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391.68 KB
- 文档页数:40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原理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包括以下原理和方法论:
1. 原理:唯物史观。
这一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发展的。
2. 原理:辩证法。
这一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
3. 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这一原理包括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两个方面,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4. 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一方法论强调,只有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真理。
5. 方法论:群众路线。
这一方法论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扬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
6. 方法论:革命化、大众化、科学化。
这一方法论强调,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工作时,必须具备革命的精神和行动,同时具备适应大众的特点和需求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工作的指导。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
的发展》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第五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讲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历史的观点。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目内。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知识点(1)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知识网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发展物质质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三、学习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四、重难点突破1.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要明确以下两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要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前者则不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学习时要明确以下四点:(1)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高中必修四政治发展观知识点归纳高中必修四政治发展观知识点归纳通过必修四的政治课本,我们对发展这个词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四政治发展观知识发展的普遍性是?(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必修四政治知识重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1.1 社会发展规律一、选择题1.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的变化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的发展是由杰出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决定作用2.“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主要指的是80后、90后。
从根本上讲这个词的出现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6.“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这20个字,是胡锦涛总书记从改革开放30年的高度,立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概括。
这体现了(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C.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D.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7.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
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形成了现在百家争鸣的景象。
但是浏览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志”。
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②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③社会意识具有时代性④社会意识具有导向性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8.2010年10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应遵循的规律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D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9.2010年3月2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公告。
这一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并初步确定了五大主要任务。
国家进行中长期教育改革属于( ) A.对生产力的调整,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对经济基础的调整,目的是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D.对上层建筑的调整,目的是为了让上层建筑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材料一 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巩固]1.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2.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3.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仍富有活力。
这说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4.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是()A.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5.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这是因为()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统一的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④尊重和利用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能力提升]6.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这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是()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8.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科技化的推广,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