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小说可以这样写——读西西的《我城》西西是香港实验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我城》作为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起点,已经成为经典。
小说以虚构的形式,童话般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社会中最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年轻一代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小说应该是有一个明确明显的主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故事。
而讲故事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主要冲突和次要矛盾。
故事到达高潮部分时,有荡气回肠之势,给人以深刻印象。
把整部小说的主题凸显出来。
这只是我对小说的一贯认知。
当我看了西西的《我城》,才发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
这部小说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
很多小说,都必须从第一页开始看,否则,就难以理解后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人物又或者那个事件。
《我城》中,你可以从中间读起,取任何一小节开始读都可以。
因为,它是由许多零散的人物和事件组合而成的。
亲人的离去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搬家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
里面还有不少人物:我阿果、我妹阿发、我姨悠悠、麦快乐等等。
而围绕这些人物又可以展开很多故事。
小说不直接指名道姓地叙述真实发生的事件。
若果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西西的小说不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而是用画笔画出来的印象派油画。
作者描写了一处绿色草地和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今天,草皮上站了许多人。
”①P15看到这里我会想到,是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毕竟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只能猜测是什么事情了。
可能是为上文提到的地震在拍卖募捐吧。
用如写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
忧郁。
父亲的离去,没写呼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
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
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
童话的笔法把悲伤用可爱的糖果纸包裹起来了。
读者似乎看不到沉重的一面。
但仔细想一下,似乎又能从表面看出里面淡淡的哀伤。
这种手法在《我城》中并不鲜见。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港台文学研究【摘要】港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雨历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思考空间。
本文从港台文学的早期发展、现代主义实验、后现代转型、本土化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出港台文学的多元性、创新性和代表性,旨在为深入理解港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港台文学;历史意义;文化传承;多元性【Abstract】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of ups and downs. Its unique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context and social background provide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thinking space fo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modernist experimentation, postmodern transforma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demonstrating its diversity, innovationand representativenes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Keywords】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diversity【导言】港台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不只是两个地域范畴的名词,也不仅仅是语言、方言、文字交织而成的文学体系。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班级:中文092班姓名:赵玉伟学号:20091314216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摘要:1999年,小说集《杀夫》入选“台湾文学经典”,更确立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李昂个人创作的高峰,还成为台湾文学作品中外译文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的经典之一。
知名学者王德威认为,这部小说借一桩谋杀亲夫的血案,大胆暴露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它对性及性暴力的露骨描绘,也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他还指出,由于美籍葛浩文对《杀夫》的译介和宣传,李昂可能是唯一在国际引起注意的台湾女作家;但比起大陆王安忆、张欣欣、张洁前几年在国外的风光,李昂还是相形见绌。
他认为像李昂这样的作家如果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从事写作和发表的话,她将会得到更大的国际声誉和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杀夫》;性与饥饿;女作家李昂的《杀夫》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
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
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
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
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
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
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李昂的《杀夫》主要突出的两个主题,就是性与饥饿。
性与饥饿对人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食色性也”来表达。
它触及的是人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
12090145 李春雨汉语言文学心灵的寄托——读《孽子》有感“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借用白先勇先生在《孽子》中的开头,在读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终于能体会到这句话所表达的心情,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足足让我感动良久。
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其间,我的心也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历程。
从一开始的惊讶、不理解到后来的渐渐理解,再到后来的深深感动,最后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
就像他们一样,我自己也置身其中,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成长。
在读作品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描写同性恋的小说,可是很快便从白先勇先生细腻的文字中体味了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儿不适应,有点儿理解不了。
之前确实听过同性恋这个词,但是却没有像这样真正的了解那种同性之间的爱恋和缠绵。
一直以来都觉得同性恋是一种变态心理的表现,就在刚读这部作品时我依旧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当阿青讲述那个体育老师在夜里向他哭诉内心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性的交易、性爱,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诉说。
尤其是对于这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青春少年们,命运给予他们不公平的待遇,他们便选择漂泊;没有经济来源,他们便选择性交易来支撑;没有人理解和同情他们,他们便在黑夜中寻找同路人,希望得到理解。
同时,也是在这种生活中,他们可以寻求一种心理和肉体的寄托和归宿。
阿青和王夔龙的一段故事中,就是他们互相倾诉的历程,文中写道:“我们暂时忘却了心中的顾忌,将我们那颗赤裸裸的心挖出来,捧在手上互相观看片刻”,曾经的王夔龙也跟他们一样在青春年少时选择了这条路,他的真情诉说让我深深的感动。
然而,令我更加感动的是王夔龙跟阿凤的那段“生死恋情”。
在这段叙述中我似乎已经忘记了这是一部同性恋小说,而把他们两个看成了一对深爱对方的男女。
脑海中想象出他们纠结的画面,那一段龙凤之恋确实是让我颇为感动,我甚至还因此留下了眼泪。
我不知道那时的我还是不是自己,我会为了同性恋流泪?是的,我会。
世纪末的一抹亮色——评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文学院08(10)班宫丽香08113632 梁凤仪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本身的丰富阅历加上其传奇的从商背景,使她的书也和她的人一样,精彩纷呈,传奇迭现。
完美地阐释了一个女人的奋斗,一部女人的传奇。
金融历来是社会最敏感的触点,种种复杂、混乱、错位乃至怪异的现象,貌似虚构,却正是现今社会生存图景的某些真实片段。
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无不集中在“经济”的焦点上。
所以,涉及金融题材的小说,往往因其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因其直接触摸人性人情的底蕴和宏大的气魄而格外引人入胜。
前些年,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曾风靡内地,形成所谓梁凤仪时代。
那些作品在“九七”回归前夕香港光怪陆离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商界背景中,为我们刻画了性格各异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并于其中透出深邃的思想内容真实的人生感慨和别样的审美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一直处于一个消解英雄消解理想消解崇高的发展趋势中,世纪初的激情经过百年来的剥蚀,到最后只剩下颓废、虚无、性、暴力、和死亡,一股世纪末的情绪笼罩着文坛。
而就在上个世纪即将告别的九十年代,梁凤仪异军突起,一路高歌,带着一种属于经济领域的昂扬悲壮的情绪冲入文坛,为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涂上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梁凤仪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是生活于经济领域的才貌双全而命运坎坷的传奇女性,这是沧海横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作品的特色和局限,作者往往给她们安排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即女主角在情场或商场上遭遇巨变,而这场刀光血影的来源于外部的厄运反倒激发了她们深蕴于内心的自尊自立自强的天性,最后,不管是得到一个独立苍茫还是辉煌圆满的结局,她们都会在男性世界面前找到自我、确立自我、长袖狂舞,大展身手。
正因如此,许多评论家将梁凤仪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过分夸大。
梁凤仪本人并不反对男性中心文化,女性的终极幸福理想还是以男性为参照系确立的。
所以,与其说她关注女性,不如说她投以深情目光的是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困境。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港台文学赏析篇一:港台文学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 台属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 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 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 3、70年代的乡土文学? 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 成就:? 1、强大的作家队伍? 2、一批好的作品? 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 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 201X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姓名贾明明班级市场营销11102学号2011012385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
”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是白先勇创作的特点,但感伤主义更具个人色彩,作家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乡愁形象来表现。
本文试着从作品中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乡愁去进一步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与实质。
白先勇创作的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伤感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构成白先勇作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作品中所突现的“乡愁”——怀念祖国、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如此深有感触?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化,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一部分的中国人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理解就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后来美国经济的强行侵入,使得台湾的经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一些人就对台湾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心态,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成了所谓的“无根的一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无限寂寞孤独的“乡愁”。
他们身处异国,但经常怀念的却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祖国、亲人、故土。
所以在台湾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绪,曲折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的民族感情。
而白先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乡愁是通过各类人表现出来的,下面就他的作品来试将人物归类。
一类是台湾上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
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的“感伤”,她虽然到了台湾后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大陆的东西,对南京的一切总是难以忘怀,口中总不离南京,常常用台湾的的东西与大陆的东西来对比。
在穿衣服上,尽管衣料旧了看起来不够亮,但一想到是从南京带出来的就宁愿用它来裁衣也不愿意到鸿翔绸缎庄买份新的。
论琼瑶的言情小说及其爱情观
摘要;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财富,生活诗意的一个源泉。
在这一块优美动人的天地中,人的激情、风度、高尚情操、人格力量更易于得到充分的展现。
正因为这样,以刻划人性、展示人的灵魂为己任的文学无不竞相在此寻幽探胜。
在大陆风靡一时的琼瑶,可说是台湾最多产的言情小说家。
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她的小说及爱情观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关键词:琼瑶言情小说女主角爱情
引言
1963年,琼瑶出版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窗外》,顿时引起了读者对这位女性作者的好奇。
从那以后,琼瑶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了“琼瑶体”系列小说,据统计共有64部之多。
在青少年学生中引发了普遍的“琼瑶热”,特别是在大陆。
琼瑶的小说属于典型的“纯情”类言情小说,爱情是主题、主线和主干,不涉及重大现实和社会问题,同时又典雅含蓄不涉及色情,正好吻合了转型时期大陆读者的阅读需求,琼瑶小说的时运可谓是得天独厚。
二十世纪80年代的大陆言情小说,真可谓是一片琼瑶的世界了。
琼瑶以处女作《窗外》一举成名,之后的作品数量更让她荣登20世纪80年代言情小说多产女作家之首,并在两岸三地掀起一股琼瑶热。
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
但琼瑶开创的女性视角叙述方式,使看与被看的主体颠倒,仍成功将琼瑶的言情小说推向了一个经典的位置。
一、琼瑶作品及其特点
(一)琼瑶的成名作《窗外》是一部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
江雁容是典型的“琼瑶少女”,聪慧、敏感、忧伤。
在家里不受宠爱,
喜欢吟诗做赋,舞文弄墨,而数理化成绩却很差。
这个孤独的少女
爱上了她仰慕的老师——风度翩翩的康南。
这是琼瑶本人刻骨铭心
的真实经历。
在江雁容眼中,康南有潇洒的风度和旷世的才华,更
是她单薄灵魂的寄托。
然而,年龄的差异,世俗的冷眼以及家长的
大力阻挠,最终拆散了他们,江雁容失望了,康南绝望了。
对于主
人公来说,爱情的流逝成了生命的最重要价值,而读者也被这优雅
的悲剧所打动。
“窗外”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琼瑶意象”。
(二)《窗外》以后的几十部作品,读者各有所爱。
其中作于1983年
的《失火的天堂》比较引人注目。
《失火的天堂》写的许曼亭父亲
的诅咒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小说要表达的“始乱终弃不仅仅指的是
肉体,精神上的始乱终弃更加可怕”的思想也颇具深度。
该书已然
超出了狭义言情小说的范围,企图探讨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结构
上也别具匠心,以豌豆花的出生开始,从豌豆花父母一辈的爱情落
笔,写出了一个小女孩痛苦的成长史.琼瑶即使写“坏人”,也努力
写出坏的理由。
例如《一帘幽梦》里面的绿萍,《烟雨濛濛》里面
的陆依萍,《雁儿在林梢》的陶丹枫,以及《聚散两依依》里面的
钟可慧。
她们虽然做了错事,但都是情有可原的,会得到读者的同
情。
琼瑶的人物命运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彩霞满天》里的殷
采芹,母亲是父亲的侧室,整日受正妻的欺凌,采芹自己也不得宠。
然而父亲出事之后,采芹却要背叛自己的情人委身于一个律师,但
那律师最终也没能救了她的父亲。
《碧云天》里的俞碧函,也有类
似于豌豆花的父母双亡的凄凉身世。
(三)琼瑶的家庭和教养背景给了她比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
她的
作品追求典雅的浪漫情调和纯情的诗意。
她最着力渲染的是超越年
龄、超越才貌、超越金钱、超越地位等一切限制的纯粹的爱。
她虽
也写了不少异常的恋爱,如《窗外》的师生恋、《浪花》、《紫贝壳》
的婚外恋等,但是所有那些以琼瑶个人经历为底本的“才女翻身”
的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爱情至上”的真谛。
故事中的父母、朋
友、财富、事业和环境经常被设计为爱情的阻挠和障碍。
琼瑶的人
物在恋爱之外的交际能力很有限,表现出普遍的遁世情结
(四)琼瑶的言情小说极力勾织奇思妙想,努力不落俗套。
她有两部以
复仇为主线的作品——《烟雨濛濛》和《雁儿在林梢》。
《烟雨濛
濛》的故事比较离奇,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个女孩在情感与复仇之
间的种种挣扎矛盾,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某些探索。
主人公陆依萍是
父亲陆振华的下堂妾的女儿,在受到父亲毒打后对父亲及雪姨一家
人产生了报复心理。
最终逼得父亲惨死,同父异母的姐姐如萍自杀,
妹妹梦萍被强暴,自己心爱的人也远走他乡。
《雁儿在林梢》里的
陶丹枫,一开始就是以复仇天使的形象出场的。
她的演戏天才给了
她最好的武器。
而且她完全掌控着她的复仇对象——江淮的弱点。
她亲自导演了江淮的弟弟失恋的悲剧,从而达到让江淮本人痛苦的
目的。
爱情是琼瑶戏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正是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与观众。
既然爱情在琼瑶的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琼瑶理解中的爱情意味着什么。
二、琼瑶的爱情观
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的小说或戏中,人物似乎就是为爱而活着。
爱情似乎成了人物的一切,至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人们可以从爱的空头许诺中获得一切未来的幸福。
用霍妮的话说:“爱情就像进入天堂的门票,在这里一切痛苦都将终止:再也不会有失落感、负罪感和无价值感;再无需对自己负责;再无需与残酷的世界斗争。
”
(一)琼瑶基本上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唯美言情作者,她书中的主人公基
本上是纯洁善良,忍辱负重的佳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
己的理想牺牲一切。
例如《斜阳谷》里的纪访竹在最后关头将自己
的爱人让给了一个可怜的受伤的女人。
(二)关于爱的理解,爱是占有,拥有对方的一切。
反过来,爱又是放
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
《窗外》故事的结尾,许
久以后江雁容最后一次去看康南,与当年那“诗一般的康南”形成
强烈对比的,却是一个“佝偻枯瘦”的老头,而且这个衰老的康南
只顾自己嘴里的那根廉价的香烟,已然完全不认得当年的“小容容”
了。
女主人公江雁容爱情的流逝成了生命的最重要价值
(三)在琼瑶笔下,爱情是无往而不胜的,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
创造,甚至惊天地泣鬼神。
“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
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
”爱是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唯
一,然后你们一同“堕入爱河”的过程。
这种观念相信,只要找到
了、得到了自己的“唯一”,爱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白雪公主与
白马王子就会从此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
《窗外》中的备受爱戴的
名师康南,当爱情遇到困难时,他想的就是避开眼前的现实人事,
带着爱人逃遁到某个世外桃源去
琼瑶在小说里探索了爱的真谛和爱的本质。
她着力追求的爱是一种理念,是一个精神世界,她以细腻而委婉的女性笔墨反复强调了感情的因素.这些主要表现在;爱不是在方式而在感情,只要感情存在,双方可以冲出年龄、家庭、门第、家族的种种障碍:追求人的自尊、自爱,自重;爱应该有超凡的境界,这就把男女之爱的范围扩展了;爱是传统道德和理想生活的统一,从而体现了婚恋道德观的严肃性和开放性的完美统一
总结
总括而言,在琼瑶的小说,她的主题离不开爱情这个大前提。
没有爱情,女性的自我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
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爱情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
然而,这样一个梦幻世界推到了极致也有其意识形态上的助力,逆转了父权家庭
中尊卑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拥有资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
上召唤下,对一无所有的子女,特别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献.这也是言情小说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琼瑶传奇》覃贤茂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2.《琼瑶言情小说的特色》黄永林读写天地 2002年9月
3.《琼瑶的旋想》张毅作家出版社 1993年4月第一版
4.《情之世界—琼瑶小说赏读》姜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年8月第一版
5.顾晓鸣《透视琼瑶的世界》,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6.赵稀方《言情的特定时空——香港言情小说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第一期
7.《发乎情,止乎礼义—琼瑶小说的爱情模式面面观》沈学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十五卷增刊 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