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5
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充足的准备可以自己更加有信心,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您的讲学,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两篇!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
2、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歌。
3、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发现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体会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播放“苏武牧羊”的短视频,教师作适当讲解。
2、板题释题、简介作者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兼工,诗与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可以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生听朗读录音,共同找出这首古诗的韵脚2、教师提示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3、男女生分组各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然后学生再齐读。
4、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这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题:《苏武庙》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庙》的内容及历史背景;2.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3.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武庙》的内容及历史背景;2.音乐鉴赏。
教学难点:1.介绍诗歌创作的过程;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先前听取《苏武庙》音乐和文本;2.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苏武庙》诗歌的原作和译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唐诗三百首》的部分诗目,提问是否了解过《苏武牧羊》整个故事,并简单介绍唐代名将苏武的故事。
第二步:了解《苏武庙》的背景1.老师播放苏武牧羊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苏武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2.介绍谭旭东先生,启发学生发现他用必修的历史知识为大家提供了很多音乐素材,尤其是他为《苏武庙》提供的音乐素材。
第三步:音乐鉴赏1.播放《苏武庙》的原曲,让学生听一遍,并善加鉴赏,分析音乐的曲调、节奏等元素;2.播放许多版本的《苏武庙》以了解不同版本的音乐元素,并让学生分析不同版本的区别。
第四步:诗歌创作和表达1.告诉学生《苏武庙》的诗歌是谭旭东先生根据苏武的故事所写的,并介绍诗歌创作的过程,2.给学生时间阅读《苏武庙》的翻译,之后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以及对此曲的鉴赏,自行创作诗歌并分享。
第五步:总结回顾整节课,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提醒他们进一步探索唐诗的奥秘,并提醒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结合音乐进行鉴赏,并通过自己的经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五、作业请学生写出一篇对《苏武庙》曲调节奏的描述,及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写一份诗歌(要求押韵、韵脚)来表达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著名将领苏武的故事,认识了谭旭东先生,了解了《苏武庙》的创作历程,懂得了诗歌与音乐鉴赏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感悟作者对苏武的崇敬之情与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难点:理解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教师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名岐,字飞卿,汉族,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为“温韦”。
本首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并讲解考前须知(1)有节奏感(2)注意独处重音和低音(3)饱含对古人的怀念之情2、学生自读(1)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2)标画出疑惑之处四、体会古诗含义学生自愿或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1、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到当年苏武骤然见到汉使的情景,将他羁留匈奴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
2、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这是追思苏武当年望雁归思、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括写出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3、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4、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武帝已经长眠于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逝去的先皇。
这句集中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四、感悟诗境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你认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2、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1)在相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
《苏武庙》教学设计
看疃学校叶驭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选男女生各一代表朗读,然后学生再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这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颔联:这是两幅图画。
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
尾联:此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四、再次朗读全诗
五、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六、课堂练习
⑴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略
七、布置作业
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诗歌教学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基于此,这首诗的教学以诵读为主要方法,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
整体感知的环节,我对学生的初读进行了指导,诗歌朗读要富于韵律美,并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苏武的感人形象。
《苏武庙》教学设计安徽省定远县第一初级中学侯宏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能够借助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苏武温庭筠其人其事;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诗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苏武的形象,领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的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PPT展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伴随《胡笳十八拍》的古琴曲,教师深情朗诵李白的《苏武》诗。
PPT展示:苏武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二、简介苏武其人其事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苏武其人其事,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听朗读录音,找出韵脚,把握节奏、语调。
PPT展示: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四、自读诗歌,把握内容1、学生齐读。
教师就字音、节奏、语调强弱、情感等作适当点拨。
2、男女分组读、个别读。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作适当补充。
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四联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相互补充,师生共同小结。
PPT展示:首联:初见汉使图,古祠高树图颔联:望雁思归图, 荒塞归牧图颈联:皓首回归图,丁年奉使图尾联:封侯受爵图,哭吊故君图4、学生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五、品读诗歌,把握情感(PPT展示)1、首联两句分点题目“苏武”和“庙”。
《苏武庙》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武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培养整理文言字词的能力和句式习惯。
2、学会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戏剧、小说、各种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早已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坚贞不屈。
自古以来苏武的崇高气节,成为中国人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2.简介《汉书》、苏武出使背景:《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庙》全文;(2)理解并掌握《苏武庙》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3)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庙》;(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苏武牧羊故事的文化内涵;(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苏武的敬仰之情;(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苏武庙》;(2)理解《苏武庙》的创作背景及诗意;(3)掌握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解析《苏武庙》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苏武牧羊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温庭筠及其《苏武庙》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武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庙》的诗意,探讨苏武牧羊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热爱祖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庙》;3. 推荐一篇与苏武相关的诗歌或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武庙》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苏武牧羊故事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武庙》的诗意和苏武牧羊故事的历史背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苏武牧羊故事为例,深入剖析民族英雄的品质和精神。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苏武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分析诗歌教学首先毫无疑问要以诵读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意,体会情感,并培养学生诵读水平。
俗话说,知人论世,所以面对这样一首咏史述怀诗,很有必要对苏武,温庭筠以及苏武出使背景实行介绍,让学生明白一些内在的东西。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在反复诵读和理解文意基础上,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苏武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以此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此诗脍炙人口,被选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多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师: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温庭筠的一首诗歌再次来走近苏武,走近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一)温庭筠(二)简介苏武出使背景二.朗读诗歌,感知文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找读,读出感情。
其他学生评价。
4.推荐代表诵读。
5.自由朗读,三.走近诗歌,理解文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不懂的以及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质疑解疑。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其他学生回答不上时,师再解疑)3.小组之间接力合作,疏通诗句。
四.思考提示,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和题目“苏武庙”相照应的句子是?(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2.表现苏武远离故土,毫无音信,生活环境艰辛恶劣的句子是?(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苏武庙》教学设计凤阳大溪河中学梅万荣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感悟能力,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了解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内容,领悟意境,体会唐诗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教师作适当补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1、作者简介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可以先指名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2、写作背景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三、整体感知1.师生听朗读录音,共同找出这首古诗的韵脚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3.男女生分组各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然后学生再齐读。
4、刚刚同学们都很有感情的朗读了这首七言律诗,那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
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
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颔联: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
《苏武庙》教学(导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所感。
晚唐时期,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因此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感情是时代的需要。
作者借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颂扬了苏武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爱国情怀,以此激励国人。
这是一首凭古咏怀的好诗,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概括诗歌大意。
3.品味语言,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了解诗歌中时空跳脱、反衬手法及其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苏武庙》,教给学生学古诗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时空跳脱,反衬写法及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流程和策略: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老师书写课题:苏武庙温庭筠)同学们,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争着回答。
然后老师据情况小结。
)师:“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学生讲故事后,教师补充: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
他被扣留匈奴期间,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历尽艰辛,持节不屈,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人格的榜样,苏武成了坚贞爱国的代名词。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庙》,感受他的非凡人生和高尚情怀。
师:温庭筠大家了解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 1~2 位学生介绍)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七、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课件】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课件】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课件】◆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设计理念:这一首凭吊古人的。
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
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苏武的的坚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