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命之谜
- 格式:pptx
- 大小:589.99 KB
- 文档页数:14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
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
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星球系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可以猜测,地球决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所以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昼夜,有四季,火星的两极也和地球一样,被冰雪封冻着。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宇宙生命之谜》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1):介绍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自然段2—9):详细描述了人类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研究历程。
这部分从宇宙的无限性出发,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必要条件,然后分析了太阳系中除地球和火星之外的六大行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接着,这部分重点探讨了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自然段10):总结全文,指出人类一直在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这样的章节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生命的研究历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
同时,文章也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文章赏析《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其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文章以“宇宙生命之谜”为题,紧扣主题,通过提出疑问、分析条件和得出结论的方式,层层递进地探讨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易于读者理解。
文章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探讨生命存在的条件时,作者列出了四个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基于科学知识和研究得出的。
同时,文章在描述太阳系其他行星时,也采用了科学数据和客观事实,使得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文章还采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然后在后文中逐一分析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设问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引导读者主动思考。
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文章在描述火星自转和公转时,使用了“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等具体数据,这些数据准确地反映了火星和地球在运动方面的相似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语文《宇宙生命之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学家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和研究。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科学家们对宇宙生命存在的不同观点和论据。
(3)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思考。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到保护地球和探索宇宙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和研究。
2. 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科学家们对宇宙生命存在的不同观点和论据。
3. 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和存在条件,如地球生命的特殊性和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和研究的思考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2)学生对宇宙中生命形式和存在条件的理解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与宇宙生命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模型等教学资源。
3. 教学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宇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引发学生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填写思维导图或回答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不同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标题:探索宇宙奥秘——六年级课文《宇宙生命之谜》赏析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充满哲理、富有启发性的文章。
其中,一篇名为《宇宙生命之谜》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对该文章进行深入赏析,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宇宙的神秘面纱。
一、文章主题分析《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言文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引发了我们对宇宙与生命的探索。
文章以描述宇宙的宏伟景象和生命的神秘起源为主线,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宇宙生命的奥秘,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文章结构梳理1. 开篇引述:文章以宇宙的宏伟景象为开篇,引发读者对于宇宙中无限可能的思考。
2. 宇宙探索:通过对宇宙和星辰的描绘,引发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生命起源:文章随后探索生命的起源,点出生命之谜的无限可能性。
4. 思考启示:文章以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宇宙的思考作为结尾,引发读者对宇宙生命的深入思考。
三、语言运用赏析1. 词汇精妙:文章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璀璨夺目的星辰”、“无垠宇宙的深邃奥秘”等,为宇宙和生命赋予了更多的神秘感和魅力。
2. 修辞巧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星空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永远让人感到无穷的遐想”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得对于宇宙探索和生命探讨的思想更加集中和深刻。
四、文章意义和启发《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描述宇宙与生命的文章,更是一篇富有启发意义的哲理文章。
通过对宇宙与生命的深入探索,引发我们对宇宙与生命的思考,启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追求欲望。
它教导我们应当抱有一颗谦卑的心,对于宇宙与生命保持敬畏和敬重之情。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的思想和哲理意味,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一篇语文课文。
通过对它的深入赏析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宇宙与生命的神秘魅力,更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世界的探索意义和对于知识的尊重态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阳系中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宇宙生命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探索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认识到保护地球和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以外的生命是否存在,宇宙生命的探索历程。
2. 教学难点:宇宙生命的形成条件,地球以外的生命可能存在的形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生命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宇宙景象、宇宙生命探索历程等。
2. 教学素材:有关宇宙生命的文章、图片等。
3.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宇宙景象,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宇宙生命的概念,阐述宇宙生命探索的重要性。
3. 课堂讲解:a. 地球以外的生命是否存在?b. 宇宙生命的形成条件。
c. 地球以外的生命可能存在的形式。
4. 实例分析: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如火星探测、太空实验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宇宙生命的奥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地球和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宇宙生命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宇宙生命之谜的理解。
2. 参观天文馆或科普展览,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谜mí【部首】讠【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言(讠),篆书形体像张口说话,表示让人猜的言语是谜语;从迷,表示谜是使人迷惑不解,需辨析的隐语;迷(mi)兼表声。
謎简化为谜。
本义是谜语。
【常用词组】谜语、谜团、眯言谜语【课文原句】宇宙生命之谜11.宇宙生命之谜·生字详解尚shàng【部首】小【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本义是“增加”。
《说文》:“尚,曾也。
”徐灏注笺:“曾犹重也,亦加也。
”字由“八”(表示分东西给人,使之增加)、“向”(表声)构成。
《尚书》:“迪简在王庭,尚尔事”又通“上”。
【常用词组】尚且、尚书、尚人【课文原句】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氧yǎng【部首】气【结构】半包围【文字源流】形声字。
气表意,其古文字的三条曲线像空中飘浮的云气或袅袅上升的水气;羊(yáng)表声,亦表示羊以及其他动物都有赖这种气体生存。
本义是氧气。
【常用词组】氧气、氧化、氧化反应【课文原句】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
倾qīng【部首】亻【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人(亻),表示人头不正;从頃(顷),顷是倾的本字,指头不正;頃(顷qing)兼表声。
倾简化为倾。
本义是歪斜。
【常用词组】倾尽、倾力、倾乱【课文原句】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
揭jiē,qì【部首】扌【结构】左右【文字源流】“揭”是一个形声字,其小篆字形像是手(才)高高举起的样子,作为形旁,表示字义;右边为“易”(竭读作ji),作为声旁,表示字音。
因此,“揭”字的本义是高举,如“揭竿而起”。
后来,这个字引申为“将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来”,如“揭开”。
盖子被揭开之后,里面的东西就会暴露在外面,“揭”字由此引申为“揭露、揭发、揭穿”,比喻隐瞒的事物显露出来。
【常用词组】揭开、揭不开锅、揭人之短【课文原句】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
【部首】文【结构】左中右【文字源流】会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