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
东北水稻亩产多少斤东北的水稻产区和耕作制度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水稻是其重要的粮食作物。
那么,东北水稻亩产多少斤呢?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并谈谈东北地区的主要产稻区和耕作制度等问题。
一、东北水稻亩产多少斤在常规种植的情况下,东北水稻的产量一般为800-1000斤左右/亩。
东亲南部的一般产量行对较高,在1300-1500左右,北部地区相对较低。
当然这个数据不是绝对的产量也和品种、土壤环境有关系。
扰报道,松花江流域亩产超过2000斤的记录,不过要注意,东北只能种植一季庄稼。
种植绿色或有机的水稻产量相对比较低,一般的产量不会超过1000斤,有的甚至是200-300斤左右,但是相对价格高,种植这样的水稻还是行对划算的。
二、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1、东北稻区位于辽东半岛(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其中包括黑龙江和吉林省全部地区,以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地区。
2、辽宁省共有4个稻区,即辽河平原、东南沿海、辽东冷谅山区、辽西低山丘陵,其中辽河平原稻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大概有70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也比较高。
3、东北水稻的核心产区为三江平原交汇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该地区适合水稻生长。
东北地区的土地为黑土,而黑土是营养含量最丰富的土壤,它在水稻生长期间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
4、东北地区秋季光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稻积累营养。
进入冬季后,持续时间可长达半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
三、东北地区的水稻耕作制度1、东北水稻1年1季(即1年1熟),因为东北地区的气候较严寒,容易发生低温冷害,这会影响到水稻的成活率。
2、东北水稻的播种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月份中上旬,由于当地的春夏季较短,而水稻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接受日照、积累温度,因此使得当地水稻的生长周期多为200-240天左右。
3、华北地区也是种植单季稻,播种时间多为清明前,到了4月份底至5月份初便可移栽。
若条件适宜,可在谷雨时进行移栽。
北方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作者:姜秀军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9期虽然由于气候原因,水稻在北方地区一年只能成熟一次,但黑龙江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米作为中国的三大主食之一,在中国人的心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如何提高北方水稻产量已提上议事日程。
本文在分析黑龙江地区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应注意的科学问题,希望能为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黑龙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众所周知。
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每年只能煮一次,总产量自然赶不上南方。
因此,如何使黑龙江大米优良,增加产量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应该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现象有详细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因为水稻病虫害还很多。
因此,笔者主要选取几种常见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就我国各地水稻栽培而言,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是最常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这两种疾病的症状和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1、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又称花足干、烂足干.当水稻发生纹枯病时,水稻粒率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粒重的降低。
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叶片和茎上。
当水稻第一次遭受纹枯病时,许多椭圆形斑块出现在靠近水面的叶片和茎上,并且随着叶片和茎的生长,病斑变得越来越大。
并逐渐形成不规则型的主要病斑。
水稻有纹枯病,病斑也会逐渐有白色菌丝,菌丝逐渐变成褐色菌核。
水稻纹枯病菌对水稻的影响是不正常抽穗,即使是抽穗,水稻的穗主要是籽粒。
从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原因可以看出,氮肥用量过大,如果水稻密度较高,很容易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爆发。
因此,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必须对稻田进行科学的管理。
为了降低菌核病含量,降低诱发纹枯病的概率,合理地设置水稻种植密度,不仅要保证水稻的产量,而且要降低田间菌核病的含量。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摘要:北方水稻种植模式主要以育苗移栽为主,辅以少量直播种植模式,水稻育苗移栽包括手插秧、机插秧和抛秧三种。
在直播和抛秧种植模式中整地方式可采取免耕模式,本文详细介绍了免耕栽培模式的内容及管理技术,还包括北方水稻的耕整地方式和方法。
通过对上述栽培技术的浅述,希望对北方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水稻;模式;移栽;直播;免耕;耕整地一、北方水稻主要種植模式东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气候寒冷、夏季生长季节短,水稻种植以育苗移栽为主,辅以少量直播种植,实行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土地休闲,很少进行轮作倒茬。
近年来,受稻米价格和比较效益影响,部分地区开展“水改旱”和“旱改水”的轮作,如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加效益。
二、栽培方式及相关技术1.主要栽培模式水稻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移栽和直播。
其中,以移栽为主,包括手插秧、机插秧和抛秧三种。
(1)手插秧栽培。
手插秧是我国水稻生产中最传统、最普遍的栽秧方法,适宜各种育秧方式的秧苗栽插。
但人工拔秧时植伤大,应注意提高拔秧和栽插质量。
目前东北地区手插秧比例极小。
(2)机插秧栽培。
机插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扶式半机械化插秧机插秧,二是自走式高速插秧机插秧。
目前机插秧是北方粳稻生产最主要的栽插方式,具有工效高、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等优点。
(3)抛秧栽培。
抛秧是利用秧苗自带土的重力,通过抛甩使秧苗定植于大田的栽插方法。
采用塑料软盘秧苗,定距播种秧苗的栽插,具有工效高、产量高、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等优点。
近年来还推广了乳苗抛栽等移栽方法,比手插秧效率提高3-5倍。
(4)直播栽培。
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种子播种于大田的一种栽培方式。
与移栽相比,直播省去了育秧和秧苗移栽两个生产环节,更加省工省力。
但面临易倒伏、全苗难、草害重等技术难题。
2.免耕栽培模式(1)免耕栽培模式内涵。
免耕栽培模式主要包括免耕抛秧栽培和免耕直播栽培,免耕抛秧和免耕直播是在水稻种植前稻田未经任何翻耕犁耙时,先使用除草剂催枯前季作物残茬或绿肥,灭除杂草和落粒谷幼苗后,灌水并施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栽或把稻种直播到大田的一项新的耕作栽培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寒地水稻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产量逐年提高。
在寒地水稻种植中,田间管理是关键环节,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可以促进水稻长势,对病虫害起到预防作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主要围绕寒地水稻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水分管理1、科学灌溉寒地水稻插秧结束后,必须保持浅水层,深度应达到苗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二。
因此时稻苗较小,根系未完全发育,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并且插秧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期,再加上春季的高温和大风,水分很容易被蒸发,因此,插秧后必须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
虽然如此,也不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应采取浅水漫灌的方法,逐渐将水层回到适宜深度。
适当的水层既可以防止水分被过快蒸发而引起缺水,还能为水稻苗提供充足的水分,起到为田间保温的作用,避免冻害发生。
当水稻苗进入返青阶段后,要将水层保持在3-5厘米,田间水深超过这个标准,应将水放掉一些。
浅水具有透光性高的特点,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迅速提高水温和地温。
提高地温可有利于根系迅速发育,达到根多根壮的目的,还能促进秧苗早分蘖、多分蘖。
在秧苗返青以后,还可以采取间歇式的灌溉方法,每次灌水后让水自然落干,表面无水后再灌水,反复多次进行。
2、适时晒田适时进行晒田可以促进水稻分蘖早发、快发、多发,使水稻的幼穗加速分化。
晒田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活性和肥力,促进植株由分蘖后期向穗的发育转化,为增加穗重创造条件。
经过晒田可以增强植株根系发育,使植株更加健壮,近地的节间缩短,明显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晒田还可以增加分蘖成穗的数量,使谷粒的重量和数量显著增加。
可选择植株对水分需要量减少的时期进行晒田,此时水稻分蘖即将全部停止。
在这个阶段如果出现水稻长势过旺,叶色变深下垂,过早郁闭,应及时晒田。
地势低、土壤过黏的稻田需晒田7天左右。
在水稻长势一般、还未郁闭、土壤黏度适中的水稻田,暂时不用晒田。
东北水稻种植技术视频及相关方法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地区是水稻的重要种植区域之一,因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种植水稻的技术也有着一些独特的方法和要点。
本文将介绍东北水稻种植技术视频及相关方法,帮助种植户更好地掌握种植水稻的技巧。
一、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水稻种植的基础,选择合适的种子至关重要。
在选择种子时,应优先考虑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根据当地的水稻种植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
同时,种子选择后还需进行处理,如用草木灰熏蒸或用温水浸泡等方式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防病虫害的发生。
二、田地准备与播种在田地准备方面,首先要进行田面整平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水稻生长对水分要求较高,因此要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以保证田地的湿润程度。
播种前,要进行耕作和土壤松软工作,使土壤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
播种时应注意栽培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之间为宜。
三、水田管理水稻生长过程中,水田的管理非常重要。
在播种后的初期,要注意及时灌溉,保持田地的湿润,促进种子的发芽与根系的生长。
同时,要及时除草,以保证水田的通风和减少水分蒸发。
在水稻生长期,要定期施肥补充养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四、收获与储存水稻成熟后,是时候进行收获的工作了。
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以避免水稻的含水量过高。
收割完毕后,要进行脱粒、晾晒和储存的工作。
脱粒时可使用简易的脱粒机械,将水稻籽粒与稻壳分开。
晾晒时要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将水稻散开晾晒,并定期翻动,以防止霉变。
储存时要选用干燥、通风的储粮库,以确保水稻的品质和保存期限。
总结: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视频及相关方法包括种子选择与处理、田地准备与播种、水田管理、收获与储存等步骤。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合理进行田地整备,注意水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建设,及时除草施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在水稻成熟后,进行合适的收获、脱粒、晾晒和储存。
以上方法将帮助种植户掌握东北水稻种植的技术要点,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
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
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
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
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
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东北佳木斯水稻种植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其中佳木斯市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主要产区之一。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东北亚大陆中西部,属中国东北平原。
这里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春季干燥,夏季暖热,秋季短爽。
由于地处内陆,气温日较差大,年降水量较大,盛夏时有丰沛的降雨。
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也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
在佳木斯市,水稻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粮食作物,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
与其他地区相比,佳木斯市的水稻种植以湿地水稻种植为主。
湿地水稻种植是一种主要依靠灌溉的水稻种植方式,其特点是对气候与天然环境的适应性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稳定,同时能够有效利用当地水资源。
佳木斯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种植等技术手段,在种植时间、育苗技术、灌溉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首先是土地准备和田间管理。
在佳木斯市,土地准备一般发生在春季,农民会使用农业机械对土地进行耕犁和整地,以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田间管理方面,农民会在水稻苗期浇水、施肥和除草,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求。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灌溉是关键环节。
佳木斯市的灌溉主要依赖于天然水源和人工灌溉,保证水稻的充足水分供给。
此外,佳木斯市农民还采用科技手段进行水稻种植,如使用优质种子、合理施肥、农药防治等手段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佳木斯市在水稻种植上也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和推广,通过科技改良提高了水稻品种的抗逆性和产量。
同时,对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控和田间管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和稳定产量。
此外,佳木斯市还致力于推广有机水稻种植,并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种植,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和环境友好度。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佳木斯市也注重了生态保护。
作为水稻产区,佳木斯市的湿地和水源是水稻生长的重要保障。
因此,保护湿地生态和水资源,成为水稻种植的必备环节。
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在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方面,主要有耕种轮作和水稻种植两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耕作制度。
首先,东北平原的耕种轮作制度是一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耕作方式。
按照轮作顺序,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在相同土地上的不同地块,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壤养分、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
常见的轮作顺序如小麦-大豆-玉米或大豆-玉米-稻谷。
这样的耕种轮作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粮田的产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确保农民能够获得丰收。
此外,轮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
其次,东北平原的另一种重要耕作制度是水稻种植。
水稻是东北平原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东北平原的水稻种植通常采用秧田写作的方式,栽种的主要是早稻和中晚稻。
水稻的种植过程包括选种、育秧、移栽、施肥和浇水等环节。
同时,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东北平原引入了灌溉系统,通过沟渠和水闸,将来自河流和雨水等水源引入稻田,供给稻田所需的水分。
水稻的种植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主要包括耕种轮作和水稻种植两个方面。
耕种轮作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而水稻种植则是东北平原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之一,水稻的种植过程包含多个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在不断演化和改进中,不仅为保障粮食供应、丰富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保护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了积极努力。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
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
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
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
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
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
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
(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
(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
(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
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
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
(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
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
(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
(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
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
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
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16、16-13-16、18-11-16)50斤/亩,在缺锌或缺硼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1-2公斤或硼砂0.5-0.75公斤。
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