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作家安·泰勒新书引进
- 格式:pdf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
《凯特的选择》:重写莎士比亚戏剧《驯悍记》作者:司西希,朱璞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凯特的选择》是美国作家安·泰勒的小说,它是对莎士比亚戏剧《驯悍记》的重写。
比较两部作品,分析它们在情节、主题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及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可以看出安·泰勒在继承原作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重写为原作赋予了当代意义,给予当代人们以深思与启迪。
关键词:《凯特的选择》《驯悍记》重写2016年是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为了缅怀莎翁,兰登书屋发起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出版计划——为21世纪的读者约请如今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重写莎士比亚的经典。
莎士比亚的幽默喜剧《驯悍记》讲述了一位精明的丈夫——彼特鲁乔“驯服”自己骄横的妻子——凯瑟琳娜为温柔的贤内助的故事。
出版社认为文字细腻又擅长写家庭题材的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曾获普利策奖的安·泰勒可谓是重写该戏剧的不二人选。
很快,中文版的《凯特的选择》由王嘉琳翻译,于2017 年7 月出版。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凯特的选择》与《驯悍记》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探讨安·泰勒重写的当代意义。
一、相似之处虽然《凯特的选择》和《驯悍记》在创作时间上相隔了数百年,创作背景、时代风貌乃至作家的写作风格都大不相同,但因前者是后者的重写本,故而某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情节相似从情节上看,两部作品描写的都是女主人公起初十分有主见,不愿意接受被安排的婚姻,但经过一系列无效反抗后,被迫接受婚姻,却出乎意料地过上了美满而又安稳的生活。
《驯悍记》是五幕戏剧,讲述了机智而又霸道的彼特鲁乔驯服“悍妇”凯瑟琳娜的故事。
凯瑟琳娜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子,她的这一缺点众所周知。
凯瑟琳娜还有一个妹妹,是当时男人都喜欢的类型。
父亲为了能把凯瑟琳娜嫁出去,不惜拿出昂贵的嫁妆给大女儿,而他对小女儿却看管得非常严,不让向她求婚的人们有亲近她的机会。
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文学创作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
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著名文学作品的创造灵感来源,希望能帮到你。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1872年1月,俄国报纸报道了一位35岁妇女的死讯:衣着楚楚,带着一包换洗衣服,女郎把自己扔入莫斯科外Yasenki火车站一辆外国火车的车轮下。
那位妇女身份被确认为Anna Pirogova,列夫•托尔斯泰妻子的远方亲戚,以及他好友和邻居Alexander Bibikov的情人。
很快有小道消息说,亚历山大曾告诉安娜他计划离开她并娶他儿子的新女家庭教师。
对此无能为力,她给他留下一个简短的字条——“你是害死我的人,高兴去吧,如果杀人会是件乐事”——然后逃走。
托尔斯泰本人后来参与料理安娜的后事,据说这位作家曾经认识的女子身后模糊难认的遗体在作家的脑海留下了如此长久的印象,以至于一年多后他才能提笔写下这部他早已在心中得出悲剧结论的新小说。
《鸟》达夫妮•杜穆里埃杜穆里埃夫人某些最著名的作品灵感源自位于英格兰西南端康沃尔郡她移居的家园,这点众所周知。
《牙买加旅馆》(1936)的灵感来自在1930年作者在真实生活中的牙买加客栈住过的一整晚,这家18世纪的客栈孤零零地位于Bodmin荒野。
《法国人的港湾》(1941)的灵感出自Readymoney海岸,那里杜穆里埃有一栋位于海岸边的度假别墅。
而在《蝴蝶梦》(1941)中令人难忘的华屋Manderley,至少部分是杜穆里埃本人在1943年搬进去住过的一栋豪华乡间别墅。
在这栋名叫“曼纳比利”别墅居住的时候,她看到附近农场里一群海鸥跟着一个犁,突然一个简单又让人泄气的念头闪出——如果鸟袭击人会发生什么。
小说《鸟》,最早出现在杜穆里埃的1952年的作品集《苹果树》里。
《第22条军规》约瑟夫•海勒1942年,19岁的约瑟夫•海勒加入美国空军,并在二战结束前参加了超过50次欧洲轰炸行动。
泰勒的主要著作
泰勒(Taylor)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管理学和组织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涵盖了工业管理、组织行为和工业心理学等领域。
泰勒最著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该书于1911年出版,被视为现代管理学
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泰勒提出了一种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效率。
他强调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精确测量,以确定最佳的工作方法和时间分配方式。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组织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进。
除了《科学管理原理》,泰勒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商业管理领导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该书于1911年出版。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工业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分工、监督、奖励和纪律等。
这些原则成为了工业组织管理的基石,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泰勒还在组织行为和工业心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研究关注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和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他认为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公正的报酬、
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泰勒的主要著作体现了他对工业管理和组织理论的深刻思考和研究。
他的科学管理原则和领导原则为现代管理学奠定了基础,并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泰勒的贡献使得组织能够更加高效、有效地运作,进而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The Bully Pulpit: Theodore Roosevelt, William Howard Taft, and the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这本书是2014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获奖作品,《The Bully Pulpit: Theodore Roosevelt, William Howard Taft, and the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它由美国作家Doris Kearns Goodwin撰写,讲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离出的友情以及他们如何与新闻业界合作共事的故事。
该书以两位总统之间的友谊为主线,探讨了美国政治和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西奥多·罗斯福在1901年成为总统后,选择了威廉·霍华德·塔夫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并成为了他的导师。
两人在政治上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合作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
本书通过详细的历史考证和丰富的资料,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治和新闻业的重大变革。
在《The Bully Pulpit》中,作者描绘了西奥多·罗斯福与威廉·霍华德·塔夫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理念。
西奥多·罗斯福是一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领导者,他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并致力于打击腐败。
威廉·霍华德·塔夫则是一位温和而谨慎的领导者,他注重政府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两位总统的不同性格和政治理念为他们的友谊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除了描绘两位总统的友谊,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当时新闻业的发展和影响力。
在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业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迅速增加。
通过采访和报道,新闻媒体成为了塑造公众舆论和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书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新闻业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展示了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业余婚姻》作者:吴聪聪来源:《中文信息》2014年第10期摘要:安妮·泰勒是一位美国当代享誉文坛的南方女作家,也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
2004年出版的《业余婚姻》是她的第十六部代表作。
小说以二战珍珠港事件为背景,以破裂的婚姻的主题,展示了一桩不美满婚姻中男女的隐忍与挣扎。
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浅析《业余婚姻》,剖析女主人公遭受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压迫的境遇,揭示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不是男人的附庸品,也应该保持足够独立的思想。
关键词:《业余婚姻》后殖民女性主义“他者”中图分类号:I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380-01安妮·泰勒是美国当代实力派南方女作家,1989年普利策奖得主。
泰勒是位多产的作家,曾发表过《倘若清晨到来》(1965)、《开发条的钥匙》(1973)和《在思乡饭店吃晚饭》等作品。
《业余婚姻》(2004)是她第十六部代表作。
小说以简单而真实的笔调描写了美国小城杂货商迈克尔和他妻子鲍林的“业余婚姻”。
与泰勒以往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描写了战争和社会巨变对婚姻生活的影响。
女主人公鲍林困在婚姻的围城中,失去独立与自由,做好一个家庭妇女的本分,却在婚姻破裂后孤独地走向生命尽头。
笔者以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浅析这桩不幸福的婚姻,以期待能对自己和读者有所启发。
后殖民女性主义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他者”从属于后殖民主义范畴。
“‘他者’是本土以外的他国、其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以及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具体体现者,还包括其他的种族、民族、宗教等文化蕴含。
”在面临西方时,东方即他者;面对男性时,女性即为他者。
后殖民理论家有许多代表人物,“斯皮瓦克以其‘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构者得身份,在西方学术界享誉盛名。
’”一、后殖民历史背景下鲍林的婚姻就连《业余婚姻》的作者安妮·泰勒也承认“迈克尔和鲍林的结合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的原因” ,二战珍珠港事件不久,热情奔放的鲍林因为头部受伤遇到杂货商迈克尔,两个性格和为人处世截然相反的人一见钟情。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玛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简·奥斯丁《爱玛》《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简·里斯《藻海无边》哈代《苔丝》、《无名的裘德》弗吉丽亚·伍尔夫《奥兰多》《自己的一间屋》《伍尔夫随笔集》兰姆《伊利亚随笔选》狄更斯《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大卫科波菲尔》乔·治桑《康素爱萝》《印地安娜》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伊迪丝沃顿《欢乐之家》《天真时代》《伊坦·弗洛美》。
奥尔科特《小妇人》托尼·莫里森《秀拉》、《娇女》《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麦科特《安吉拉的骨灰》(美普利策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高尔基《童年》《在人间》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纳博科夫《洛丽塔》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被背叛的遗嘱》西蒙娜·波夫娃《第二性》艾斯勒《圣杯与剑》米利特《性政治》弗莱丹《女人,走出陷阱》《马斯洛人本哲学》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房龙《世界文明史》《人类的艺术》汉卡克《上帝的指纹》马克斯·克鲁泽《在时间的长河里——西方文化五千年》弗雷泽《金枝》维科《新科学》丹尼尔·布尔斯廷《发现者》《美国人》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迪尔凯姆《自杀论》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诺贝特·埃利亚斯著《文明的进程》韦伯、迪尔凯姆,鲍曼、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大师的作品。
名称: 美国歌剧内容介绍文件引入文件引入美国歌剧美国歌剧我们说“美国歌剧”,倒不如说“歌剧在美国”来得适宜。
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移植推广外国歌剧方面相当成功,只是缺少在本土创作的作品,这是使人惋惜的事。
而且在这方面,美国同英国的情形颇为相似。
因此有人怀疑盎格罗撒克逊人的天才,为什么没有在古典乐剧上得到发挥的机会呢?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纽约业已成为世界音乐的中心,无论是歌剧或交响乐曲,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如此。
但由于美国人自己尚未创作出-部特别像样的大歌剧出来,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要引进欧洲的艺术音乐,希望能获得灵感和启发;最早的例子是独立宣言签字人霍普金森所写的一章圣乐曲,这篇命名为《米纳瓦的庙宇》的乐剧编制,原是纪念法国对美国革命初期的盟谊和帮助,当该剧于1781年演出时,最早的听众是华盛顿将军夫妇和法国公使夫妇。
后来在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一部以本土坦慕尼为题材的民谣歌剧,由休伊特写作成功,并于1794年在纽约的老约翰街戏院上演。
这个时期还有两件其他的作品,而这两部歌剧都是由外国人谱曲。
当时外国的歌剧团,已来到美国沿海各大城市作旅行表演。
1810年,大型歌剧团队已在新奥尔良扎根。
弗赖伊(1813-1864)的歌剧《莱奥诺拉》,被公认为是美国土生的第一部歌剧。
这部歌剧于1845年根据布尔沃李顿所写的剧本《里昂夫人》谱成,同年6月4日在费城栗树街剧院演出;弗赖伊非常尊重外国的传统习惯,允许将其作品译成意大利文,于1858年在纽约乐府歌剧院再度演出。
直至1855年才有一部真正美国本地的歌剧问世,那就是布里斯托所写的《温克尔》,在美国的尼布罗花园剧院演出,美国人终于看到了自己创作的歌剧。
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
该剧自首演之日起历时一个月,叫座不衰。
此后还有沃尔特·丹姆罗希歌剧团所演的他本人编制的《红字》一剧。
丹姆罗希生于1862年,他一生作曲、指挥、译述以及作演出人,直至七、八十岁,其事业仍未衰竭。
【世界著名⽂学奖】普利策⽂学奖普利策⼩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是美国最著名的⽂学奖项之⼀,是根据美籍匈⽛利⼈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的普利策奖的其中⼀个奖项,只颁给美国国籍的作家。
普利策⼩说奖从1917年开始颁发,1948年才改称现有的英⽂名字。
年份获奖作品获奖作家1917空缺空缺1918《His Family》《他的⼀家》Ernest Poole 欧内斯特·普尔1919《安伯逊⼤族》布思·塔⾦顿1920空缺空缺1921《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1922《艾丽丝·亚当》布思·塔⾦顿1923《我们中的⼀位》薇拉·凯瑟1924《The Able McLaughlins》《能⼲的麦克劳克林⼀家》Margaret Wilson 玛格丽特·威尔逊1925《So Big》《如此之⼤》Edna Ferber 埃德娜·费伯1926《阿罗史密斯》⾟克莱·刘易斯1927《初秋》路易斯·布罗姆菲尔德1928《圣路易·莱之桥》桑顿·威尔德1929《Scarlet Sister Mary》《妓⼥玛丽》Julia Peterkin 朱莉娅·彼得⾦1930《Laughing Boy》《爱笑的孩⼦》Oliver La Farge 奥利弗·拉法格1931《Years of Grace》《优雅年代》Margaret Ayer Barnes 玛格丽特·艾尔·巴恩斯1932《⼤地》赛珍珠1933《The Store》《商店》Thomas Sigismund Stribling 托马斯·西吉斯蒙德·斯特⾥布林1934《Lamb in His Bosom》《上帝怀中的羔⽺》Caroline Mille 凯洛琳·⽶勒1935《Now in November》《⼗⼀⽉的此刻》Josephine Winslow Johnson约瑟芬·温斯洛·约翰逊(约瑟芬·约翰逊)1936《Honey in the Horn》《⾓质杯中的蜜》Harold L. Davis 哈罗德· L·戴维斯1937《飘》玛格丽特·⽶切尔1938《The Late George Apley 《已故的乔治·阿普利》John Phillips Marquand 约翰·菲利普斯·马昆德1939《⿅苑长春》罗琳斯1940《愤怒的葡萄》约翰·史坦贝克1941空缺空缺1942《In This Our Life》《我们这⼀辈⼦》Ellen Glasgow 艾伦·格拉斯哥1943《龙齿》厄普顿·⾟克莱1944《Journey in the Dark》《⿊暗的历程》Martin Flavin 马丁·弗莱⽂1945《钟归阿达诺》约翰·海尔赛1946空缺空缺1947《国王的⼈马》罗伯特·佩恩·沃伦1948《Tales of the South Pacific》《南太平洋故事集》James A. Michener 詹姆斯·A·麦切纳1949《Guard of Honor》《仪仗队》James Gould Cozzens 詹姆斯·古尔德·科曾斯1950《The Way West》《西⾏记》A. B. Guthrie, Jr. A·B·⼩格思⾥1951《The Town》《⼩镇》Conrad Richter康拉德·李希特(⾥希德)1952《凯恩舰哗变》赫尔曼·沃克1953《⽼⼈与海》海明威1954空缺空缺1955《寓⾔》威廉·福克纳1956《Andersonville》《安德森维尔》MacKinlay Kantor 麦⾦雷·坎特1957空缺空缺1958《A Death in the Family》《失亲记》James Agee 詹姆斯·艾吉1959《The Travels of Jaimie McPheeters》《贾⽶·麦克菲特斯游记》Robert Lewis Taylor 罗伯特·路易斯·泰勒1960《Advise And Consent《忠告与采纳》Allen Drury 艾伦·德鲁利1961《杀死⼀只知更鸟》哈珀·李1962《The Edge of Sadness》《忧伤》Edwin O'Connor 埃德温·奥康纳1963《掠夺者》威廉·福克纳1964空缺空缺1965《The Keepers of the House》《管家》Shirley Ann Grau 雪莉·安· 格劳1966.《灰⾊马,灰⾊的骑⼿》.凯瑟琳·安·波特1967《修配⼯》伯纳德·马拉默德1968《纳特·特纳的⾃⽩》威廉·斯泰伦1969《⽇诞之地》N. Scott Momaday纳⽡雷·斯科特·莫马迪1970《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Jean Stafford 《琼·斯塔福德⼩说集》Jean Stafford 琼·斯塔福德1971空缺空缺1972《安息⾓》华莱⼠·斯泰格纳1973 1974《乐观者的⼥⼉》空缺尤多拉·韦尔蒂空缺《The Killer Angels》Michael Shaara1975《The Killer Angels》《决战葛底斯堡》Michael Shaara 迈克尔·夏拉1976《洪堡的礼物》索尔·贝娄1977空缺空缺1978《Elbow Room》《活动空间》James Alan McPherson 詹姆斯·艾伦·麦克弗森1979《约翰·契佛⼩说集》约翰·契佛1980《刽⼦⼿之歌》诺曼·梅勒1981《笨蛋联盟》约翰·肯尼迪·图尔1982《兔⼦富了》约翰·厄普代克1983《紫⾊》艾丽斯·沃克1984《紫苑草》威廉·肯尼迪1985《外交事务》艾莉森·卢⾥1986《寂寞之鸽》拉⾥·麦克穆特瑞1987《A Summons to Memphis》《召唤孟菲斯》Peter Taylor 彼得·泰勒1988《宠⼉》托妮·莫⾥森1989《呼吸呼吸》安·泰勒1990《曼波之王的情歌》奥斯卡·⿊杰罗斯1991《兔⼦歇了》约翰·厄普代克1992《⼀千英亩》简·斯迈利1993《奇⼭飘⾹》罗伯特·奥伦·巴特勒1994《船讯》安妮·普鲁1995《斯通家史札记》卡罗尔·希尔兹1996《独⽴⽇》理查德·福特1997《Martin Dressler: The Tale of an American Dreamer》《马丁·德雷斯勒:⼀个美国寻梦者的故事》Martin Dressler 马丁·德雷斯勒1998《美国牧歌》菲利普·罗斯1999《时时刻刻》迈克尔·坎宁安2000《疾病解说者》裘帕·拉希莉2001《卡⽡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迈克尔·夏邦2002《帝国瀑布》理查德·拉索2003《中性》杰弗⾥·尤⾦尼德·2004《已知的世界》爱德华·琼斯2005《基列家书》玛⾥琳·鲁宾逊2006《马奇》杰拉尔丁·布鲁克斯2007《路》科马克·麦卡锡2008《奥斯卡·⽡奥短暂⽽奇妙的⼀⽣》朱诺·迪亚斯2009《奥丽芙·基特⾥奇》伊丽莎⽩·斯特劳特2010《修补匠》保罗·哈丁2011《恶棍来访》珍妮弗·伊根2013《孤⼉领袖的⼉⼦》亚当·约翰逊2014《⾦翅雀》唐娜·塔特2015《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安东尼·多尔2016《同情者》(The Sympathizer)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2017 2018《地下铁道》《莱斯》(Less)科尔森·怀特⿊德安德鲁·西恩·格利尔(Andrew SeanGreer)。
1 中古英语文学8世纪-15世纪大多数是口述的,异教的《贝奥武夫》被认为是古代英语文学的开端,也是英语语言的最古老的诗歌。
诺曼入侵之后,传奇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OldEnglish/Alliteration/Epic/Roman ce/BalladGeoffrey Chaucer(英语诗歌之父):14世纪被称为乔叟的时代。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King Alfred(英国散文之父,翻译了大量拉丁文文献):Anglo-Saxon Chronicle(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2 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17世纪这个时期常被称为为莎士比亚时期或是伊丽莎白时代。
同一时期佛朗西斯·培根也是著名人物。
斯宾塞体、无韵诗、十四行诗Edmund Spencer(诗人中的诗人):The Farie Queene(仙后)典型的斯宾塞体Thomas More(英国文艺复兴的领导者):Utopia(乌托邦)Francis Bacon(唯物主义哲学奠基人,英国第一个散文家):Of Studies(论学习)/Of Travel/OfWisdomChristopher Marlow(剧作家,属于“大学才子”,首先创造无韵诗):The Tragic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英语文学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共写过37部剧作,包括16部喜剧,11部悲剧,10部历史剧,154首14行诗):4 大喜剧:A Midsummer Night’s DreamThe Merchant of Venice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Twelfth Night;4大悲剧:Hamlet/King Lear/Macbeth/Othello;最著名的历史剧为:Henry 4/Henry5John Donne(诗人,玄学派诗人代表人物):The Songs and Sonnets(歌谣与十四行诗)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别离辞·节哀)John Milton(革命时期最伟大诗人):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悲剧: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3 新古典时期17世纪中期-18世纪本时期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为现实主义的特点,散文体为主prose,报纸和杂志开始出现。
)%
风向 紅4利亚出版家魏华德、奥地利作家卡明斯基、保加
利亚出版家柳本•科扎雷夫、捷克翻译家王和
达、法国翻译家黑米•马修、德国翻译家文树德、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巴尔迪、印度作家邵德丽
(女)、日本出版家三好敏、新西兰出版家费•罗
德•哈罗德、罗马尼亚作家萨安娜(女)、西班牙
翻译家雷林科(女)、英国出版家理查德•察金、
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美国作家史景迁。
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韩裴、黎巴嫩青年出版家穆罕默德•哈提卜、波兰青年出版家约安 娜•马尔沙维克•卡瓦(女)、乌克兰青年作家维 克多•基克坚科获得青年成就奖。
作为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设 立于2005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要授 予在海外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 物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及外裔中国籍作 家、翻译家和出版家。
(文艺报)
普利策奖作家安•泰勒新书引进
近曰,美国当代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代表作《意外的
旅客》由新经典文化引进出版。
该书延续了《思家小馆的晚餐》《呼吸
课》等小说细腻而深刻的风格,入木三分地向读者讲述了梅肯一家
的故事。
安•泰勒一直选择最贴近每个人生活的故事,始终对婚姻与人
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她看来,婚姻像灾难片里的地震,人们猛地聚
在一起,暴露出真实的个性。
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几乎不可逃避。
她
也因此被美国媒体界赞誉——“如果没有安•泰勒,美国小说界将是
一个多么荒凉的地方。
”在文学经历各种先锋的作品的冲刷之后,当我们质疑现实主义文学和家庭 婚姻题材陈旧乏味之时,一定不要忘记还有安•泰勒。
(中国作家网)
《永日读诗》首映
8月26日上午,由洛阳电影资料馆、想像书店、然也当代
艺术馆联合筹拍的纪录电影《永日读诗(第一辑)》在卢米埃影。
该电影以当代诗人为主角,以朗诵个人诗歌作品为主要
形式,时长23分钟。
片中汇聚了生活在洛阳的%位诗人,他们
职业各异,但都以诗歌来书写这座城市。
据悉,该片的制作团
队以本土为主,海报和手稿展策展也得到了本土艺术家的鼎
力支持。
(本社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