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G101-1图集39个知识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8.29 KB
- 文档页数:7
11G101-1图集39个知识要点D二、三、剪力墙封顶纵筋弯折,在70页。
对应于04G老图集48页左上,由一个锚固长度简化为12倍直径的弯折长度,剪力墙竖向纵筋进入梁中够锚固长度时可直锚不必弯钩。
仅此一条,每年可节约不少钢筋,还能证明之前的做法可能材料浪费。
四、剪力墙一次搭接,在70页,非底部加强部位二次搭接即再错开一个搭接区,施工是很费事的但对于质量有好处,新图集重点强调非底部加强部位就可以,跟老图集比较放宽了要求,方便了施工。
五、约束边缘构件套环箍筋,在71页,柱与墙结合部。
这些做法,跟以前的大箍套小箍又不相同,是交错式的套法,比以前活好做,估计是为了施工方便。
六、墙中梁的腰筋,在74页,侧面纵筋构造。
翻样软件可要跟踪修改之,原来是采用剪力墙的水平筋,现在是由设计者决定。
七、墙中柱筋搭接,在73页,跟框架柱一致。
以前是 1.2倍的锚固长度一句话卡死,现在归入到与框架柱相同。
缩小了墙柱与框架柱的不同点,使它们的概念作用变得清晰更容易理解。
八、梁端部纵筋锚固形式,在79、80、81页,锚头、锚板。
新图集增加了锚头锚板形式,不禁使人联想起短钢筋贴焊可否采用,都是机械锚固,举一反三应该可以依此类推。
九、梁下部纵筋搭接位置,在80、81、82页,节点外搭接。
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依据,工地监理都有这样的主张但老图集中不见说法,其实还有更好的做法,那就是在柱节点中隔一搭一、隔一通一,比这效果好。
十、梁水平加腋,在26、29、83页。
梁竖向加腋和水平加腋,在结构图中经常出现,从此之后有法可依。
十一、柱顶部纵筋锚固形式,在65页,锚头锚板。
框架柱的封顶4种构造,很好记,弯折12倍,可向里勾亦可向外勾,可用锚头锚板,亦可不做弯钩但必需够锚固长度且延伸到顶。
十二、井字梁,在31、91页。
比原图集详细透彻,易于理解应用。
十三、板支座筋的弯折,在92页左下、94、95页。
现在是和墙梁水平筋一样为15倍直径,温度筋和管线筋在与支座筋搭接时也要做成弯钩,其实这个弯钩的定位作用很轻微但却增加了实际搭接长度,弯钩等同于搭接长度额外增加的部分。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一、适用范围变化: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以及锚固长度la、lae的计算方式。
较03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03G101有如下变化: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3、A节点,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5、BC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长>1.5labe,同样错开20d;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A组合使用;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11G101平法图集全面解释D5. 剪力墙变截面处钢筋构造;6. 剪力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构造;7. 连梁交叉斜筋配筋JX,集中对角斜筋配筋DX,对角暗撑配筋JC构造变化;(三)梁变化的点:1. 增加了端支座机械锚固节点;2. 梁水平、竖向加腋构造变化;3. KL\WKL中间支座高差变化构造变化;4. 增加了抗震框架梁尽端为梁箍筋加密范围构造;5. 增加了水平折梁、竖向折梁钢筋构造;6. 悬挑梁端配筋构造变化;(四)板变化的点:1. 后浇带HJD,取消了50%搭接留筋;2. 有梁楼盖板配筋构造变化;3. 悬挑板构造变化;4. 增加了折板构造;5. 取消了局部升降板SJB构造三;1、锚固变化详解2、保护层变化规范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以及国外相应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新规范中的保护层厚度比原规范实际厚度有所加大。
规范中对结构所处耐久性环境类别进行了划分:对应环境等级的修改,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也进行了修改,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厚度稍有增加,而对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层厚度则增幅较大。
注: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 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2 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其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解读: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今后在计算柱梁箍筋、拉筋的长度时,计算公式需要按照L=2 (b+h) -8bhc+2×1.9d+2max(10d,75)来计算。
而且在混凝土等级小于C25时,需要增大保护层厚度。
这无疑是预算人员需要熟记的一点。
3、规范变化对“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量计算”重要影响的解读(一)材料变化钢筋和混凝土都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材料,持续的大规模基建已难以为既;新规范GB 50010-2010坚持“四节一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国策,混凝土结构必须走高效节材的道路。
11G101-1图集汇总1、11G图集P53,新图集锚固长度以基本锚固长度Lab为基础,通过修正系数计算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和抗震锚固长度Lae,老图集锚固长度分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和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新图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00mm。
2、11G图集P54,新图集环境类别三分为三a和三b两种,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
3、11G图集P53, 锚固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大于5d时,老图集无规定,新图集规定锚固长度内应设置横向构造钢筋。
4、11G图集P54,老图集保护层为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新图集保护层为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且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图集中的保护层数值应加5。
5、11G图集P54,老图集保护层受混凝土强度影响,新图集不受混凝土强度影响。
6、11G图集P55,老图集机械锚固有3种形式,新图集增加至6种。
7、11G图集P53,钢筋种类,老图集主要包括热轧HPB235级、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钢筋四种,新图集主要包括HPB300级、HRB335级、HRB400级、RRB400级和HRB500级钢筋五种,并增加HRBF335级、HRBF400级、和HRBF500级三个细晶粒热轧钢筋种类,并取消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8、11G图集P56,增加焊接封闭箍,旧图集中没有。
9、11G图集P55,机械锚固长度,老图集为0.7Lae,新图集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10、11G图集P55,机械锚固长度范围内设置箍筋,老图集有规定,新图集无规定。
11、11G图集P53,锚固长度中的混凝土强度上限范围,老图集为C40,新图集为C60。
12、11图集P16,老图集剪力墙拉筋只标注一种间距,新图集需要标注两种间距,并增加双向拉筋与梅花双向拉筋示意图。
13、11图集P18,对洞口补强筋的情况中增加了一点,当洞宽洞高方向补强筋不一致时,分别注写洞宽,洞高方向的补强钢筋,用“/”分隔。
11G101-1一、柱平法施工图——柱平面布置图注明:各结构层楼面标高.结构层高、相应层号.上部结构嵌固部位;1.列表注写方式1)柱编号:柱类型、代号、序号柱总高、分段截面尺寸、配筋相同.仅分段截面与轴线关系不同时.可编为统一编号.需表明截面与轴线关系。
框架柱KZ框支柱KZZ芯柱XZ梁上柱LZ剪力墙上柱QZ框架芯柱就是在框架柱截面中三分之一左右的核心部位配置附加纵向钢筋及箍筋而形成的内部加强区域。
2)各段柱的起止标高:自柱根部以上.以变截面或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根部标高位置:KZ、KZZ——基础顶面标高XZ——根据结构需要而定的起始位置标高LZ——梁顶面标高 QZ——墙顶面标高3)柱截面尺寸与轴线关系类型截面尺寸与轴线关系表示注矩形柱b×h b1、b2.h1、h2 b1、b2.h1、h2可为负值圆柱直径d b1、b2.h1、h2 d= b1+b2=h1+h2芯柱按构造确定定位随KZ.无需注写与标准图集构造相同时.设计无需注写4)柱纵筋全部纵筋——柱纵筋直径相同.各边根数相等时注写;其余纵筋——角筋、截面b边中部筋、h边中部筋;注:对称配筋矩形柱.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
5)柱箍筋①箍筋类型1(m×n);m、n分别为b、n边肢数;②钢筋级别、直径、间距;例:φ10@100/250(φ12@100)——柱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25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2.间距为100。
注:圆柱采用螺旋箍筋表示为Lφ10@100/2506)需在表的上部或图中适当位置.画上工程设计的各箍筋类型图及箍筋复合的具体方式.并在其上标注于表中相对应的b、h和类型号。
注:抗震.箍筋肢数要保证柱纵筋“隔一拉一”2.截面注写方式在柱截面上标注:柱编号、截面尺寸、角筋或全部纵筋、箍筋;芯柱截面标注:柱编号、起止标高、截面尺寸、全部纵筋、箍筋。
注:1纵筋若有两种直径.需再注写截面各边中部筋的具体数值.对称配筋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
最新11G——101图集平法学习总结汇总11G——101图集平法学习总结平法系列图集平法概述: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和配筋等,按照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平法系列图集包括:11G101-1《混凝⼟结构施⼯图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框架、剪⼒墙、梁、板)》11G101-2《混凝⼟结构施⼯图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板式楼梯)》11G101-3《混凝⼟结构施⼯图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桩承台基础)》平法的标⾼定义: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图时,应当⽤表格或其他⽅式注明包括地下和地上各层的结构层楼(地)⾯标⾼、结构层⾼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结构层楼⾯标⾼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和楼⾯标⾼值扣除建筑⾯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层号对应⼀致。
11G101-1⼀、柱1柱的分类框架柱(KZ);框⽀柱(KZZ);芯柱(XZ);梁上柱(LZ);剪⼒墙上柱(QZ)。
2柱平法施⼯图的表⽰⽅法2.1列表注写⽅式:系在柱平⾯布置图上,分别在同⼀编号的柱中选择⼀个截⾯标注⼏何参数代号:在柱表中注写柱号、柱段起⽌标⾼、⼏何尺⼨与配筋的具体数值,并配以各种柱截⾯形状及其箍筋类型图的⽅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图。
2.2 截⾯注写⽅式:系在柱平⾯布置图的柱截⾯上,分别在同⼀编号的柱中选择⼀个截⾯,以直接注写截⾯尺⼨和配筋具体数值的⽅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图。
⼆、剪⼒墙1剪⼒墙包含的构件1.1墙柱: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边缘构件(GBZ);⾮边缘暗柱(AZ);扶壁柱(FBZ)。
1.2墙⾝:Qxx(X排)1.3墙梁:连梁(LL);连梁【对⾓暗撑配筋LL(JC)】;连梁【交叉斜筋配筋LL(JX)】; 连梁【集中对⾓斜筋配筋LL(DX)】;暗梁(AL);边框梁(BKL)。
一、保护层定义及其加5,在54页表及注4。
现在的保护层是指“最外层钢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那个加5很要紧,意思是说,只要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和小于C25,保护层数值都要增加5毫米。
二、锚固长度及修正系数,在53页。
在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表中,还有三个修正系数没有包含在内,即:一和二、三、四级抗震各有各自的修正系数,1.15、1.05、和1.00,基本锚固长度是按照四级抗震标准制定的。
三、机械锚固形式,在55页左上。
原来只有三项,新图集增加了三项,锚头和锚板还有两侧贴焊的方式非常实用。
四、梁柱纵筋搭接区箍筋加密及相关要求,在54页右下方注。
将梁与柱纵筋搭接区加密,集中放在一处详解,并增加了搭接区范围的箍筋直径的间距为不小于纵筋直径的4分之一倍,还增加了3.“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毫米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毫米的范围内各增臵两道箍筋”,最后这第3条有深刻的含义,关键是受压两个字,因为受压钢筋或者说钢筋在受压区内才允许搭接,而在受拉力区、受剪力区、受扭力区,是不允许搭接的,这样才能理解明白。
五、地下室外墙构造,在19页、77页。
六、剪力墙封顶纵筋弯折,在70页。
对应于04G老图集48页左上,由一个锚固长度简化为12倍直径
的弯折长度,剪力墙竖向纵筋进入梁中够锚固长度时可直锚不必弯钩。
仅此一条,每年可节约不少钢筋,还能证明之前的做法可能材料浪费。
七、剪力墙一次搭接,在70页,非底部加强部位
二次搭接即再错开一个搭接区,施工是很费事的但对于质量有好处,新图集重点强调非底部加强部位就可以,跟老图集比较放宽了要求,方便了施工。
八、约束边缘构件套环箍筋,在71页,柱与墙结合部。
这些做法,跟以前的大箍套小箍又不相同,是交错式的套法,比以前活好做,估计是为了施工方便。
九、墙中梁的腰筋,在74页,侧面纵筋构造。
翻样软件可要跟踪修改之,原来是采用剪力墙的水平筋,现在是由设计者决定。
十、墙中柱筋搭接,在73页,跟框架柱一致。
以前是1.2倍的锚固长度一句话卡死,现在归入到与框架柱相同。
缩小了墙柱与框架柱的不同点,使它们的概念作用变得清晰更容易理解。
十一、梁端部纵筋锚固形式,在79、80、81页,锚头、锚板。
新图集增加了锚头锚板形式,不禁使人联想起短钢筋贴焊可否采用,都是机械锚固,举一反三应该可以依此类推。
十二、梁下部纵筋搭接位置,在80、81、82页,节点外搭接。
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依据,工地监理都有这样的主张但老图集中
不见说法,其实还有更好的做法,那就是在柱节点中隔一搭一、隔一通一,比这效果好。
十三、梁水平加腋,在26、29、83页。
梁竖向加腋和水平加腋,在结构图中经常出现,从此之后有法可依。
十四、柱顶部纵筋锚固形式,在65页,锚头锚板。
框架柱的封顶4种构造,很好记,弯折12倍,可向里勾亦可向外勾,可用锚头锚板,亦可不做弯钩但必需够锚固长度且延伸到顶。
十五、井字梁,在31、91页。
比原图集详细透彻,易于理解应用。
十六、板支座筋的弯折,在92页左下、94、95页。
现在是和墙梁水平筋一样为15倍直径,温度筋和管线筋在与支座筋搭接时也要做成弯钩,其实这个弯钩的定位作用很轻微但却增加了实际搭接长度,弯钩等同于搭接长度额外增加的部分。
双层双向筋在新图集里被暗示性的强化出来,仔细观察94页左两图,设计成双层双向要比额外增加温度筋和管线筋效果好的多而且钢筋还不浪费更便于施工,温度筋和管线筋看似直径小,可是两头都有搭接及弯钩反而造成浪费,但愿设计师们能从整体和全局考虑,楼板钢筋的双层双向设计最符合时代特点理应得到重视并积极采用。
十七、明确抗裂筋和温度筋的搭接与绑扎,在94页注。
抗裂筋搭接长度为150,温度筋为一个搭接长度,搭接交点要全绑。
十八、焊接封闭箍,在56页左上。
焊接封闭箍,括号工厂加工,节省了两个135弯钩增加一次对焊工序,相比之下,必有划算之处,绑扎既有省工处也有为难处,没有了135弯钩活计相当好干,但不能掰口套得事先计划好。
对于新工艺应当大力提倡。
十九、梁并筋,在56页左下。
并筋,非常好理解,如同搭接处的钢筋其实就是并筋的表现形式。
并筋应不宜再有搭接,会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二十、非抗震箍筋弯钩,在56页上方。
无论抗震与非抗震,135度的弯钩角度是不变的,只是钩长不同,现在,非抗震的建筑物极为少见,至少是四级抗震,在某些构筑物中,或许会用到非抗震,但是各自另有规范图集要求。
二十一、柱上板带暗梁,在97页下。
箍筋加密区为3倍梁高用于抗震设计时是其要点。
二十二、梅花拉筋,在16页左图。
剪力墙拉筋,经常有隔一拉一设置,16页左图属隔二拉一,右图为隔三拉一的梅花布置其实是隔一乘以隔三拉一近似于隔二拉一。
拉筋梅花布臵的根数约等于非梅花布臵的2倍。
二十三、板贯通筋双规格,在37页,左上。
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只是少算一步,多算一步完全可用相同规格钢筋改变间距来代换,从施工的角度分析,增加施工难度和用工成本,板的双规格配筋沿用陈旧做法弊多利少应予摒弃。
二十四、拉筋的钩法,在56页右上
新图集的拉筋有三种做法,可以不钩住外层筋也可以只钩住一层筋,由设计注明。
二十五、三分之一柱净高非连接区重新定义,在57、58页。
原图集“基础顶面”与“嵌固部位”混为一谈,新图集将其分离开来,唯有“嵌固部位”被定义为三分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其余均为六分之一柱净高为非连接区。
此后,嵌固部位成为重点依据。
新图集不详之处在于,似乎地下室的顶部就是嵌固部位,然是否包括转换层顶部和框支梁处亦有嵌固之性质,有待澄清。
二十六、柱在楼层变截面锚固节点,在60页下。
老图集弯折入200,新图集弯折总长12d(Lae、La)。
比先前有所改进。
二十七、墙上柱插筋锚固,在66页中。
老图集锚固1.6Lae搭接5d是因为墙上升柱的柱根可直接扎在下层的墙中,新图集锚固1.2Lae弯折150mm并且一定要锚固在墙顶的梁中,不可以直接从墙上升起,详见老图集45页。
由此看出新图集确有新意更有改过的意思。
二十八、小墙肢概念,由3变4,在62页下注3。
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4倍,原来是3倍,并指出了柱全高加密的条件为:柱净高小于4倍的柱长边截面尺寸时。
这一条以前没有。
二十九、剪力墙端部暗柱节点,在68页上部
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在端部暗柱锚固,老图集弯折15d,新图集
弯折10d。
但在转角柱、翼墙柱和端柱中依然保持15d。
三十、钢筋种类、混凝土强度的重大变化,在53页表。
钢筋种类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7种,不再包含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钢筋强度有所提升,新增了HRB500两个钢种;混凝土强度增加4种类型到C60,这些改变使新版图集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三十一、框架梁下部纵筋锚固,在79页、81页。
楼层框架梁端部锚固节点,老图集上下层钢筋弯锚节点相同,新图集修改底部钢筋弯锚节点为“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
据此,钢筋翻样软件普遍存在错误,梁纵筋一律按保护层扣减25毫米是不对的,至少应该扣减50毫米以上才算合理,钢筋对量时此事争议很大。
三十二、纯悬挑梁底筋锚固值改变,在89页左上。
老图集为12d,新图集为15d。
15d比较合乎梁的配筋常理,且增加了悬挑梁上部纵筋在端部下弯的细化做法。
三十三、最小锚固长度有变,在53页。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老图集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新图集仅“在非抗震条件下规定不得小于200mm”。
在抗震条件下,必须执行基本锚固长度乘以修正系数,再没有不得小于250mm这个说法。
三十四、新图集增加折板加腋构造,在99页上。
所有折板之阴角筋弯折不再执行15d,而是参照板外皮测定锚固长度,与楼梯折板处相同。
三十五、板翻边构造有所简化,在104页右下。
老图集有多次弯折成环状,新图集采用多根钢筋,每根钢筋最多弯折两次,一改过去成型难的缺点,这才符合施工实际但必需要有可靠的定位措施否则质量难保。
三十六、柱帽钢筋锚固弯折,在105页。
老图集均为Lae(La),新图集的弯折为15d弯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