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静女》、《涉江采芙蓉》基础知识要点《静女》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爱而不见2.说怿女美3.自牧归荑4.匪女之为美二、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1.静女其姝2.俟我于城隅3.搔首踟蹰4.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 8.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三、情境默写1.《静女》中,“,”两句运用“双关”来赞美姑娘。
2.《静女》中,“,”两句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了爱屋及乌的情感。
3.《静女》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4.《静女》中说茅草是女主人公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的两句是“,”。
四、文学文化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收录自到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2.《诗经》开创了文学的源头。
《诗经》六义“”、“”、“”“”、“”、“”。
3.“风”即,是,为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和,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小雅多;“颂”即,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诗经》中的“赋”是,即直接铺陈叙述,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是,即比喻;“兴”是“”,即起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风骚”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风”是指《诗经》的。
“骚”是指屈原的。
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和传统。
《涉江采芙蓉》一、情境默写1.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2.《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3.《涉江采芙蓉》中,采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
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句子是:“,”。
二、文学文化常识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文选》(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诗。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①,兰泽②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花的沼泽。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得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 采之欲遗①谁?所思在远道②。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①遗:wèi,给予,赠送。
②远道:犹言“远方”。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
抒情女主人公怅立船头,突然一声浩叹:我手中的鲜花送给谁呀?心爱的人儿远在天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也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这是诗的第一幅画面,女主人公思夫心切,涉江采莲,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脑海中同时也浮现出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有了下面第二幅画面。
还顾①望旧乡②,长路漫浩浩③。
(回过头眺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①还顾:回顾,回转头向后看。
还,xuán,通“旋”,掉转头。
②旧乡:故乡。
③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五六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天涯海角。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虞美人》知识梳理成语、文化常识、情境默写、表现手法、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初发芙蓉:芙蓉,荷花。
刚开放的荷花。
比喻诗文清新不俗。
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2.芳草如茵:形容绿草茂盛。
3.千里迢迢:迢迢,遥远的样子。
形容路途遥远。
4.山长水远:形容路途遥远而多艰险。
也作“山长水阔”。
5.白首同心:意思是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仍然同心同德,不离不弃。
6.志同心和:志趣相同,心意一致。
7.望穿秋水:望穿了眼睛,形容盼望得十分急切。
8.蒹葭之思;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9.红豆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10.天末凉风:指初秋的西南风。
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
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11国家多故:意思是国家总出现重大变故。
12.故宫离黍:故宫,从前的宫殿;黍,指粮食作物。
比喻怀念故国的情思。
13.新亭之泪: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南。
表示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的无可奈何悲愤心情。
14.钟仪楚奏:钟仪,春秋时楚国的乐官,被晋国俘虏,晋侯叫他操琴,他奏的仍旧是楚国的音乐。
比喻思念故国、怀念乡土。
15.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16.不堪回首:指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痛苦,因而不忍再去回忆;形容境遇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后对往昔的感慨。
17.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18.一江春水:比喻忧愁。
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释义比喻忧愁。
19绿鬓朱颜:绿鬓,黑色鬓发。
朱颜,红润的面颜。
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
也指年轻女子。
二、文化常识1.《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讲解人教版【原文欣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简介:《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背景: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字词: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练习题: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答案: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涉江采芙蓉》知识清单《〈涉江采芙蓉〉知识清单》《涉江采芙蓉》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忧伤的情境。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已无从确切考证。
但从诗歌的风格和内容来看,它反映了汉代文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爱情、亲情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汉代社会,政治局势复杂,人民生活时常受到战乱和徭役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亲人间的相聚和别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诗歌原文及译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三、诗歌的主题与情感1、思乡与怀人这首诗以采芙蓉为起点,引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还顾望旧乡”一句,直接点明了思乡之情。
而“所思在远道”则明确了思念的对象在遥远的地方,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加深了思念的痛苦。
2、爱情的坚守与无奈诗中描绘了一对相爱的人分居两地,无法相聚。
尽管他们心心相印,但现实的阻隔让他们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余生,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面对分离的无奈。
3、人生的孤独与悲哀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人生的孤独和悲哀。
在茫茫天地间,个体常常感到孤独无依,与亲人的分离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感。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涉江采芙蓉的情景,以及兰泽中芳草的茂盛,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背后,却是深深的思念和忧伤,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悲哀。
2、虚实结合诗中既有眼前采芙蓉的实景描写,又有对远方亲人的想象和对故乡的回望,虚实相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3、反复咏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在诗的开头出现,不仅点明了主题,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涉江采芙蓉》拓展资料《涉江采芙蓉》赏析有很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个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不过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在高考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在激烈的角逐中,一分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文言文上丢分,那就太遗憾了,今天我们学习《涉江采芙蓉》,先来欣赏一下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阅读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gt;gt;重点字词解释:
涉:意为步行过水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长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词意:即香草。
亦比喻美德。
遗(wèi):赠予
远道:意思是遥远的道路,犹言“远方”。
还顾:寓意回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语,多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深厚。
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gt;gt;gt;译文参考: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长兰草的沼泽地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生活过的故乡,路途遥远又看不到尽头。
两心相爱却分隔远方,忧愁哀伤直到老去。
gt;gt;gt;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成为士人是大家所追求的,于是众多学子离乡游学求官。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来说,官府机构的容纳力实在太有限了,形成一种你争我夺的局面。
因此,一个失意的文人群体就产生了,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失意的游子在没有前途、朋友不爱的孤单失意中,自然就会想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了。
gt;gt;gt;品读鉴赏:
请大家先诵读全诗,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B.这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芙蓉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C.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主人公高雅的情怀,纯洁、美好的感情。
对眼前的美好景象充满爱恋。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A.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语气?“远道”一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表达了自问自答,语气缓和的氛围。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信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芙蓉背景中,表达独自思念爱人的忧愁,具有以“乐”衬“哀”的对比效果。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A.“还顾”“漫浩浩”运用巧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还顾”画面感和动作感很强,仿佛让人看到了作者孤单、忧愁的望向故乡。
“漫浩浩”读起来给人感觉路途绵延无尽的。
把迷茫痛苦到极点的情感表现到了极致。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痛苦的情怀,而是表现出了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
” 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对写法”又是这种手法中比较常见的。
“对写法”又可以叫做“主客移位”,它是从思念的角度来落笔,衬托诗人思乡怀亲的感情,含蓄婉转,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
这首《涉江采芙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主人公无尽忧愁的根源,是忧伤至老的根本原因。
gt;gt;gt;同步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填空:《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 ),( )。
2.加粗字注音并释义:采之欲遗( )谁( )
3.指出错别字:(1)采之欲为谁________ (2)长路慢浩浩________
4.知识运用填空:《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 《》)。
二、阅读练习
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简明扼要写出诗人为何忧伤?
答:( )
(2)概述本诗的主旨。
(不超过50字)
答:( )
gt;gt;gt;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填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加粗字注音并释义:wèi赠送
3.指出错别字:(1)为→遗(2)慢→漫
4.知识运用填空:《文选》
二、阅读练习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却不能相聚。
(意对即可)
(2)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梳露出对爱人的
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和惆怅之情。
(意对即可) 在学习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