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东北水稻栽培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在东北地区,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东北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东北水稻栽培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如吉稻系列、大优系列等。
这些品种适应东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稳定。
2. 中耕与田面平整:在水稻的准备栽培前,要进行彻底的中耕,并使田面平整,这样有利于后续的水稻栽培工作。
3. 良好的秧苗管理:良好的秧苗管理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关键。
选择良好的种子,适时进行水田预备。
播种后管理良好,保持适当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4. 合理施肥:施肥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水稻生长期的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
5. 水田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
根据水分的需求,及时进行灌溉,并合理控制水田水位。
6. 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是水稻栽培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东北水稻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1. 稻瘟病:稻瘟病是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病害。
预防稻瘟病的关键是适时灌水、选择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和药剂防治。
3. 水稻蚜虫:水稻蚜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会使水稻叶片黄化和感染病毒。
预防水稻蚜虫的关键是保持田间卫生、合理施肥和药剂防治。
5. 水稻纵卷叶螟:水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会使水稻叶片卷曲和丧失光合作用。
预防水稻纵卷叶螟的关键是挑选适应性强的品种、提前防治和草田纱覆盖等。
东北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只有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并采取科学的栽培和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稻生产的顺利进行。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第一篇: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
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
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
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
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
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浅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其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下文将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浅析。
一、水稻种植技术1. 地块选择: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通常选择在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进行种植,同时选择平整的地势,有利于灌溉和田间管理。
2. 品种选择:东北地区常见的水稻品种有杂交水稻、籼稻、粳稻等。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3. 播种时间: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一般在春季3月至4月进行水稻的春播,秋季8月至9月进行秋播。
合理的播种时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4. 施肥管理:东北地区水稻施肥一般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一般在播种前进行,追肥则是在水稻生长季节适时进行。
合理的施肥管理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5. 灌溉管理: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要合理安排灌溉,保证水稻的生长需求,同时避免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二、病虫害防治1. 水稻病害防治:东北地区水稻常见的病害有纹枯病、纹枯病、纹枯病等。
防治病害的关键是选用抗病品种,同时注意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害病株,合理施肥等措施。
2. 水稻虫害防治:东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螟、稻纵卷叶螟等。
防治虫害的关键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适时灌溉、轮作休耕、选用抗虫品种、合理使用农药等。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有着其特殊性,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希望相关部门和种植户能够重视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共同促进东北地区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课题:水稻育秧与移栽技术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了解通气秧田、水稻抛栽的概念;如何制作水稻秧田;水稻壮秧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培育水稻壮秧;水稻育秧怎样催芽;怎样保证水稻插秧质量;水稻抛栽的技术要点。
本课重点:1、通气秧田、水稻抛栽的概念;2、如何制作水稻秧田;水稻壮秧的标准是什么?3、如何培育水稻壮秧;水稻育秧怎样催芽;4、怎样保证水稻插秧质量;水稻抛栽的技术要点教具:课外作业(或复习题):1、通气秧田、水稻抛栽的概念;2、水稻壮秧的标准是什么?3、怎样保证水稻插秧质量;4、水稻抛栽的技术要点任课教师:审批人:课程内容:一、名词解释1、通气秧田:湿润育秧要求通透性良好的“通气秧田”。
苗床特点是上糊下松,通气保温,易排易灌。
2、水稻抛栽:是把育成的水稻秧苗,直接均匀地抛撒在大田中的一种水稻移栽方式。
二、简答题1、水稻壮秧的标准是什么?答:壮秧的形态特征是:叶片宽大挺健,叶短,叶色鲜绿无病虫,黄叶少;苗基部扁宽、粗壮、有弹性;根系发达,短白根多,无黑根、烂根;秧苗长势旺,不徒长,高度整齐一致,叶龄适中。
3、怎样保证水稻插秧质量?答:水稻插秧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以保证插秧质量。
“五要”是:“浅、稳、足、匀、直”。
“浅”是要求插秧深度不超过3.3 cm,水层深度以1 cm左右为宜;“稳”是指秧苗不漂不倒;“足”是指每穴苗数要插够数,以保证密度;“匀”是指行、穴距均匀,秧苗大小一致,每穴苗数一致;“直”指插正,不插斜秧、烟斗秧。
“五不要”是:不插隔夜秧,不插超龄秧,不插混杂秧,不插带病虫秧,不丢秧。
4、水稻抛栽的技术要点有哪些?答:水稻抛栽的技术要点如下:(1)播前准备;(2)播种;(3)苗床管理;(4)抛秧。
浅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作为我国的传统粮食作物,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浅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
一、水稻种植技术1. 地力准备水稻需要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农户在种植水稻前需要充分准备土地。
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农民需要进行土地深翻、松耕、平整和施肥等工作,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保证水稻的生长。
2. 品种选择水稻的品种选择关系到产量和品质,不同的品种适宜的种植环境和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
东北地区的水稻品种多样,有早稻、中稻和晚稻等。
在选择品种时,农民需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地肥力等因素进行选择。
3. 良种繁育良种的水稻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农民需要到专业繁育站选购良种,或者自己进行水稻良种的繁育。
4. 合理田间管理水稻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施肥、田间除草、灌溉、套种和追肥等。
合理的田间管理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并且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5. 水稻收割水稻的收割时间与品种和生长环境有关,一般为生长期结束后的秋季。
收割后,农民需要对稻谷进行晒干、破壳、打杂和清理等工作,以提高稻谷的储存质量。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水稻的常见病害有纹枯病、褐飞虱、白叶枯病等,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化学防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式,农民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药剂喷洒和药剂使用量的控制。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地区气候和土地肥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和实施。
只有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并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浅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水稻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水稻种植技术水稻在东北地区种植主要分为早稻和晚稻两个季节。
早稻一般选用矮秆早熟品种,适应冷凉气候;晚稻一般选用高秆晚熟品种,该地区的气温和光照条件较好,可以满足晚稻的生长需求。
1.土壤准备:水稻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深厚、肥沃、湿润适度的壤土或泥质土。
在播种前,要进行耕地整地和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
同时需要施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2.播种方法:水稻种植主要采用直播和育秧两种方式。
直播是将水稻直接撒播在池塘或湖泊等水体中,适合水质清洁的地区。
育秧是将稻谷在水中浸泡发芽,然后将幼苗移植到水田中。
在东北地区,主要采用育秧的方式。
3.田间管理:水稻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在灌溉上,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进行调整,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
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避免肥料过量或不足。
除草要及时进行,可以采用机械除草或人工除草的方式。
对于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如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合理施肥等。
二、病虫害防治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常见的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虫等。
以下是对其中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会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死亡。
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有合理轮作、间套作物、选择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
同时要加强水田排水,减少病菌在水中传播的机会。
2.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危害水稻的茎叶,导致大量减产。
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措施有合理田间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采用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蒙古跳甲等;及时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3.纹枯病:纹枯病是水稻的常见真菌病害,会导致秧苗和稻谷失水萎蔫。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
术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
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
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
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
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
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
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
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
(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
(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
(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
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
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
(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
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
(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
(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
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
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
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16、16-13-16、18-11-16)50斤/亩,在缺锌或缺硼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1-2公斤或硼砂0.5-0.75公斤。
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