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 仅。
这种心。
不丧失。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吆喝。尔,用作后缀。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逐层论证中心论点的呢? 结合课后习题一仔细思考。
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正面
道理论证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 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 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 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 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wéi,动词,做。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 )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读wù,动词,讨 厌,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