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27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知识点梳理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的学习已经完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都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知识点梳理一、本课主要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4.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5.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本课知识网络三、疑难问题解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物质生产水平就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同,从而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就不同。
不同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及其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经济关系决定的。
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例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
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本质的认识C.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D.社会意识有待于上升为社会存在【解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属于社会意识,“敬业”意识到“精业”意识的变化,源于社会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充分说明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C项正确。
这里反映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反映的是其不完全同步的状况,A项不选。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完全是对社会本质的反映,B项错误。
D项没有看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区别,本身错误。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理解目标(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运用目标(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