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17.31 MB
- 文档页数:72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和护理病情观察:一、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要点与处理技巧(一)常见急危重症的范畴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以上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脑功能衰竭:如昏迷、中风、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2。
各种休克: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
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3.呼吸衰竭: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
心力衰竭: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5。
肝功能衰竭: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化。
6。
肾功能衰竭: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尿毒症”)。
7。
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A。
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B。
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800ml)C.C1:心悸或者,C2:昏迷D。
正在发生的死亡(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10分钟)(二)急危重症的快速识:要点生命“八征”(T、P、R、BP、C、A、U、S)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查,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重症生命八征1.体温(T):正常值为36~37℃。
2.脉搏(P):正常60~100次/分、清晰有力、未闻及杂音。
3.呼吸(R):正常14~28次/分、平稳,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未闻及干湿罗音。
4。
血压(BP):平均动脉压﹥70mmHg(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一旦低于此值,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性。
5、神志(C):正常神志清楚、对答如流,如果:病人烦躁、紧张不安——往往提示休克早期;神志模糊或嗜睡-—说明即将发生昏迷;各种急危重症的晚期都会出现——昏迷6、瞳孔(A):正常直径3-5mm,双侧等圆等大,对光反应敏;瞳孔散大并固定——心跳停止;瞳孔缩小——有机磷或毒品中毒;瞳孔一大一小——脑疝形成7、尿量(U):正常﹥30ml/h;﹤25ml/h称为尿少(或24小时少于400ml);﹤5ml/h(或24小时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提示发生了胶水、休克或者急性肾衰。
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一)选择题1.意识障碍不包括A.昏迷B. 昏睡C.嗜睡D.谵妄E.健忘2.危重病人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A.眼睛不能闭合,覆盖凡士林纱布B.定时帮助病人更换体位C.为病人定时做肢体被动运动D.躁动、谵妄病人可使用保护具E.发现病人心脏骤停,首先通知医生3.双侧瞳孔缩小见于A.阿托品中毒B.有机磷农药中毒C.脑出D.脑疝E.颠茄类药物中毒4.昏迷病人眼睑常不能闭合,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按摩眼睑B.点有色眼镜C.滴眼药水D.覆盖凡士林纱布E. 无菌纱布覆盖5.双侧瞳孔扩大可见于A.同侧硬脑膜外血肿B.颠茄类药物中毒C.巴比妥类药物中毒D.水合氯中毒E. 有机磷农药中毒6.生命体征不包括A.意识B.体温C.脉搏D.呼吸E.血压7.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端坐呼吸见于重症哮喘B.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C.双侧瞳孔扩大见于颠茄类药物中毒D.体温低于35℃见于新生儿硬肿症E.多尿见于糖尿病病人8.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步骤是A.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B.病情评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C.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药物治疗D.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脑复苏E.多尿见于糖尿病病人9.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次/分钟次/分钟次/分钟次/分钟次/分钟10.胸外心脏按压错误的操作是A.按压时肘关节伸直B.手掌跟按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C.用腕部的力量垂直下压D.放松时手掌跟部不可离开胸壁E.按压至深部要稍作停顿11.成人人工呼吸也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是﹕5 ﹕1 ﹕15 ﹕2 ﹕3012.用氧的适应证不包括A.气胸B.心力衰竭C.安眠药中毒D.急性胃炎E.哮喘13.李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应给予A.高浓度,高流量,持续给氧B.高浓度,高流量,间断给氧C.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D.低浓度,低流量,间断给氧E.先高浓度,后低浓度给氧14.病人缺氧时的临床表现中不出现A.面色潮红,脉搏洪大B.吸气费力,发拑明显C.心悸乏力,血压下降D.胸闷气短,口唇发拑E.呼吸困难,烦躁不安15.吸入氧气浓度低于多少无治疗价值A.<25%B.<30%C.<35%D.<40%E.<45%16.若给氧持续1~2天会发生氧中毒,此时的氧浓度会高于% % % % %17.氧气筒容为60L,氧气压力表指针读数为65kg/cm²,流量表为3L/分钟。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工作流程一、常规和技术规范1.危重病人的观察与监测:对于危重病人,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其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同时,还需要关注病人的神志状态、疼痛程度以及其他异常情况。
2.心肺复苏技术: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是危重病人护理的基本要求。
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技术操作,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自动体外除颤等。
3.药物管理与监测:危重病人药物管理必须严格遵循规范,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护士需要掌握药物的剂量、途径、频率、禁忌症等相关知识,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4.理疗技术:部分危重病人需要进行理疗,如床位翻身、被动运动、物理治疗等,护士应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适当的理疗操作,确保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5.导管护理:危重病人常常需要留置各种导管,包括静脉导管、气管插管、胃肠道引流管等。
护士需要具备导管护理的技术能力,确保导管的畅通性和安全性,并注意相关的感染预防措施。
1.接诊和评估:危重病人护理的第一步是接诊和评估。
护士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主诉和病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观察,以便制定后续的护理计划。
2.制定护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护士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这包括药物管理、监测频次、饮食安排、导管管理等。
护士还需要根据病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如心理支持、家属沟通等。
3.实施护理计划:根据制定的护理计划,护士需要准确执行各项护理措施,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护士需要时刻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4.与医疗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危重病人护理需要护士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包括医生、药师、物理治疗师等。
护士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处置。
5.家属教育与支持:危重病人的家属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需要给予家属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并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提高他们对病人的陪护质量。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工作流程是确保危重病人安全和护理效果的重要保障。
医院护理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抢救前的准备工作1.建立危重患者报警机制:医院建立完善的危重患者报警机制,包括医护人员的及时响应、医护团队的快速集结、各设备的准备运转等。
2.建立危重患者抢救室:为危重患者设立独立的抢救室,确保在抢救过程中的治疗环境符合抢救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药品和血液制品。
二、抢救时的护理工作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疼痛评估、神经系统评估等,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2.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关键,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气管插管、吸痰、气管切开术等,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3.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危重患者易出现体温波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或升温措施。
4.监测患者心电图: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掌握患者的心脏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进行液体补充:根据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合理选择补充液体的种类和剂量,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
6.监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不断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相关药物的使用和治疗措施。
7.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制定适合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
8.协助医生进行诊治: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协助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如换药、采血、输液等。
三、抢救后的护理工作1.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抢救后的病情变化,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患者康复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等。
2.提供相应的康复护理:危重患者抢救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3.心理支持:抢救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4.维护患者的家属关系: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帮助他们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工作流程、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1、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并平移至床上,给予舒适的卧位。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及留置导尿管。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正确执行医嘱。
4、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备齐各种物品及药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5、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6、保持各类管道通畅,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7、确保病人安全:对瞻望、躁动或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保护性用具;牙关紧闭、抽搐的个人,可使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8、补充营养和水分:危重病人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消耗大,对营养的需求增强,而其消化功能减退,为保证其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应设法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尽早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9、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1)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或眼睑闭合不全者应做好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纱以保护角膜。
(2)口腔护理:每天2-3次,以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3)皮肤护理:每1-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平整、干燥。
(4)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适当应用体位垫,每2小时按摩肢体1次,预防肌腱、韧带退化,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静脉血栓及足下垂的发生。
(5)预防泌尿系感染:有留置导尿者,应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擦洗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一、危重患者护理常规1. 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并平移至床上,给予舒适的卧位。
2. 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及留置导尿。
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正确执行医嘱。
4.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每分钟巡视一次;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随时准备配合抢救。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6. 保持各类管道通畅,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7. 确保病人安全:对谵妄、躁动或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保护性用具;牙关禁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8. 补充营养和水分:危重病人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消耗大,对营养的需求增强,而其消化功能减退,为保证其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应设法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尽早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9.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眼部护理、口腔护理、会阴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二、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1. 评估患者病情: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2.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3. 氧疗护理: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氧疗,观察患者对氧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氧流量。
4. 静脉输液护理:正确执行静脉输液操作,密切观察输液反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5. 呼吸道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6. 导管护理:妥善固定各类导管,观察导管固定情况,防止导管脱落或堵塞。
7.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如经口进食、鼻饲、静脉营养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技术超全整理常用急救技术学习目标识记1. 能简述除颤的基本原理、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能准确复述体外膜肺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
理解1. 能解说动脉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适应证、禁忌证及置管后注意事项。
2. 能举例说明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术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运用1. 能正确实施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和Heimlich 手法,并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内插管术、气管切开术。
2. 能对胸膜腔穿刺并发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3. 能使用球囊-面罩通气术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
4. 能正确应用止血和搬运技术。
人工气道的建立定义: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是指运用各种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以保证气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
一、一、口咽通气管置入术口咽通气管置入术(oropharyngeal airway insertion)将口咽通气管插入到口咽部,使其维持气道通畅的技术(一)适应症1. 有自主呼吸的昏迷患者。
2. 舌后坠致呼吸道梗阻、气道分泌物多需吸引、抽搐时防舌咬伤。
3. 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作用。
不可用于:清醒患者(可引起恶心、呕吐、呛咳、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等反射,导管移位的时还会使气道梗阻)慎用于:口腔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喉头水肿、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门齿有折断或脱落危险呕吐频繁者(三)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操作步骤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固定操作方法长度:口角至耳垂或门牙至下颌角(四)注意事项1、保持管道通畅2、加强呼吸道湿化3、监测生命体征二、鼻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nasopharyngeal airway insertion) 将鼻咽通气管插入到鼻咽部,使其维持气道通畅的技术(一)适应证1. 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完全呼吸梗阻,不能使用或耐受口咽通气管或者使用口咽通气管效果不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