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治疗的价值评估于海川【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治疗的价值.方法 7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参照组行常规急诊救治措施,实验组行综合急诊救治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以及阻力指数(R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2、1.2494、0.4160,P=0.9363、0.2157、0.6787>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m值为(63.04±5.42)cm/s、PI值为(1.16±0.15)、RI值为(0.42±0.07),参照组患者的Vm值为(58.76±5.48)cm/s、PI 值为(0.92±0.11)、RI值为(0.58±0.15),两组Vm、PI、RI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18、7.7415、5.7996,P=0.0014、0.0000、0.0000<0.05).实验组患者生存率为88.89%(32/3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6.67%(2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9,P=0.0233<0.05).结论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综合急诊救治,明显改善了患者脑血流情况,提高生存率.【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09【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诊;措施;生存率【作者】于海川【作者单位】113006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重症颅脑外伤疾病的临床症状为呼吸、脉搏、体温以及血压的改变。
此疾病常发生在脑干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以及颅骨骨折疾病中[1, 2]。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需进行急诊治疗,主要将颅内压降低、对活动性脑出血予以抑制、纠正脑缺氧情况等[3]。
重度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96-02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加。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急,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和转送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前救治重型颅脑损伤221例,现就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中心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患者共221例。
其中男170例,女子51例,年龄9-70岁,平均年龄33.7岁;致伤原因车祸173例,高处坠落伤32例,重物砸伤9例,暴力伤5例,砖土埋2例;现场急救154例,从县级医院转送24例,从乡、镇医院转送43例。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6-8 分165 例(74.66 % ),3-5 分56 例(25.34 % )。
诊断均符合国内颅脑损伤统一标准分型[1]即:颅脑损伤后g c s 评分3-8 分,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 h 以上为重型颅脑损伤。
1.2 临床症状 221例患者均为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172 例;开放性损伤83例,闭合性损伤138例,头皮及颌面部多处裂伤61例,耳鼻口腔出血92例,合并四肢骨折45例,脊柱骨盆骨折30 例,合并胸腹45例,8例合并酒精中毒;现场行气管切开11例,气管插管25例。
2 院前急救措施2.1 现场快速检伤调度人员接到报警后迅速派出救护车并快速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使伤患者脱离危险场地,避免二次受伤,1min 进行体检,根据伤员的呼吸、脉搏、意识等生命体征以及通过睁眼、语言及动作所得gcs来评定,初步确定颅脑外伤等级,使患者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
2.2 基本生命支持重型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强调争分夺秒,黄金时间内的抢救对于重型颅脑外伤的意义重大。
重症颅脑外伤如何进行院前急救一、重症颅脑外伤概述颅脑损伤指的是因暴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头部出现颅脑组织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表明:受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并且再次昏迷的属于重症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清创、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抗感染以及手术等。
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等。
二、重症颅脑外伤如何进行院前急救1、接诊后迅速出诊为确保紧急救治的质量,急救人员在进行接诊前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的掌握急救技能与流程,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此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急救计划与急救策略。
当接到急救电话之后,急救人员必须在1分钟之内做好相应的准备,2分钟之内出诊,在救护车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初步分析患者的病情,指导家属展开基础急救。
另外在接车时,应该提醒家属找寻醒目的地点。
2、进行院前病情评估当救护人员到达患者的受伤现场之前,可通过电话遥控的方式,指导患者家属及在场的目击者进行初步的施救,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尽量减少急救时间。
救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时,必须充分利用预见性思维与评判性思维。
病情评估是进行下一步急救的前提条件,唯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而快速的评估,才能够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预判即将发生的高危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在评估循环与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时,急救人员应该对评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迅速预判并且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医生团队相互配合,获取更多的急救时间。
3、进行现场急救当救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之后,应该立即对患者的伤情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与此同时,必须及时地处理好病人的致命损伤,首先护理患者的气道,确认患者能够保持呼吸顺畅,其次,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止血,降低患者的颅压。
倘若患者身体上还有其他的损伤,例如骨折等情况,必须对其进行对症处理,进行有效的固定,必要时,还需要为患者安置导管。
如果患者的伤情过于严重,必须立即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迅速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并利用电话与急诊医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急诊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准备好下一阶段的急救与护理工作。
序贯评估病情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分析摘要:目的:本文探究序贯评估病情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2021年在本院抢救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
结果:两组整体救治时间、医院反应时间比较,两组急救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整体效果良好。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采用院前序贯评估路径明显缩短医院反应和整体救治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并发症,值得借鉴。
关键词:序贯评估病情;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应用分析引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的影响,近年来颅脑外伤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成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颅脑外伤患者中病情大多危急,具有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此恶例患者即使及时接受科学的诊疗,也容易继发运动功能障碍,对今后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限制。
虽然近年来采用科学诊疗方案使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下降,但致残率过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一直在寻找更为合理的干预方式,对于并发运动障碍的患者尚无特效疗法或药物。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危急症,在发病和救治过程中可因诸多因素影响,并发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且感染症状易被颅脑外伤症状掩盖,导致病情进展迅速,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预后,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掌握颅脑外伤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感染高风险人群意义重大。
既往报道显示,高龄、是否侵入性操作、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与颅脑外伤并发感染有关,但长期临床工作实践发现,即使是年龄、侵入性操作等均衡可比患者,在严格保证无菌操作前提下,仍会发生感染,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感染的发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021年在本院抢救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危急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关的救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 3 8 分之间,伤后昏迷 6 小时以上,或在伤后 24 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 6 小时以上者。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
头颅C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能够快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呕吐物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休克。
对于有明显颅脑外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在搬运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避免加重损伤。
三、院内急诊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包括再次评估生命体征、GCS 评分、完善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对于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坏死的脑组织,解除脑受压,降低颅内压。
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肿量大(幕上血肿量大于 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 10ml)、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和体征、脑疝形成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和血管,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五、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
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指南的解读非常重要。
首先,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早期的急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在急救阶段,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措施,如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在手术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颅内血肿清除、颅骨修复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力、预防感染、预防脑水肿等。
在康复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
其次,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应该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包括急救人员、外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医生、护士等多个专业人员。
在急救阶段,急救人员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措施。
在手术治疗方面,外科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神经内科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康复治疗方面,康复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护士应该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监测。
最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治疗。
在急救阶段,应该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措施。
在手术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康复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指南是一个综合性、团队协作、持续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应该注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院前急救对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临床分
析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直接送入医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经相关专业人员就地进行院前急救后再入院接受治疗。
采用barthel指数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提高(p<0.01),但观察组患者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
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5.77,p<0.05)。
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促进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院前急救;重型颅脑外伤;神经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