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化反应干扰实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7.00 KB
- 文档页数:81
临床化学的干扰试验(EP7-A)NCCLS文件(2002年7月翻译)摘要NCCLS EP7-A文件使临床实验室方法的干扰特性评估方式的一直。
EP7-A叙述了厂商过筛可能的干扰物、确认干扰作用、和肯定病人样品中的干扰等的方法。
这个文件也叙述了临床实验室为了确认干扰结果、和研究因为未预期干扰物使结果离散的方法。
提供了详细的例子。
EP7-A也含有干扰实验概念的背景信息,分析物和预期干扰物实验推荐浓度表,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表。
前言干扰物可以是临床检验的显著误差[1,2,3]。
常规使用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精密度,和参考材料的比较确认准确度,但是实验室不能方便地检测干扰物引起的误差。
虽然不断改进方法的特异性是一个目标。
本文件让实验室和以医学需要来评估干扰物。
注意到严密评估方案和配合评价技术的灵活性间的平衡。
实验室和厂商需要理解一些概念,进行必要的选择,并且一起实现改善病人结果的共同目标很清楚,证实某干扰的作用、确定它的原因、设计改进方法等都需要实验室和厂商的合作。
资料包括解释化学和统计的概念。
注意:本文件注重分析过程的干扰。
不是因药物和它的代谢物引起的生理作用。
1 引言1.1 目的本文件用于以下2个目的:1)支持厂商和方法的开发人员确定方法对干扰物敏感的做法通过科学的证实的实验设计、规定实验的相应物质和浓度、明确数据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这样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给用户。
2)使实验室在研究因干扰造成结果离散时,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鼓励实验室用户和厂商间的紧密合作,才能证实、揭示、最终消除新的干扰物。
1.2 采用的用户2 范围2.1 分析方法任何分析方法,定量或定性的,都会受干扰。
本文件适用各种方法和分析仪。
2.1.2 干扰物干扰物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在病理条件下产生的代谢物,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胆汁阻塞性肝炎,等。
●在病人治疗中引入的化合物,如:药物,非肠道(注射)引入的营养物,血浆扩充剂,抗凝剂,等。
化学干扰实验的原理化学干扰实验的原理一、概述化学干扰实验是一种通过引入特定的化学物质或反应来干扰目标物质的测定结果,从而评估其对分析方法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化学干扰实验可以帮助确定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和准确性,并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下面将介绍化学干扰实验的原理,包括影响分析的因素、干扰评价方法以及应对干扰的措施。
二、影响分析的因素化学干扰实验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
1. 目标物质的性质:目标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测定方法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化学干扰实验的进行。
例如,目标物质的稳定性、溶解性、氧化还原性等特点会影响到其在实验条件下的反应过程和产物生成。
2. 干扰物质的性质:干扰物质可能是目标物质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或其他化学物质。
干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与目标物质的反应性都会对化学干扰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3. 分析方法的选择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化学干扰。
根据目标物质以及可能出现的干扰物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富集和测定方法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选择性。
4. 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于化学干扰实验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包括温度、pH值、反应时间、试剂添加顺序等要素都需要进行精确控制,以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三、干扰评价方法化学干扰实验的目的是评估干扰物质对目标物质测定结果的影响。
为了准确评估干扰程度,需要选择适当的干扰评价方法。
1. 干扰图表法:通过在不同浓度下添加干扰物质,观察目标物质测定结果的变化。
根据测定结果绘制出干扰图表,可以直观地评估干扰物质对目标物质测定的影响程度。
2. 反应动力学方法:通过研究目标物质与干扰物质的反应动力学,可以揭示干扰物质对目标物质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反应速率常数、物质转化率等参数来评估干扰物质的影响程度。
3. 校正方法:通过引入校正因子、内标物质或标准加入物质等方式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分析干扰试验一.分析的干扰分析的干扰广义上是指某一物质对某分析物的浓度或催化活力测定中任何一步骤的影响作用称为分析干扰。
很难区分清楚2个相互很近的词义“干扰”(Interference)和“固有的特异性欠缺”(Inherent lack of specificity)。
分析物(Analyte)是标本中准备测定的组分。
干扰物(Interferent)也是标本中的一个组分,它不是被分析物,但它改变最后的结果。
干扰作用可看成是绝对的或相对的,绝对干扰作用是:一般病人标本中不含有某物质,一旦它的存在即会引起干扰。
相对干扰作用:一般病人标本中含有某物质,其含量相当于混合样品中的平均浓度,不同病人样品中含该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干扰作用的变化。
从实用考虑:相对的内容在临床实验中更有意义。
例如:在标本中含有120g/L蛋白和正常标本含有70g/L相比较确定蛋白会引起干扰。
这样,纯粹的干扰作用是50g/L而不是120g/L蛋白。
在正常血清的基体中70g/L蛋白的作用是恒定的,相对于真正的分析物是系统的方法偏倚。
常以空白测定和样品的预处理来消除这样的干扰所产生的恒定偏倚。
用含有血清的校准品作校准及计算补偿因子也是用来消除这类系统偏倚。
干扰不涉及在分析前就使分析物浓度发生真实变化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是:·体内药物作用(如:因使用药物后的生理响应使激素浓度变化)。
·标本处理(由于蒸发、溶血或者血清和凝块过长的不分离使电解质、蛋白、水含量的改变)。
·标本收集[例如:在静脉滴注时(内含分析物)取样]。
这些作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但不能视作“分析干扰”。
因为不管分析物原来如何,一个检测系统或分析方法应检测标本中所有的分析物。
分析干扰所引起最终结果是人为的增加(阳性干扰)或减少(阴性干扰)。
二.干扰物质的来源:在标本中的干扰物可分成内源性和外源性;1.体内某些病理条件下产生的(例如:胆红素、脂肪、蛋白质、血红蛋白等);2.在病人治疗时摄入的(例如:药物、非肠道维生素、血浆增溶剂、抗凝剂等);3.自我摄入(营养补充、饥饿过度、酒精或药品中毒);4.由于标本被污染(抗凝剂、防腐剂、血清分离器、收集、容器、塞子等);三.干扰的机理:由于某干扰物的存在以多种方式影响分析过程。
分析干扰试验一.分析的干扰分析的干扰广义上是指某一物质对某分析物的浓度或催化活力测定中任何一步骤的影响作用称为分析干扰。
很难区分清楚2个相互很近的词义“干扰”(Interference)和“固有的特异性欠缺”(Inherent lack of specificity)。
分析物(Analyte)是标本中准备测定的组分。
干扰物(Interferent)也是标本中的一个组分,它不是被分析物,但它改变最后的结果。
干扰作用可看成是绝对的或相对的,绝对干扰作用是:一般病人标本中不含有某物质,一旦它的存在即会引起干扰。
相对干扰作用:一般病人标本中含有某物质,其含量相当于混合样品中的平均浓度,不同病人样品中含该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干扰作用的变化。
从实用考虑:相对的内容在临床实验中更有意义。
例如:在标本中含有120g/L蛋白和正常标本含有70g/L相比较确定蛋白会引起干扰。
这样,纯粹的干扰作用是50g/L而不是120g/L蛋白。
在正常血清的基体中70g/L蛋白的作用是恒定的,相对于真正的分析物是系统的方法偏倚。
常以空白测定和样品的预处理来消除这样的干扰所产生的恒定偏倚。
用含有血清的校准品作校准及计算补偿因子也是用来消除这类系统偏倚。
干扰不涉及在分析前就使分析物浓度发生真实变化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是:·体内药物作用(如:因使用药物后的生理响应使激素浓度变化)。
·标本处理(由于蒸发、溶血或者血清和凝块过长的不分离使电解质、蛋白、水含量的改变)。
·标本收集[例如:在静脉滴注时(内含分析物)取样]。
这些作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但不能视作“分析干扰”。
因为不管分析物原来如何,一个检测系统或分析方法应检测标本中所有的分析物。
分析干扰所引起最终结果是人为的增加(阳性干扰)或减少(阴性干扰)。
二.干扰物质的来源:在标本中的干扰物可分成内源性和外源性;1.体内某些病理条件下产生的(例如:胆红素、脂肪、蛋白质、血红蛋白等);2.在病人治疗时摄入的(例如:药物、非肠道维生素、血浆增溶剂、抗凝剂等);3.自我摄入(营养补充、饥饿过度、酒精或药品中毒);4.由于标本被污染(抗凝剂、防腐剂、血清分离器、收集、容器、塞子等);三.干扰的机理:由于某干扰物的存在以多种方式影响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