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天气和气温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9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天气符号的认识及天气预报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能运用天气符号解读天气信息。
3. 学会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认识与运用、天气预报的制作。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图表、天气符号卡片。
学具:记录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描述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介绍气温的测量与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
(3)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季节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天气预报图表,让学生解读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练习匹配相应的天气情况。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和知识,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学生展示制作的天气预报,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 气温的测量与表示3. 影响气温的因素4. 天气符号的认识5. 天气预报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近期的天气变化,记录气温并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完成气温记录和影响因素分析。
2.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制作一份家乡的天气预报。
答案:根据自己的家乡天气情况,运用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认识和运用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的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温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表示方法3. 天气和气温的变化规律4.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5. 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难点: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和气温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天气和气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评价他们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天气和气温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气象知识PPT课件2. 气象案例资料3. 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4. 气象观测记录表5. 相关视频资料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天气和气温【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科学一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一一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刚刚在前面学习过了第一节“大气层”,理解了地球的周围存在着大气,以及大气的存在对地球、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
也掌握了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的变化情况,从而深刻理解大气分层的依据一一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对“对流层中空气的对流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云、雨、雪、雷电等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上。
在这基础上,更深入学习天气和气温是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是为这一章后面的天气预报、气候和气候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打下基础,这一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天气的概念以及天气的要素,知道天气现象有哪些。
2、掌握怎样测量气温。
3、理解气温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2、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3、能根据生活中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动手制作一个温度百叶箱,观察学校的气温和天气预报中的是否一致,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难点】:1、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理解为什么还要用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进行测量?3、怎样理解气温高低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设计】:一、引入:根据上课时的天气情况聊聊有关天气的话题,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天气与气温老师:上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对流层是最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每一天的天气都不一样,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区别,那大家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同学们:.......老师:在今天的天气情况下,大家最想做什么呢?同学们:......老师:除了刚才大家描述的今天的天气以外,还有哪些天气现象?同学们:.......老师:那什么样的天气才是晴朗的,什么样的才是多云的?什么样的是严热的、寒冷的呢?这些天气之间是怎样区别的?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学习天气。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km左右的高度内,包围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1没有天气变化○2没有声音○3易受陨石侵袭○4昼夜温差大3.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5.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2节气温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1)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2)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2点,最低日出前后5.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第3节大气的压强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A马德堡半球实验;B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2. 特点:A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B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高空中空气密度小C 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高压锅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