色,能给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
【考点归类】文学名著是文学艺术殿堂中的珍奇瑰宝。
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文学名著导读是新课改以来在中考语文命题中新出现的一种考试内容。
它有别于文学常识,也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名家名篇阅读。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试题涉及这样一些内容:①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故事片段、主要人物及性格;②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③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④按要求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⑤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⑥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
文学名著导读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的阅读状态,其篇目主要是教育部推荐的文学名著。
【知识导航】一、《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人笛福。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
小说第一部分写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写鲁滨孙在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的经历。
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经历。
仆人:星期五阅读感受: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六、记叙文、散文阅读苏教版一、考点解读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分析三、复习策略完成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快速阅读法:第一步,略读文章,即略读、浏览一遍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要内容与作者的态度情感、观点;第二步,细看题目,再读原文,即认真阅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并精读原文;第三步,查找原文,在每个题目答案的关键语句处做好标志;第四步,完成题目,在对要查找的信息认真核对、仔细分析后,着手完成题目。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要先读文章、后看题,细读文章、再做题。
切忌走马观花读文章,未读文章即答题的错误方法。
文学作品中记叙文里的散文是这些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所选篇幅短小精悍、语言规X、文质兼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
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根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与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开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根本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
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根底和关键。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专题:叶1、专题“阅读·参考”部分:(1)四首古诗中作者为什么注重叶的色彩的描绘?结合作品说说其中的道理。
这些叶色彩的不同,究其原因除了与叶所处的季节有关,与每首诗各自的内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山中》一诗中叶是黄色的,用来烘托当时的萧瑟气氛和作者的悲凉心境,是再恰当不过了;再如《题红叶》中叶色是通红的,叶片上寄托了宫女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色彩和内容和谐一致。
(2)“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又是什么?美学原理: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含义: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3)四首古诗各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城东早春》两诗还有什么诗外之意?《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赞美了海棠花蕾的美丽和格调品味之高(“爱惜芳心”,不与桃李一样争荣,哗众取宠),同时儿辈们要“爱惜芳心”。
《题红叶》表现了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
《山中》前两句抒发久客思归之情,后两句写风吹落叶之景,用景烘托“悲”“念”之情。
《城东早春》赞美诗人所看到的早春景色。
其理趣是: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那些已经陈旧的老套。
2、专题“观察·联想”部分:由叶与根、叶与花、叶与果实的关系,由早春叶芽冲寒而出,晚秋黄叶陨落化泥等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叶与花——默默无闻、甘为衬托、甘当配角的精神;早春冲寒而出——不畏严寒的精神、春天的使者;晚秋黄叶陨落化泥——发挥余热、奉献的精神,思念故土的民族传统,先知先觉。
从叶落归根联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从叶萌生到消亡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生命过程的意义……3、专题“活动·探究”部分:(1)叶有哪些本领?➢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可做饮料,可做饲料,可加工成药材;➢检验大气污染;➢勘察矿藏,预报天气,预报地震;➢作为书写纸张和工艺材料➢……(2)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答:择叶——煮液(放入2.5克碳酸钠、3.5克氢氧化钠煮沸)——煮叶(加热6-8分钟,并用玻璃棒搅动)——汰叶(将叶取出放入清水中)——去肉——晾干——着色(3)整理有关“叶”的古诗句。
专题六:叶子
1、默写古诗中写落叶的名句。
(不少于3句)
[答]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西风扬子江边柳,落叶不如离思多。
③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2、专题中四首古诗中叶的色彩各不相同:新生的叶子是嫩绿的,飞坠的落叶是枯黄的,《题红叶》中的叶子是通红的,初萌的柳芽是鹅黄的。
诗人为什么注重叶的色彩的描绘?请结合作品说说其中的道理。
[答]四首古诗咏叶,都写了叶的色彩。
这些色彩各不相同,究其原因,除了与叶所处的季节有关,与每首诗各自的内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内在的联系。
譬如,《山中》一诗中叶色是枯黄的,这一色彩用来烘托当时的萧瑟气氛和作者的悲凉心境,是再恰当不过了;《题红叶》中叶色是通红的,叶片上寄托了宫女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色彩和内容和谐一致。
可见,诗人们着意描写叶色,是为了借助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感情。
3、花与叶相依,写花常写叶。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数点海棠的花蕾嵌于重重绿叶之明丽醒目。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原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其美学原理是: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生活中所说的“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4、树叶本身是无声的。
诗人青勃笔下的绿叶却发出了各种音响。
用心聆听,从每种声音中你都能捉摸到具体的内容,体会到某种情感。
请你对诗中的声音进行探究,把每种声音中蕴涵的内容、情感挖掘出来。
[答]聆听诗中叶所发出的种种音响,自然会引发出我们视觉所见到的一个个画面:“童年的柳哨”使我们仿佛看到一群儿童嬉戏的场景:“月夜的叶笛”该是少数民族的青年发出相邀恋友的信号;“白杨树的掌声”使我们看到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挺立在风中;“梧桐叶上的诗句”让我们记起李清照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鱼,到黄昏点点滴滴”……
绿叶的声音
青勃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童年的柳哨,
月夜的叶笛。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白杨树的掌声,
梧桐叶上的诗句。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松林里的松涛,
莲叶上的雨滴。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
红花岗上对于火的颂曲。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寒风起时她的愤怒,
熏风来时她的欣喜。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
夜晚她把明月的手鼓拍击……
你听见过绿叶的声音吗?
青春是她的音符,
欢乐是她的旋律。
5、叶子有哪些功能?并就某一方面稍作简述。
[答]叶的功能有:①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②调节气候,净化环境;③可做饮料,可做饲料,可加工成药材;④检验大气污染;⑤建筑学上的放生利用;⑥勘察矿藏,预报气象,预报地震;⑦作为书写纸张,作为工艺材料。
就第四点进行简述:不少植物的叶片,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比人和动物要敏感得多,只要空气中稍有污染,它们就会出现病症。
所以植物生态学家授予绿叶“绿色检验员”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