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复习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9.46 MB
- 文档页数:89
回顾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装配式建筑,也被称为预制建筑、模块化建筑、工业化建筑,是指将建筑外墙、楼板、屋顶等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造方法。
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它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历史与背景装配式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房屋需求增多,人们迫切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房屋解决方案。
因此,最早应用于蓝领宿舍和移动露营地的模块化结构就应运而生。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配式建筑得到了更大范围和更深入的发展。
战后重建需要快速供应大量住房,促使了新型工艺技能的应用和提高。
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时间和成本效益:装配式建筑将生产过程工业化,通过工厂预制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周期。
此外,由于组件在工厂中进行标准化制造,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2.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采用集中生产、规范操作的方式,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由于构件在工厂中进行严格检验和测试,因此建筑物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3.环保可持续性:装配式建筑减少了现场的废弃与碳排放,并且可以实现材料回收循环利用。
此外,由于工厂预制能够精确计划和切割材料,减少了浪费。
三、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1.国际发展趋势:欧美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先行者,在住宅、商业和公共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例如,日本提出了“口袋住宅”的概念,以满足居民快速迁居、经济实惠或自然灾害后住房需要。
2.中国市场情况: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该领域,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仍面临产业链不完善、工人技能短缺等挑战。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产品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新型材料和设备将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
例如,3D打印技术有望在模块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它将建筑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通过运输和安装的方式将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这种建筑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当时,美国的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构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一座高层住宅楼的建设中。
这一创新成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究和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
到了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欧洲和美洲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家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和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还包括了新型的轻钢结构、木结构等。
这些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全球建筑业的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例如,欧盟在1995年通过了《欧洲现代建筑技术指令》,明确提出要推广和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体系。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国家还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我国的一些建筑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开始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展缓慢。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1. 装配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好家伙,提到装配式建筑,咱们先得回到老古董的年代。
这玩意儿其实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了,真是跨越了时间的“时空隧道”。
最早的装配式建筑可以追溯到英国,拿破仑战争时,英国为了修复战争破坏的房子,发明了这种“快拆快装”的建筑方式。
这样一来,建筑材料像搭积木一样,给建筑师省了不少心思。
跟今天的建筑比起来,那时候的装配式建筑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呢。
后来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装配式建筑这颗“新星”开始在全球闪耀。
打了仗的地方满目疮痍,人们急需重建家园。
各国纷纷采用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方式。
比如在美国,装配式建筑简直就是“救星”,它不仅帮助解决了战后住宅短缺的问题,还让住房变得更快、更经济。
这个时候,装配式建筑已经从“稀罕物”变成了“流行款”。
2. 国内装配式建筑的起步与进展说到咱们中国,装配式建筑的故事也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短。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开始尝试这种新型建筑方式。
那时候的装配式建筑在材料和技术上还很原始,不过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玩意儿的潜力了。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装配式建筑,像极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在尽力推动它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咱们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兴趣越来越浓。
这时候,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也开始倾斜,许多城市的高楼大厦开始用上这种装配式建筑。
就像一场“建筑革命”,一时间,装配式建筑成了“香饽饽”。
各大建筑公司纷纷投入“这场盛宴”,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装配式建筑逐渐走上了“快车道”。
3. 国际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现状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国际舞台。
如今,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了“全球热点”,这可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建得快、建得好,还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和节能的需求。
看看日本和瑞典,这些国家的装配式建筑几乎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它们的装配式建筑不仅在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是一丝不苟。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以期对读者对该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应用于建筑行业。
最早的装配式建筑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平房制造,并在二战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装配式建筑逐渐向多样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1. 环保可持续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装配式建筑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有效降低碳排放。
同时,装配式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率较高,可实现建筑循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2. 高质量标准传统建筑方式往往受到人工操作和现场环境的限制,难以保证施工质量。
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视质量为生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检验程序。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装配式建筑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建筑品质。
3. 快速建设装配式建筑具备快速施工的优势,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时间更短,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这对于紧急需要建设的项目,如灾后重建、临时住房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快速建设还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 设计灵活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逐渐突破了以往对于建筑形态的限制,设计灵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不同需求的建筑可以通过模块化的构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不同的功能和美学需求。
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建筑设计和修改更加方便和快捷。
5. 数字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正逐渐引入数字化技术。
3D 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正在逐渐融合到装配式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精度和效率,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简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篇简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1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居住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
早期人们的住房都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所需材料,搭建起来的简单住所。
然而,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装配式建筑因而应运而生。
本文将简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定义装配式建筑,也称为工业化建筑,是指在工厂内实现化工生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在现场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要求组装成为房屋和结构体系。
二、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期:现代装配式建筑的鼻祖20世纪初期,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创作出了现代装配式建筑的雏形。
他提出用机械化的方式生产各种标准化建筑元素,这种建筑便可在现场快速组装,大幅减少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这一思想引领了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流水线化装配式建筑上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流水线化装配式建筑。
这时,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构件,大型建筑在工厂制造完成后,通过物流运到现场进行组装。
这一生产方式很快在美国得到推广,因其高效、节约,更加适合美国各个处于发展中的城市。
3. 20世纪40-50年代:欧洲开始尝试装配式建筑20世纪40-50年代,欧洲开始尝试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也通过规范化施工、工程管理等手段大大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
随之而来的是,工期的快速缩短,建筑施工的管理门槛也变得相对降低。
4.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微型住宅80年代,日本迎来了微型住宅的时代。
在日本,人们生活空间的需求和个人预算比较小,而装配式住宅恰好能够满足这种生活的需求。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因此在日本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装配式建筑。
并且,这种建筑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定制,市场广阔。
5. 21世纪初: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在21世纪初,中国的装配式建筑也逐渐兴起。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住宅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而且随着城市升级改造的推进,建筑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这时装配式建筑便一举解决了这些问题。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分析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分类装配式建筑,即将建筑构件在工厂中预制完成后,通过运输和现场组装而成。
它与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相比,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境友好等优势。
根据不同的构件形态和使用性质,可以分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类型。
二、国外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1. 欧美地区:欧美地区是装配式建筑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其中,北欧地区在住宅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如瑞典的Modcell系统和日本的Meka系统;而美国则以商业办公领域为主导,倡导LEED认证标准。
2. 亚洲地区:亚洲各国也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例如,日本提出了"通邮箱住宅"项目,通过工厂制造和快速组装缩短了施工周期;中国则大力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如远洋集团的SOHO中国项目。
三、国内装配式建筑现状分析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积极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标准,提出要到2020年将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2. 应用案例:目前,我国各地已涌现出许多成功的装配式建筑案例。
例如,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推出的装配式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中,利用先进的预制技术实现了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高效施工。
3. 发展趋势:相比于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在保障质量和环保方面更具优势。
未来,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装配式建筑有望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四、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技术标准不一致:由于相关标准尚未统一,在多地区使用不同的施工标准和技术规范,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生产。
2. 施工人员技能不足:装配式建筑需要高素质的施工人员进行组装,而目前我国缺乏专业化、熟练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队伍。
3. 成本问题:尽管装配式建筑在长期来看可以降低成本,但初期投入较大,且相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大家好,我是建筑行业的一名老司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话题——装配式建筑。
这个话题可有意思了,它就像是建筑界的“变形金刚”,能让我们的建筑变得更加高效、环保。
那么,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的各个部分提前做好,然后直接组装起来。
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能减少浪费哦!## 一、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候,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预制构件来建造房屋。
比如,美国的“预制住宅”就是在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
这些预制构件在工厂里生产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
这样做的好处是,施工速度非常快,而且质量也更有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在,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装配式建筑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建筑方式。
比如,在日本,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而在新加坡,装配式建筑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和商业建筑中。
## 二、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了行业的热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比如,《中国制造2025》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关于进一步加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则进一步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这些政策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技术。
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市场层面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并投入到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来。
这不仅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部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加工,然后通过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的一种建筑方式。
这种建筑方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建筑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还降低了建筑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1.1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国家对于建筑行业的需求非常迫切。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开始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工业领域,如北京的军事学院、上海的飞机制造厂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2 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预制构件标准化、模块化等方面的创新。
这些举措,使得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3 繁荣昌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昌盛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如万科、碧桂园等知名企业纷纷投身于装配式建筑产业。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可以说,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2.1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源于欧洲。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1)北美(美国、加拿大)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特点: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大城市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
2)日本1968年提出装配式住宅概念;50~70年代,集合住宅大量建设,70~90年代多样化建筑,90至今,全方位解决居住环境问题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
欧洲(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等)德国:以多层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采用构件预制与混凝土现浇相结合的建造方式;注重保温节能特性;目前已形成系列化、标准化、高质量、节能的装配式住宅生产体系。
我们公司建筑体系以德国技术发展而来。
2002引进德国预制混凝土模块装配体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所开发的组屋一般为15-30层的单元式高层住宅,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尝试采用预制装配式住宅,经过20年发展,现已较为成熟。
达士岭组屋总共有七座住宅大楼,共50楼,由加工工厂预制剪力墙、楼板、梁、柱、卫生间、楼梯、垃圾槽等各个部件,再进行组装,整栋建筑的预制装配率达到94%。
(3)趋势★国外装配式住宅技术发展趋势:1)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发展。
2)从湿体系向干体系发展,现在又广泛采用现浇和预制装配相结合的体系。
湿体系:所需劳力较多,接头部分大都采用现浇混凝土,防渗性能好。
干体系:其标准较高,接头部分大多不用现浇混凝土,防渗性能较差。
3)结构预制和内装集成的方向发展。
主体结构的产业化、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
4)强调信息化管理。
BIM信息化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万科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1.自主研发阶段:2002—2005年,初步建立了装配整体式的概念。
2.引进发达国家技术阶段:2006—2007年,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体系、部品体系和管理体系。
3.住宅产业化基地:2007年4.试应用阶段:2007—2010年,2007年上海万科新里程1.3万m2工业化住宅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工业化正式进入市场的中试阶段。
5.全面推广阶段:2010—2015年★远大住工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核心价值质量更好安全 + 效率更快成本更低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确定竖向结构现浇水平结构叠合非结构部分预制低层建筑—全装配,螺栓连接适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筑类地下室、地铁车站及交通枢纽中心等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现状中国现状落后的大产业,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建造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数字里的中国建筑业★对比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更好更快更可控更安全更环保(1)更好-品质传统厘米级精度 VS 工业化毫米级精度传统保温效果差VS 工业化保温效果好传统普遍渗漏VS 杜绝渗漏传统空鼓开裂VS 无空鼓开裂火势蔓延快VS 阻燃性好(3)更可控-成本规模越大价格越低以长沙周边50公里范围内为例(6)更环保-垃圾更少、扬尘更少传统每百平米建筑垃圾5-9吨,工业化方式每百平米0.5吨;扬尘降到最低(7)更环保-污水更少、噪音更小少养护用水,少钢筋加工、模板加工、电焊切割等,噪音更小建筑工业化的资源消耗远低于传统建筑统计项目装配式传统相对传统降低kg标准煤/m2约15 19.11 约20%m3水耗/m20.53 1.43 63% m3木模板量/m20.002 0.015 87%m3垃圾量/m20.002 0.022 91% (9)更好管理传统农民工队伍 VS 现代产业队伍3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动政策2006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产业化基地的主要任务: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和通用化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与成套技术产业化基地应具备的条件:具备较强的技术集成、系列开发、工业化生产、市场开拓与集约化供应的能力。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对非政府全额投资的,并实施装配式装修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可享受财政资金奖励,奖励标准为:二星级标识项目22.5元/平方米,三星级标识项目40元/平方米。
上海市1.《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的预制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面积,但不超过该幢住宅地上建筑面积的3%2.《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2013年下半年,各区(县)政府应在本区域住宅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2014年应不少于25%,2015年应不少于30%。
◆凡符合本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有关规定的装配式建筑,可申请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
3.《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2014-2016)》◆明确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2015年不少于50%。
◆ 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深圳市1.《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深建科工〔2016〕22号。
(1)政府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建筑项目,以及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坪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国际低碳城、大运新城等重点区域,优先实施装配式建筑。
(2)施工许可手续、施工图审查、质量安全监督、绿色建筑评价、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方面流程简化、政策支持。
(3)在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重点扶持装配式建筑和BIM应用,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给予资助,单项资助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2.《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2017年扶持计划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 2017年度扶持计划将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之一3.《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对符合条件的存量土地新建住宅项目给予达到1/3层数提前预售和3%的建筑面积奖励江苏省1.《关于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一、在推广期(2015年—2018年),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的设计单位选择,可采用邀请招标或直接委托的发包方式。
二、鼓励各地招标人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建设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并允许联合体投标。
三、在推广期对于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因只有少量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发包四、装配式房屋建筑项目可以采取资格预审方式。
可以设置类似业绩条件,可以要求投标人具备工厂化生产基地和相应预制构件的生产及安装能力。
2.强制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2016年6月,南京国土部门发布了2016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在G22—G27这6幅地块中,都要求“该地块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0%,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
4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平台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数字化产品平台★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地★数字化物流★数字化设计提前优化细节,减少生产及施工问题从传统建筑设计转换成工业化设计提前预见管线碰撞等各种问题自动生成清单,成本可控★数字化工厂工业品质,确保建筑精度从厘米到毫米级★数字化工地大幅提升可视化现场管理★数字化物流实现“数字物流、智能配送”一体化模式5有关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概述JGJ 1 -201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历经11年,其编制过程也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的缩影。
(1)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激励政策;(2)科研开展,工程实践积累(3)标准体系完善;(4)开发、设计、生产、施工、装备等全产业链逐步形成;(5)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示范城市建设。
远大住工,是第一批首家以住宅工业类别核准的产业化基地,同时也是本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