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格式:docx
- 大小:15.59 KB
- 文档页数:2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 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美育理念的内涵、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美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打开学生的艺术眼界, 让他们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美育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投射。
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文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他们的美学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故事编写,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 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教学《红楼梦》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绘画作品, 感受各种语言表达艺术,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美育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美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评价也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考核, 还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评价。
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主发挥的权利, 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肯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习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情操。
下面就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通过对一些名家名作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文字中感受到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图片,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促进学生情感情操的发展美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情操的发展。
教师在选择课文时,可以注重选取一些富有感染力和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如感恩、友情、家国等题材的文章或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和人文素养。
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的魅力除了教学文学作品的欣赏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的魅力。
在寒假或周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观察和描绘,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理解。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
而美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在语文教学中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或者写出优美的文字,更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
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品味古诗词、现代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理解作家的意图,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品味,拓展自己的文化眼界。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理解文学作品外,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提炼、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语文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公益行为等内容。
通过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社会对人的影响,培养出关怀、关爱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感知到人文的温暖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语文创作的锻炼和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人。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丰富了美育的内容,扩展了美育的形式,而且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直观,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讲究语言艺术,给学生创造美的环境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教育者的语言如果能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可让受教育者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
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支动听的歌曲,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韵美与和谐美。
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做到音量适当、音调起伏跌宕、音速快慢适度。
对于一般讲述可用平常音量,而对于作品中的文眼之类宜加大音量;音调需教师根据作品内容适当讲究抑扬顿挫,以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音速则可根据教材内容及作者的感情色彩或快或慢。
另外,教师语言还要注意“以情传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先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思想感情用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在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比如教学《荔枝蜜》一文时,讲到对蜜蜂的讨厌用憎恶的语气,讲到有点喜欢蜜蜂时用欣喜的语气,讲到赞美蜜蜂时用赞赏的语气。
二、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教师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一手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美。
指导朗读,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立意,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朗读好一篇文章,就必须抓住作者的思想,抓住作品的灵魂。
只有这样,才会使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才能做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从而引发具体的有个性的美感。
而感情基调是作品总的感情色彩,朗读者要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作者的感情,把自己的心态融化在作品中,进而表现在有声的语言里。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
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语言艺术的内涵,拓展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拥有的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创造能力。
通过美育
的渗透,语文教学具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美学阅读、美学创作、美学欣赏等,可以让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与思维启迪,对汉字、词语、语法等语文知识进
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艺术作品时所形成的深厚的感受、认知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以通过音、形、色、香、味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延伸,
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名篇悦读等方式,让学生逐渐积累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能力,逐渐适
应审美批判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艺术修养是指学生在对艺术表达及其形象表现方面的掌握、理解和欣赏。
美育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诗词歌赋等方式,引导学
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熏陶心灵,获得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总之,通过美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从语言的表达、理解、鉴赏、创造四个方
面加以考虑,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语言态度和审美情趣。
在当今社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操练,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更加具有意义和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美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从而能够让学生全面提高呢?这需要教师们具备一定的美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途径和方法: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古典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典故、让学生读懂名著中的细腻描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其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举办作文比赛、组织语文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创造能力。
3、弘扬国学精神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古文、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弘扬国学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文中的思想精华,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艺术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朗诵、话剧表演、班级文艺汇演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审美和美的鉴赏能力,达到培养美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第一,加强课文选择与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课文方面要做到注重文学性、审美性与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挖掘内涵、发掘美好,从而在感性认识和美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二,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学鉴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赏文学作品,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研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其中的寓意的同时,对其语言运用、范畴划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利用文体多样化,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文章写作、口语表述等方面,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体裁,如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小品文等等,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语文角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生活、对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情感理解与表达。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兴趣教育、责任教育、情感教育等,让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感品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修养、有理性、有创造力的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每个孩子必须学习的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阶段是个人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应尽可能的渗透美育。
可以通过阅读名著、诗词教学等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欣赏文章、诗歌的美丽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对整个人的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育不止于形骸,还包括心灵的启迪、理智的引导和道德的渗透。
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美育渗透的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进行科学的评估,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做好教育情感情感是美的本质之一,情感的培养和引导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相关的文学情感教育,必将激发学生的情感源泉。
比如,指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自然、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为学生营造公平、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表达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4. 实现美育与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还需要注重美育的渗透。
在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在艺术背景下学语文。
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要借助音乐、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自然化”,促其情感、扩其思维和丰富其表达。
例如,使用各种比喻、象征,提供情境或想象设备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深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涉及到学生的思维培养、情感情绪的发展以及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美育渗透的意义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美育渗透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古文、现代文学作品等来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欣赏美文的过程中,会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诵古诗词、表演文学作品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3.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美育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的句子、美的段落,通过这些文字的美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1. 启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的描写,启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比如通过课文中对风景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的画作,让学生了解到绘画艺术的魅力。
2. 丰富课外美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美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观摩汉字书法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艺术,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比如让学生进行写景、写人、写情等创作,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融入美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美术、音乐等美育元素,比如通过学习古诗词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体验文字与乐音的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达到美育的渗透。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从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
一、语文教师应有的美育素质
作为美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其素质将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语言的音乐美,品位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领悟整体的风格美,为美育的实施提供认知性方向。
同时语文教师要有审美的鉴赏力、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创造力等。
另外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也将对美育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
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
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
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
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峄山,游孟子湖,参观两孟、博物馆时,就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峄山的奇石,孟子湖的美景,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
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4.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
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
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经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