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教学案3.4 升华和凝华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进入新课。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凝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霜和雾凇。
教师提问: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也是一种凝华现象,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呢?为什么?教师:前面我们说“升华”是吸热的,那“凝华”呢?教师:对,凝华放热。
教师提问:为什么灯泡用时间长了会发黑,而且怎么擦也擦不干净?观看视频。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5分钟完成)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化的两种方式:________和_________。
4.定义:沸腾是液体_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5.蒸发:在_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6.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气体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__________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2)压缩气体体积。
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_________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例如:________和________二、基础知识感知。
使用说明:1.用15分钟认真阅读课本53-57页,理解升华和凝华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并在书上勾画重点内容,用5分钟完成预习案部分,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难。
2.通过预习,所有同学能够全部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应用,完成学案中所有题目。
(1)物质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的过程中要________热。
(2)物质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的过程中要________热。
(3)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樟脑从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属于_______现象。
(4)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以及树枝上出现的“雾凇”,都是水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形成的,属于_________现象。
(5)冬天霜的形成是水从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态,属于_________现象。
(6)凡是物质由固态向气态方向变化的物态变化都是吸热的,如熔化、______、______都吸热。
凡是由气态向固态方向变化的物态变化都是放热的,如凝固、______、______都放热。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10分钟完成)一、把装有少量碘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把冲满紫色碘蒸气的试管放入凉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塞紧盖子的试管内装有少量碘粒,开始加热后观察到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此过程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这说明碘没有熔化,而是由_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_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
2.停止加热后,过一会儿,会看到紫色气体渐渐变淡。
在紫色气体渐渐变淡的过程中,试管内壁出现了固态碘颗粒,此过程没有出现液态碘,这说明碘由______态直接变成了_____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
实验分析:升华过程需要______热,凝华过程需要______热。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属于升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些现象属于凝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问展示问题预设(5分钟完成)观看视频小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可边板可口头课堂训练问题预设(10分钟完成)1.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2.在锥形瓶内放人适量的碘晶粒,底部用酒精灯稍稍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而碘晶粒逐渐消失.拿走酒精灯,过一会儿在瓶壁上会出现·这说明碘在时要吸热,在时要放热.3.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O℃的房间里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而变为水蒸气;白炽灯用久了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先后的缘故.4.为了加强演出效果,舞台常出现一团团的白雾,这是利用干冰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水珠形成的.5.在露、霜、雾,雪中,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形成的,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6.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来的冰棒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现象;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现象.7.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这是现象.冰花与水雾一样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选填“内”或“外”)表面.8.为了缓解北方某些地区的旱情而实行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水蒸气便成了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为雨水降落到地面.9.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时可吸热 B.干冰升华时可以吸热C.干冰汽化时可吸热 D.干冰先熔化后汽化时要吸热10.为了防止虫蛀,我们往往在衣箱内放入一些卫生丸,夏天过后,卫生丸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其原因是 ( )A.卫生丸熔化了 B.卫生丸汽化了 C.卫生丸蒸发了 D.卫生丸升华了1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过程是 ( )A.露水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水结成冰 D.雪的形成整理内化1.课堂小结2.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难第四节升华和凝华限时练班级:_____ _____组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第Ⅰ部分一、写出本节课有关内容(10分)第Ⅱ部分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液化C.汽化D.升华2、在北方的冬天,气温低于,晾在室外的冰冻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 )A.先熔化再蒸发B.蒸发现象C.升华现象D.汽化现象3、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A.先凝华后升华B.先蒸发后凝固C.先升华后凝华D.先汽化后液化4、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常出现霜,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凝华现象且吸热B.是凝华现象且放热C.是凝固现象且放热D.是凝固现象且吸热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自来水管“出汗”(3)秋天,草丛上面的露珠(4)冬天,冰冻衣服晾干A.(1)(2)B.(2)(3)C.(1)(4)D.(3)(4)6、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了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B.夏天,打开冰棒纸看到“白气”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8、雪天,路面上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积雪很快熔化,常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B.盐使冰的熔点升高C.盐使冰雪的温度升高0℃到而熔化D.撒盐后冰雪变成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而使冰熔化9 、萘的熔点为80℃,,80℃的萘处于()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状态D.三种状态都有10 、火箭在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高温,为防止火箭舱内温度过高,在外层涂有一层特殊材料,这层特殊材料的作用是 ( )A.材料升华吸热,使外壳温度不易升高 B.材料升华放热,使热量散失C.材料是良好的导热体,使热量很快分散 D. 材料是良好的隔热层,使热传不进舱内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饭桌上冒出的热气是水蒸气 -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D.夏天看到棒冰冒的“白气”,这是棒冰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12.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13、从游泳池中出来的小明感觉比下水前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_现象,_________大量热量,使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时,先将手沾点儿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15、深秋的早晨可看到房间玻璃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是由于温暖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形成,并且在窗玻璃的______面。
(选填“里”或“外”),太阳出来后小水珠又消失了,属于________现象。
16、被100℃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______17、冬天,树枝上形成“雾凇”是_______现象: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是_______现象,冬天,窗玻璃上形成“冰花”是_______现象;铁水浇铸成零件是_________现象。
霜的形成是_________现象;冬天人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是________现象;雾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_________现象;烧红的铁棒迅速放入冷水中,会发出响声同时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一过程先后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后_______;夏天,自来水管“出汗”___________,铁块化成铁水____________,湿抹布擦过的黑板,过一会儿变干_________,湖水表面结冰____________,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____________,太阳出来后雾散去__________。
18.某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他的操作如左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中图所示,为______ ℃,说明此时气压(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右图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