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预防髋关节假体脱位的护理措施髋关节假体脱位是指髋关节假体组件发生异常移位或脱离正常位置的情况,是假体置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髋关节假体脱位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修复。
为了预防髋关节假体脱位,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以下护理措施:1. 保持正确的姿势:术后患者需要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
避免过度弯腰、交叉腿或者扭转髋关节,以减少假体的受力和摩擦,降低脱位的风险。
2. 使用辅助工具: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可以使用助行器、拐杖或者手杖等辅助工具,以减轻对假体的负荷。
正确使用这些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患者保持平衡,减少摔倒的风险。
3. 防止过度活动:术后患者需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者过度活动,尤其是在康复初期。
过度活动会增加假体的受力,增加脱位的风险。
患者应按照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
4. 坚持康复锻炼:适当的康复锻炼对于髋关节假体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锻炼可以增强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减少假体的摆动和脱位的风险。
患者应按照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5.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髋关节假体的压力,增加脱位的风险。
术后患者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坐姿和卧姿。
6. 注意坐姿:术后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坐姿,避免使用过低的椅子或者沙发,以免过度弯曲髋关节。
最好选择坐垫较高、坐面较硬的椅子,以保持髋部的稳定性。
7. 避免交叉腿:术后患者需要避免交叉腿,这样可以减少对髋关节假体的扭转力。
正确的坐姿是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保持髋部的稳定。
8. 避免屈膝过度: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屈膝过度,尤其是在康复初期。
过度屈膝会增加假体的压力和摩擦,增加脱位的风险。
9. 合理控制体重:体重过重会增加假体的负荷,增加脱位的风险。
术后患者需要合理控制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负荷。
10. 定期复诊: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指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
作者:金梅
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18期
摘要:目的:针对将预防护理应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关节脱位中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时间处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区间内,随意选择我院诊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患者随机均匀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关节脱位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关节脱位,并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预防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1],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然而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关节脱位的情况,这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避免关节脱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10例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研究详细内容作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处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区间内,随意选择我院诊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患者随机均匀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中包含有7例男性患者,剩余3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处于53-85岁区间内,年龄中间值为
(70.76±2.36)岁;对照组中包含有8例男性患者,剩余2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处于55-86岁区间内,年龄中间值为(72.34±3.53)岁。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含了引流护理、创口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内容[2]。
而实验组患者则实施预防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有些患者在手术之前因为担心手术,而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对手术实施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明确告知患者手术时间与手术流程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治愈的病例,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消除负面心理,使得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得到明显的增强。
(2)术后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体位,确保体位正确,并且护理人员还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3],以此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压疮或关节脱位。
当病人保持平卧的时候,护理人员将其双下肢同时保持20°-30°外展中立位,将软枕放置在患者的两腿间,有效利用沙袋来固定患者的足部,避免患者髋关节发生内收而造成脱位。
患者需要进行健侧卧与平卧交替翻身,采取侧卧时将软枕放置在背部与患肢。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利用健肢抬臀给予一定的指导,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皮肤压力,从而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几率。
(3)在患者术后对其展开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应该按照患者的身体具体康复情况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避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与关节脱位。
在患者术后第一天,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踝关节的主动背伸与跖屈活动的具体方法,并告知患者踝关节环转运动的方法。
术后第三天,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展开自主屈曲髋、膝关节与髋关节外展训练[4],需要确保髋屈曲角度小于60°,并拢角度小于30°,外展角度小于45°,患者足尖保持向前,预防髋膝关节向两侧发生摆动。
术后第五天,将一小枕放置在患肢腘窝下,并抬举小腿,角度为30°,患者可在术后第3-5天,充分利用拐杖进行独立行走。
(4)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具体讲解康復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按照患者的恢复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告知患者平常可利用坐位穿鞋、弯腰拾物以及二郎腿等动作来预防假体脱位的发生。
同时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在术后半年内尽可能避免进行盘腿坐或下蹲等动作,预防出现关节脱位。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需要对两组患者的关节脱位率以及护理满意率展开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取得的均为计数数据,对这些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呈现,t进行测定,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关节脱位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见下表1。
3 讨论
临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被用于髋部病变患者的治疗当中,其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髋部生理结构,帮助患者畸形关节组织进行纠正,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在患者关节机构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中起到促进作用,以此实现治疗目标。
虽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价值已取得临床
认可,但是该术式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关节脱位问题[5],不仅仅会对患者术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外,还会干扰其日常生活,因此要展开预防护理干预。
本次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关节脱位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说明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关节脱位,并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能够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左君君. 护理干预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0):1252-1254.
[2]刘丽茹. 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预防关节脱位中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2):60.
[3]王晓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4(10):133.
[4]林红,钱富敏.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对策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7):221-222.
[5]鲁素玲. 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置换关节脱位中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