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世界历史思维导图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1010.78 KB
- 文档页数:16
标签标签标签标签九下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产生)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由来已久、错综复杂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战争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战世界上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时间1914.7.28---1918.11.11东线:德奥联军对阵俄军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军队对阵德军南线:奥军对阵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三大战线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战争阶段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5年,日本借机占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于1916年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速决战破产第一阶段施里芬计划1916.2.21---12.29.转折点;持续时间最长1916.6---11.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第三阶段规模最大的海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影响对世界子主题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美国实力增强,动摇欧洲地位,改变了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格局“以工代战”,不少民工牺牲美日造成府院之争;日本借机出兵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两大体系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形成事件凡尔赛会议(1919.1.18---6.28)形成事件华盛顿会议(1921--192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四国条约》---埋葬英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美英同等制海权,达到抑制日本的目的中国的山东问题《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侵略中国的原则,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华盛顿会议的目的迫切限制日本扩张限制海军军备竞赛解决中国利益的冲突,维护列强利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代表《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主要内容裁减德国军备重划德国疆界,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委任统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评价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消极: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埋下更大矛盾的种子(宰割战败国、分赃不均、奴役弱小民族、敌视社会主义)积极:暂时缓和矛盾,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和平期,为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繁荣局面的前提国际联盟地位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原则全体一致局限性十四点原则(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22课)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1-22课)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时间:1857--1859年力量:士兵(主力),农民、手工业者、王公(领导者)。
英雄:章西女王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评价: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861年。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评价: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亲爱的同学们:九年级下册的历史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我们特别准备了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这份思维导图将九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帮助大家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一、世界近代史1. 工业革命起源: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 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主要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主要地区:美洲、非洲、亚洲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国家:英国、法国、美国等主要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影响: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二、世界现代史1.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德国法西斯扩张、意大利法西斯扩张、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等主要战役: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影响: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2. 冷战与美苏争霸起因: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主要事件: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影响:影响了世界格局,推动了科技发展,但也带来了核战争的威胁3. 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主要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影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三、世界当代史1. 经济全球化特点: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挑战2. 和平与发展主要问题:战争与冲突、贫困与饥饿、环境污染等解决途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3. 中国的崛起主要成就: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等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希望这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