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前言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ppt
- 大小:221.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哲学故事1.无用之用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
这棵树的确异常地巨大,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
树干也相当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围抱住。
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
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
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
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
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异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驻足仰望,反而加紧脚步走过。
好不容易,徒弟才赶上了他,问道:“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不曾见过如此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的。
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小孩子懂什么。
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
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没;做成寿器,不久便会腐朽;用来做家具,马上就会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
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那棵大树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你凭什么说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
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
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
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残。
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
到今天为止。
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
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
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
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
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
普通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前言(附文末)其实已经深入浅出地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给概括出来的,只是不够精细。
下面,我们将独家整理的知识体系分享给大家。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联系观三、发展观四、矛盾观五、创新意识六、认识社会七、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下文为引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前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生活、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有人说:“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往古来今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
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
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探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它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纲要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的作用(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政治教材提纲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一、基本知识1.哲学的起源: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①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对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反思,总结出最一般本质、最普遍规律。
②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3.哲学的含义①从本义:追求智慧,爱智之学②从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者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从与具体科学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代替论)是错误的。
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指导作用(取消论)是错误的。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反作用于时代→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①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②表现:●何为本原(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有无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③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④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目录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精神1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2生活处处有哲学 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5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9哲学的基本问题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1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5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7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2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7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8世界的物质性 28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30第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35意识的本质 35意识的作用 38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42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 46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50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53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7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60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0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6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72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5树立创新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5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8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81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5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6社会发展的规律 86主会历史的主体 93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96价值与价值观 9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02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107结构图追寻生活的智慧《文苑图》周文矩(南唐)@§画卷描绘了四位文士绕松静思的情景。
尽管他们姿态各异,但却流露出同样的沉思。
世事万物因为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