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二课时《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二、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知”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23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三、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导入语:刚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加点字的意思提示:1.孔子东游(游: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2.问其故(其:他们)3.则如盘盂(盂:盛饮食的器皿)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为:是)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五、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导入语: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参考提示: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孔子不能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道理:①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②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六、课后学习:背诵这篇课文《黄纱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板书课题和作者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投影显示生字词: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绝妙:极美妙,极巧妙愣(lèng):失神,呆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四、拓展迁移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词语:勇敢坚强害羞)学生练习、交流、评价五、课堂小结: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朗读与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上网,查图书资料,了解三位诗人概况。
2、借助诗下小字及页下注,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3、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一、《蝉》(一)检查预习:请你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虞世南明确:虞世南,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人们评价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熟读成诵:1、请几位同学进行朗读,然后请其他同学加以比较和评价。
教师指导:这首诗是咏物诗,要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言外之意。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2、教师点拨: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1)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有何象征意义?(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2)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有何深层意义?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这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诗歌的形象,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一、解题导入放音乐《七子之歌》)(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二、了解作者、背景闻一多:背景: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
“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
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难读的生字词。
2、再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
给下列字注音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氤氲三、深入理解、体会感情1、学习《澳门》(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体会到的?你能用读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飘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了解澳门: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背诵:(6人小组分句读,最后一句齐读,不看书)2、学习《香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首诗。
我们就以感情朗读汇报交流。
(二)学习《使至塞上》
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
入讲解全诗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
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点拨:“抑郁到慷慨”)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
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是草字
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诵读欣赏》课型:新授主备:审批:使用时间:1.熟读成诵,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2.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引言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一年四季的美景真是让人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描写四季景物的课文之后,再来领略一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四季风情。
课前准备你学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请与大家一同分享。
(写出两三句来。
)诗词欣赏一、让我们一起走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与作者交朋友。
(请学生介绍作者)2.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3.诗中亮点:①本诗描写了 (地) (时)的风景,前两句,后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②“如酥”一词采用了(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读诗歌。
二、品读《西江月》1.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2.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
上阙宜读得轻松愉悦,下阙宜读得活泼而惊喜。
3.全词上阙写晴,下阙写雨,表达了作者热爱的思想感情。
写晴描写了农村夜景的特点,由、、和构成的画面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
词中从和两个角度来捕捉景物特征。
三、《秋词》赏析1.读教材,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2.自由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3.指名学生读诗,给学生以指导。
提示:这首诗是作者被贬郎州时所作,诗人一反前人悲秋感慨之作,唱出昂扬立志之歌,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全诗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以白鹤自况,借鹤的豪情表现他的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诵读拓展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三首诗词。
2.小组交流1)小组代表分别诵读三首诗(词),其他同学点评,评比最优者2)小组交流讨论结果,说明小组意见以及组内不同的观点。
3.欣赏文笔精华1)结合对诗词的赏析,仍按照春夏秋冬四组,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色。
2)文笔精华中的文章相互比较,各自有什么特色,优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制定学习目标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制定一导入新课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诵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1、自由朗诵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照: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同学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参照: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
假如四周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
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
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
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1.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2.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重点:感悟并总结“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预习导学1.写一篇或选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仔细观察或阅读并准确写出该建筑物的特点。
2.自己找一幅图片,仔细观看,根据图片的内容,编写故事,说出图片的寓意。
3.坚持写周记,用周记记载一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选择最有意义的记录下来。
同学们养成写周记的习惯,长期认真地写下去,会有好处。
合作探究问题一: 生活中,一定有让你特别注意的建筑物,请对它作仔细观察,并写一篇说明文来介绍它。
我们的花园式校园我的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花园式学校,校内美不胜收,让我来介绍介绍吧!走进学校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雕塑,雕的是一个月亮和星星,月亮上还站着一个共青团员。
雕塑下的大理石上写还着腾飞二字,共青团员脚踩梦想的风帆,手托着梦想,象征我们即将放飞梦想!大理石旁的花盆种了许许多多一串红,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红色的火焰,那是我们学习激情的化身。
绕过斜坡,就来到特别受欢迎的橱窗,橱窗里贴着一些优美的字画,都是我们同学的作品。
再转弯过来就到学校的体育馆,又称风雨操场。
平时同学们都在风雨操场里上体育课,避开炎热与寒冷,让运动与舒适相结合。
从风雨操场过去,就是主席台,主席台中间的旗杆上挂着五星红旗。
早上,红旗从这里冉冉升起,傍晚,红旗伴着美丽的晚霞飘飘扬扬地落下。
主席台的下角是斜面花坛,远观就像一块巨大的翠绿的毛毯铺在上面,走近一看,才知道是花坛。
从花坛旁的楼梯下去,就是大操场了。
操场上种着小草,春天,小草发芽了,嫩绿的小草真可爱,在春风中摇曳着,舞动着它细小的身体。
夏天,小草长的更旺盛了,绿油油的,仿佛给操场穿了一件碧绿的披风。
现在操场换成了塑胶操场,是由红色和绿色组成的。
红色代表激情,绿色代表希望,我们用激情演奏希望,唱出最美的未来。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美育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而七年级的学生们也应该进行诗词的学习。
本次的“诵读欣赏”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以“理解古典文化,培养综合素养”为主线,通过模仿创作、背诵朗读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中国古典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背诵、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塑造“人文”育人主旨。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初秋》(一)讲解课文:《初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描写初秋景象的诗歌。
其表现了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之情,描绘了秋天的独特之美。
(二)欣赏诗词:课堂上播放诗词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初秋》这首诗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朗读、填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秋》这首古典诗歌。
(三)讲解用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用词的方法,具体表现《初秋》中的精彩词汇,比如“清辉”、“萧瑟”、“桂花”等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
(四)创作秋天诗句:以《初秋》为参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秋天的景象,再以个人的语言方式来演绎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四、教学方法1、引入法:通过影像、音乐、环境、话题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
4.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是按照的空间顺序写的。
6.本文的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课刖先学:1.听写词语。
2.文中准确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特点的词语有3.全文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4.本文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把自己在读课文时的疑惑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周定舫: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当记者。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的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安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二)文意阐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建立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在历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兴建纪念碑的决议。
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参加奠基典礼,毛泽东同志亲自执锹铲土奠定基石。
1952年8月动工,1958 年4月22日建成,“五一”节正式揭幕。
本文是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落成,新华社记者周定舫在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行文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碑身造型, 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100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三)解题辨体解题: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小组成员的解长贺先生近日透露,纪念碑造型仅仅是个半成品。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
1.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鉴赏美文的方法。
预习导学
2.给加点字注音。
对峙.(zhì) 马厩.(jiù) 掮.神像(qián) 圜.(yuán)
气氛.(fēn) 椭.圆(tuǒ) 接踵.(zhǒng) 炫.耀(xuàn)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它和天坛遥遥对峙
..,建筑奇特古怪。
相对而立。
(2)进入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
....,人就更多了。
脚碰脚,肩碰肩。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也说成摩肩接踵。
(3)这些举世闻名
....的丝织品,是在万户杂住的小巷里诞生的。
全世界有名。
举,全;闻,听。
4.整体感知。
(1)《天坛》(节选):天坛,原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现在,已成为人们游览的地方。
它那神秘的气氛常常吸引着人们探究其中的奥秘。
秦牧先生这段文字正给人以这种满足,他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融合在一起,引领读者揭开那神秘的帷幕。
(2)乔万尼奥里的《古罗马斗技场》对古罗马斗技场的各个主要部分的形状、用途都作了细致、准确、有序的说明。
(3)李广田的《昆明花街》写的是花街的盛况。
先写花的繁多,再写花的气势,接着写花的“动态”,使人形象地感受到花的生命力在不断扩张。
(4)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在选材上很独特,在苏州众多可写的事物中,作者选择“小巷”。
原来是要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寻出那勤劳的“绣女”,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合作探究
问题一:阅读《天坛》(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1.“圜丘”的建筑有哪些独具特色?
“它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是个露天的巨型圆石台,完全是用汉白玉整齐紧密组成的”。
其中的“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显示出它相对独立,古怪的特点。
而“完全用汉白玉整齐紧密组成的”又暗含它庄重严肃的品质内涵。
2.作者对“圜丘”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在对“圜丘”奇特古怪的建筑描写之后,又不无风趣地以现代人眼光进行调侃,暗含对封建王朝的某种不恭。
但整个描写则体现出对我们民族能工巧匠智慧的赞美。
问题二:仔细阅读《古罗马斗技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在描写出它建筑宏达繁复的同时,饱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描写宏繁复的建筑的,把角斗士同马和猛兽置于同等地位。
这也是第一次奴隶起义的真正原因。
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不满。
2.分析文章场景描写的层次感。
作为一种场景描写,作者的笔触极具层次感:开始先俯瞰式的浏览,然后描写十三道拱门的用途,最后交代那些半圆形的石阶是观众的座位。
做到了总览无余,层次分明。
问题三:阅读《昆明花街》,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如何把苏州小巷描写的读后既能分享到快乐,又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为突出重点有意铺张笔墨,描写热闹的气氛。
(2)以人的主观感受来反衬海棠花的“鼎盛时代”和“喜悦”。
(3)逐步加深审美感受,提升审美愉悦。
问题四:阅读《苏州小巷》,思考陆文夫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苏州小苍的?
(1)从人的触觉感知它的整洁。
(2)从人的视觉上感知它的幽深。
(3)从人的听觉上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问题五:你能给其他同学说说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这部长篇小说吗?
斯巴达克思(Spartacus,约前120年—约公元前70年)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侵入北希腊时,被俘,后沦为奴隶。
后来斯巴达克思在角斗士学校的厨房发起暴动,逃到维苏威火山上发动起义。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思率军沿亚得里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罗马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命令克拉苏统率大军前往镇压;当年秋,起义军在布鲁提亚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于前71年春试图突袭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底西,渡海前往希腊。
罗马军队四面围剿,终于在阿普里亚决战中将起义镇压下去,斯巴达克思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