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 格式:docx
- 大小:26.70 KB
- 文档页数:3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焊接是指将两个或多个金属材料通过加热或施加压力等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工艺。
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钢铁、铝、铜、镍、钛等。
这些金属材料在焊接时拥有不同的特性和焊接性能。
下面将针对常见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进行详细介绍。
1.钢铁焊接性钢铁是最常见的金属材料之一,其焊接性能较好。
在钢铁焊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其中,电弧焊是最常见的焊接方法,在焊接钢铁时通常使用熔化电极和熔化极性相同的焊条。
钢铁的焊接性能取决于其成分、组织结构以及焊接方法等因素。
2.铝焊接性铝是一种常见的轻金属,其焊接性能较差。
由于铝的氧化膜容易形成,这会降低焊接接头的强度和质量。
为了提高铝的焊接性能,可以采用预处理、焊接保护气体等方法。
常见的铝焊接方法有气焊、TIG焊等。
在气焊中需要使用钡剂等预处理剂来清除氧化膜,而TIG焊则可以通过惰性气体的保护来减少氧化膜的生成。
3.铜焊接性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其焊接性能较好。
常见的铜焊接方法有气焊、TIG焊、电弧焊等。
在铜焊接中,氧化膜的清除很重要,可以使用钝化剂等预处理剂来清除氧化膜。
TIG焊和电弧焊是常用的铜焊接方法,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和控制焊接参数来获得理想的焊接接头。
4.镍焊接性镍是一种耐腐蚀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其焊接性能较好。
常见的镍焊接方法有电弧焊、TIG焊等。
镍焊接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和适当的焊接参数来获得理想的焊接接头。
在镍焊接中,尤其需要注意焊接电缆和接地端之间的电气连接,以避免电弧腐蚀。
5.钛焊接性钛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其焊接性能较好。
常用的钛焊接方法有电弧焊、激光焊等。
在钛焊接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和适当的焊接参数,以避免产生气泡和裂纹等缺陷。
此外,钛焊接还需要进行保护气体的控制,以避免氧化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因成分、组织结构以及焊接方法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材料的焊接性能对于实际应用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和可靠性。
金属的焊接性一、金属焊接性1.概念:金属焊接性就是金属是否能适应焊接加工而形成完整的、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焊接接头的特性。
含义:一是金属在焊接加工中是否容易形成缺陷;二是焊成的接头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可靠运行的能力。
评价标准:如果某种金属采用简单的焊接工艺就可获得优质焊接接头并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或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就称其焊接性好;如果只有采用特殊的焊接工艺才能不出缺陷,或者焊接热过程会使接头热影响区性能显著变坏以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则称其焊接性差。
2.影响焊接性的因素1)材料因素材料是指用于制造结构的金属材料及焊接所消耗的材料。
前者称为母材或基本金属,即被焊金属。
后者称为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丝、焊剂、保护气体等。
材料因素包括化学成分、冶炼轧制状态、热处理状态、组织状态和力学性能等。
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杂质的分布与含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碳对钢的焊接性影响最大。
含碳量越高,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硬倾向越大,焊接裂纹的敏感性越大。
也就是说,含碳量越高焊接性越差。
除碳外钢中的一些杂质如氧、硫、磷、氢、氮以及合金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锰、铬、钴、铜、硅、钼、钛、铌、钒、硼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钢的淬硬倾向使焊接性变差。
若焊接材料选择不当或成分不合格,焊接时也会出现裂纹、气孔等缺陷,甚至会使接头的强度、塑性、耐蚀性等使用性能变差。
2)设计因素设计因素是指焊接结构在使用中的安全性不但受到材料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结构形式的影响。
例如结构刚度过大或过小,断面突然变化,焊接接头的缺口效应,过大的焊缝体积以及过于密集的焊缝数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应力集中,造成多向应力状态而使结构或焊接接头脆断敏感性增加。
3)工艺因素工艺因素包括施焊方法(如手工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等)、焊接工艺(包括焊接规范参数、焊接材料、预热、后热、装配焊接顺序)和焊后热处理等。
在结构材料和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结构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工艺因素是对结构焊接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1. 焊接性的概念—定焊接技术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即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称为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2.焊接性的评价1) 碳当量法碳当量是把钢中的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换算成碳的相对含量。
国际焊接学会推荐的碳当量(CE)公式为:%)++++++=10015)Cu ()Ni (5)V ()Mo ()Cr (6)Mn ()C ([CE ⨯ωωωωωωω 式中,ω(C)、ω(Mn)等-碳、锰等相应成分的质量分数(%)。
当CE<0.4%时,钢材的塑性良好,淬硬倾向不明显,焊接性良好。
在一般的焊接技术条件下,焊接接头不会产生裂纹,但对厚大件或在低温下焊接,应考虑预热;当CE 在0.4~0.6%时,钢材的塑性下降,淬硬倾向逐渐增加,焊接性较差。
焊前工件需适当预热,焊后注意缓冷,才能防止裂纹;当CE>0.6%时,钢材的塑性变差。
淬硬倾向和冷裂倾向大,焊接性更差。
工件必须预热到较高的温度,要采取减少焊接应力和防止开裂的技术措施,焊后还要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2)冷裂纹敏感系数法 冷裂纹敏感系数的其计算式为:%++++++=100]60060]H [)B (510)V (15)Mo (60)Ni (20)Cu ()Mn ()Cr (30)Si ()C ([⨯++++h P W ωωωωωωωωω式中P W -冷裂纹敏感系数;h -板厚;[H]-100g 焊缝金属扩散氢的含量(mL)。
冷裂纹敏感系数越大,则产生冷裂纹的可能性越大,焊接性越差。
3.低碳钢的焊接低碳钢的CE 小于0.4%,塑性好,一般没有淬硬倾向,对焊接热过程不敏感,焊接性良好。
4.中、高碳钢的焊接中碳钢的CE 一般为0.4%~0.6%,随着CE 的增加,焊接性能逐渐变差。
高碳钢的CE 一般大于0.6%,焊接性能更差,这类钢的焊接—般只用于修补工作。
为了保证中、高碳钢焊件焊后不产生裂纹,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通常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焊前预热、焊后缓冷 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的主要目的是减小焊接前后的温差,降低冷却速度,减少焊接应力,从而防止焊接裂纹的产生。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是指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的可焊性和焊接后的性能表现。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直接影响着焊接工艺的选择和焊接接头的质量。
在工程实践中,对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焊接工艺。
首先,金属材料的焊接性与金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对焊接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铝合金的焊接性受到铝合金成分中镁含量的影响,镁含量较高的铝合金焊接性较好。
另外,焊接时还需考虑金属材料中的杂质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一些杂质元素可能会导致焊接接头的裂纹和变形,因此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控制。
其次,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对焊接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决定了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从而影响了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在焊接过程中,晶粒的再结晶和长大会改变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从而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
因此,在焊接工艺中需要考虑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对焊接性能的影响,采取合适的焊接工艺控制晶粒的再结晶和长大,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
此外,金属材料的热物理性能也是影响焊接性能的重要因素。
金属材料的热导率、线膨胀系数等热物理性能对焊接过程中的热变形和应力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考虑金属材料的热物理性能,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和焊接参数,以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热变形和应力,从而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
最后,金属材料的表面状态对焊接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表面状态包括氧化膜、油污等,这些表面污染物会影响焊接接头的质量。
在焊接前需要对金属材料的表面进行清洁和处理,以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受到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晶粒结构、热物理性能和表面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的焊接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和焊接参数,以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
只有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才能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焊接工艺,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
属材料的焊接性是指金属材料在采用一定的焊接工艺包括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规范及焊接结构形式等条件下,获得优良焊接接头的能力。
一种金属,如果能用较多普通又简便的焊接工艺获得优良的焊接接头,则认为这种金属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金属材料焊接性一般分为工艺焊接性和使用焊接性两个方面。
工艺焊接性:是指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良,无缺陷焊接接头的能力。
它不是金属固有的性质,而是根据某种焊接方法和所采用的具体工艺措施来进行的评定。
所以金属材料的工艺焊接性与焊接过程密切相关。
使用焊接性:是指焊接接头或整个结构满足产品技术条件规定的使用性能的程度。
使用性能取决于焊接结构的工作条件和设计上提出的技术要求。
通常包括力学性能、抗低温韧性、抗脆断性能、高温蠕变、疲劳性能、持久强度、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等。
例如常用的S30403,S31603不锈钢就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16MnDR,09MnNiDR低温钢也有具备良好的抗低温韧性性能。
金属材料焊接性能的影响因素材料因素材料包括母材和焊接材料。
在相同的焊接条件下,决定母材焊接性的主要因素是它本身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组成。
物理性能方面:如金属的熔点、热导率、线膨胀系数、密度、热容量等因素,都对热循环、熔化、结晶、相变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焊接性。
不锈钢等热导率低的材料,焊接时温度梯度大,残余应力高,变形大,。
而且由于高温停留时间长,热影响区晶粒长大,对接头性能不利。
奥氏体不锈钢线膨胀系数大、接头的变形和应力较为严重。
化学组成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碳元素,也就是说金属含碳量的多少决定了它的可焊性。
钢中的其他合金元素大部分也不利于焊接,但其影响程度一般都比碳小得多。
钢中含碳量增加,淬硬倾向就增大,塑性则下降,容易产生焊接裂纹。
通常,把金属材料在焊接时产生裂纹的敏感性及焊接接头区力学性能的变化作为评价材料可焊性的主要指标。
所以含碳量越高,可焊性越差。
含碳量小于0.25%的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塑性和冲击韧性优良,焊后的焊接接头塑性和冲击韧性也很好。
金属材料焊接性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是指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的熔化和凝固特性,以及焊接接头的性能表现。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对于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焊接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受到金属成分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其成分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它们在焊接过程中的熔化温度、熔化范围、凝固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例如,碳素钢、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其成分特点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
其次,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还受到晶粒结构和组织性能的影响。
晶粒的大小和形状、晶界的特性、金属的晶格缺陷等因素都会对金属材料的焊接性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晶粒细小、均匀分布的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焊接性能,而晶粒粗大、不均匀分布的金属材料则会导致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下降。
另外,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还受到热影响区的形成和性能变化的影响。
在焊接过程中,热输入会导致焊接接头周围的金属发生显著的组织和性能变化,形成热影响区。
热影响区的形成会导致金属材料的硬化、脆化、晶粒长大等现象,从而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
此外,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还受到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应力和冷却收缩引起的残余应力会导致焊接接头产生变形和裂纹,从而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
因此,在焊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预热、焊接顺序、后热处理等,以减小应力和变形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金属成分、晶粒结构、热影响区、应力和变形等。
了解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对于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实际的焊接生产中,需要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和焊接要求,合理选择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控制措施,以确保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一、什么是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影响金属焊接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焊接性是指金属材料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参数和结构形式等),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焊接接头产生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应性。
影响金属焊接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材料(化学成分、组织状态、力学性能等)、设计(结构型式)、工艺(焊接方法、焊接规范等)及工作条件(工作温度、负荷条件、工作环境等)等4个方面。
二、生产中常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化学成分是影响金属材料焊接性的主要因素。
生产中,常根据钢材的化学成分来评定其焊接性。
由于钢中含碳量对其焊接性的影响最为明显,通常把钢中合金元素含量对其焊接性的影响,按其作用换算成碳元素的相当含量,即用碳当量(CE)法评价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三、铸铁的焊接性如何?铸铁焊补时,常见的焊接缺陷是什么?铸铁含碳量高,含硫、磷等杂质较多,塑性差,焊接性也极差。
所以,铸铁不宜作为焊接结构材料。
铸铁焊补时,常见的焊接缺陷有:(1)焊接接头易产生白口组织碳和硅是促进石墨化元素,焊接时会大量烧损,焊后冷却速度又快,不利于石墨的析出,故容易产生白口组织。
(2)易产生焊接裂纹铸铁是脆性材料,焊接时容易产生白口和淬硬组织。
当焊接应力超过铸铁抗拉强度时,就会在焊缝或近缝区产生裂纹,甚至完全开裂。
(3)易产生气孔和夹渣铸铁中的碳、硅元素剧烈氧化,形成CO气体和硅酸盐熔渣,它们滞留在焊缝中会形成气孔和夹渣等缺陷。
四、碳素钢、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应注意什么?碳素钢中的低碳钢塑性好、淬硬倾向小,不易产生裂纹。
但是还应注意在低温环境下焊接厚度大、刚性大的结构时,应进行预热,否则容易产生裂纹;重要结构焊后要进行去应力退火以消除焊接应力;中碳钢有一定的淬硬倾向,焊接接头容易产生低塑性的淬硬组织和冷裂纹,焊接性较差,应采用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等措施减小淬硬倾向,减小焊接应力;高碳钢焊接性较差,大多用于修理一些损坏件,也注意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一、焊接性的概念
焊接性是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
主要指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接合性能:即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其二是指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金属的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应性。
金属的焊接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反应的过程。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几乎出现所有的冶金现象,如熔化、结晶、蒸发、金属反应、熔渣与金属的反应、固态相变等;此外焊缝和热影响区各不同位置,由于加热、冷却、相变都是不均匀的。
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和集中应力,甚至可以导致各种类型的裂纹或形成焊接接头的其它缺陷。
一般低碳钢焊接,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措施就能获得良好的焊接质量,因而说低碳钢的焊接性良好。
但如果用同样的工艺焊接铸铁,则会出现裂纹、断裂等严重缺陷,得不到完好的焊接接头。
从这个意义上讲,铸铁的焊接性能差。
但是,在焊接铸铁时,如果使用适当的气焊丝和气焊熔剂(焊接材料)并采取相适应的焊接工艺,如高温预热、缓冷、锤击等工艺措施,就能获得满意的焊接接头。
由此可见,金属材料的焊接性不仅与母材本身的化学成分及性能有关,而且还与焊接材料、焊接工艺措施有关。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包括接合、使用两方面的性能。
有时,完整的无缺陷的焊接接头并不一定具备满足要求的使用性能。
例如,镍钼不锈钢的焊接,比较容易获得接合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但如果焊接方法和工艺措旋不合适,则焊缝金属
和焊接热影响区的抗腐蚀性就有可能达不到使用性能的要求,造成使用上的不合格。
总之,影响焊接性的因素包括:
(一)母材、焊接材料母材和焊接材料(如气焊丝、气焊熔剂等),它们直接影响焊接性,所以正确选用母材是保证焊接性良好的重要基础。
(二)焊接工艺
对同一母材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和措施,所表现的焊接性就不同。
例如,钛合金对氧、氮、氢极为敏感,用气焊和手工电弧焊很难实现焊接,而用氩弧焊或等离子孤焊则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气焊时,采取不同的焊接方法,控制火焰性质、火焰能率等,有利于改善金属的接合性能。
合理的工艺措施对于防止焊接接头缺陷和提高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焊接工艺措施包括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等,它可以防止焊接热影响区淬硬变脆,降低焊接应力,避免冷裂纹的产生。
合理地安排焊接顺序,也能够减小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
二、碳当量
一般碳素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性常用碳当量来估算。
所谓碳当量就是把钢中的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折算成碳的相当含量(以碳的作用系数为1),作为评定钢材焊接性的一种参考指标。
)的计算公式如国际焊接学会推荐的碳素钢和低碳合金结构钢的碳当量(C
E
下:
式中右边各项中的元素符号表示钢材中化学成分元素含量的百分比。
钢材的化学成分对焊接热影响区淬硬和冷裂倾向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可以
作为评价其焊接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而碳是钢中各种元素中对钢材淬硬和冷裂影响最明显的元素,所以把各种其它元素对淬硬、冷裂的影响折算成是碳的影响。
碳当量法就是把各元素都按相当于若干碳当量的方法总和起来,来评价包括碳在内的其它元素对钢的焊接性的影响。
<0.4%时,钢材的淬硬倾向不大,焊接性优良,
经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当C
E
=0.4%~0.6%时,钢材淬硬倾向增大,焊接时需要采取焊接时可不预热;当C
E
预热,应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和其它工艺措施;当C
>0.6%时,钢材淬硬倾向
E
强,属于较难焊的钢材,需要采取较高的预热温度和严格的工艺措施。
碳当量法只考虑了化学成分对焊接性的影响,没有考虑结构的刚性、板厚、扩散氢含量等因素,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初步估计钢材的可焊性。
若要比较精确地了解材料的焊接性,还应通过焊接性试验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