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冠状位解剖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
鼻骨和鼻窦解剖筛骨: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
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
筛板呈水平位,分隔颅前窝与鼻腔,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分隔左右鼻腔。
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的骨板围城许多小房,称筛窦。
筛窦有10余个互相相通的小房,分前、中、后组,前、中组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和筛泡,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迷路内侧壁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钩突。
迷路的外侧壁为眶板,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筛骨(上面观)倾斜式高台式上颌骨:成对,与下颌骨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上颌骨有一个体和四个突起。
体内中空,称上颌窦。
四个突起为额突,接额骨;颧突,与颧骨相连;牙槽突自体向下方突出;腭突伸向内侧,与对侧的腭突在中线会合,构成骨腭的前部。
鼻骨:上窄下宽的骨板,成对。
与同侧上颌骨额突形成上颌鼻骨缝,两鼻骨于中线形成鼻骨间缝,鼻骨与额骨形成鼻额缝。
鼻骨中下部可见小孔或小管样结构,为鼻骨孔,其内有鼻外动脉、静脉、神经通过,双侧可对称或不对称,也可仅一侧显示或双侧均辨别不清。
鼻骨下缘常呈锯齿状。
前筛窦:指位于中鼻甲基板前的筛窦,包括鼻丘气房、泪气房、泡气房、漏斗气房和Haller气房等。
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锥体形。
前壁可见尖牙窝、眶下孔。
后壁呈“S”型,中后1/3骨质菲薄,窦后脂肪间隙与翼腭窝、颞下窝比邻。
上壁是眶的下壁,可见眶下管,也可为裂隙。
下壁窦底紧邻上颌磨牙。
内壁有骨部、囟门部和上颌窦开口。
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的后部(筛泡中点之后,下鼻甲附着处上方),由于开口高于窦底,分泌物不易排出。
骨性窦口的前、后为膜性结构(双层粘膜和结缔组织),称前、后鼻囟。
额窦:位于额骨内,其数目、大小、形态极不一致。
出生时没有,2~7岁间才发育。
一般为三角形,常有中隔分隔左右额窦。
额窦口位于窦底,开口于中鼻道,在额隐窝者占26.2%,在筛泡者占3.8%,在筛漏斗者占49.5%,在漏斗上隐窝者占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