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气体、危化品-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格式:doc
- 大小:293.10 KB
- 文档页数:71
运 条 件 与 泄 漏 处 理
表7.6-8 2- 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9 1,2 一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表7.6-12 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二甲酰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1 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2 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 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4 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8 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0 甲基叔丁基84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2煤焦沥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9 1,2,4 一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一、危险化学品分类危险性分类(比较通用的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又引用“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为规范性引用文件,而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又将“GB 6944《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作为引用文件。
危险货物的危险性按照GB 6944分为9类,有些类别再分成项别。
第1类:爆炸品1.1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1.2项: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1.3项: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1.4项: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1.5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1.6项: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
第2类:气体2.1项:易燃气体;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2.3项:毒性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1项:易燃固体;4.2项:易于自燃的物质;4.3项: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5.1项:氧化性物质;5.2项: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有毒品)6.1项:毒性物质;6.2项:感染性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性物质;(腐蚀品)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二、各类化学品的危害特性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甲烷理化特点表项目内容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分子式CH危险货物种类第 2.1 类易燃气体表记4分子量危险货物编号21007CAS74-82-8UN编号1971理化性质燃烧爆炸危险性包装与储蓄运输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抢救措施防范措施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燃烧热 (kJ/mol)沸点(℃)饱和蒸汽压 (kPa)53.32(-168.8 ℃ )相对密度 ( 水=1)0.42(-164 ℃)临界温度 (℃)相对密度 ( 空气临界压力 (MPa)火灾危险种类甲类牢固性闪点(℃)-188聚合危害引燃温度 ( ℃)538防范接触的条件爆炸下限 (V/%)燃烧 (分解 )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15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易燃,与空气混杂能形成爆炸性混杂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危险特点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他强氧化剂接触强烈反应。
切气绝源。
若不能够切气绝源,则不一样意熄灭泄露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灭火方法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标志包装种类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蓄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高出30℃。
应与氧化剂均分开储蓄注意事项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施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办理设施。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定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能交织;高度不得高出车辆的防范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范转动。
运输时运运输注意事项输车辆应装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械。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定装备阻火装置,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施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范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常见化学品危险性及火灾分类序号品名危险性类别主要危险特性火灾危险性类别1 H2氢气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甲类2 O2氧气第 2.2类不燃气体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乙类3 CL2氯气第 2.2类不燃气体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乙类4 NH3氨气第 2.3类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乙类5 CO一氧化碳第 2.1类易燃气体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乙类6 SIH4硅烷第2.1类易燃气体硅烷为一无色、具窒息性的气味,会与空气反应,有窒息性影响。
与空气接触会自燃,燃烧时会释放出未结晶的二氧化硅浓烟。
高温或火焰时,若钢瓶的释压装置故障可能引起钢瓶爆炸。
若硅甲烷在高压下释放或在高流速下,可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而发生延迟性的爆炸。
甲类7 AsH3砷化氢第2.3类有毒气体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8 PH3磷化氢第2.3类有毒气体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甲类9 CH4甲烷第2.1类易燃气体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甲类10 CH3F氟甲烷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氟化物气体。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甲类11 CH2F2二氟甲烷第 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接触热、火星、火焰或氧化剂易燃烧爆炸。
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必须了解的安全知识1、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坏的物品。
2、危险化学品分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抗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3、危化品“一书一签”: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分子式或结构式,分子量,理化性质、安全数据表。
2)安全标签:生产厂名、厂址、产品名称、类型、等级、净含量、批号或生产日期、符合标准的编号及标志。
4、危化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5、危化品储存方式:隔离储存、隔开储存、分离储存。
6、危化品仓库五距:顶距、灯距、墙距、柱距、垛距。
7、危化品运输车辆五证:车辆行驶证、驾驶员驾驶证、从业资格证、押运员证、道路运输证(槽罐车还需要移动式压力容器登记证)。
8、危化品主要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中毒和窒息、灼伤等。
9、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
火灾发展变化一般包括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和熄灭期四阶段。
10、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机械功能等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叫做爆炸。
爆炸的分类:按爆炸起因,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按燃烧速度的快慢,分为爆燃和爆轰。
11、中毒: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
12、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储存物品按其火灾危险特征分成甲、乙、丙、丁、戊五个类别。
13、燃烧与爆炸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是发生燃烧和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统称三要素。
14、燃点:将物质在空气中加热时,开始并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15、闪点:在一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作用下被闪燃时的最低温度。
主要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甲醛一、标识中文名甲醛、蚁醛、福尔马林英文名Formaldehyde分子式CH2O;HCHO相对分子质量30.03CAS号50-00-0危险性类别第8。
2类其他腐蚀品化学类别醛类。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商品为其水溶液主要用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也是炸药、染料、医药、农药的原料,也作杀菌剂、消毒剂等。
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接触其蒸气,引起结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和肺炎等。
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作用;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
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可致死。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盛以及视力障碍.本品能抑制汗腺分泌,长期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甲醛是一种具强还原性的原生质毒素,进入人体器官后,能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生成所谓甲酰化蛋白而残留在体内,其反应速度受pH值温度的显著影响。
进入人体的甲醛亦可能转化成甲酸强烈地刺激粘膜,并逐渐排出体外。
四、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或用2%碳酸氢溶液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洗胃。
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燃闪点(℃) 50℃/37%爆炸下限(%)7引燃温度(℃)300℃爆炸上限(%)73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六、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一理化及危险特性表1.1理化及危险特性表一附表氨基磺酸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氨溶液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苯乙烯[稳定的]理化性能指标表附表丙烷的理化特性及安全信息资料表附表不饱和聚酯树脂理化性能指标表(有关数据参照苯乙烯)附表醇酸清漆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次氯酸钙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次氯酸钠溶液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附表醋酸甲酯安全信息资料表第一部分化学品化学品中文名:乙酸甲酯;醋酸甲酯化学品英文名:methyl acetate;acetic acid methyl ester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乙酸甲酯79-20-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接触本品蒸气引起眼灼痛、流泪、进行性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心悸、忧郁、中枢神经抑制.由其分解产生的甲醇可引起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和视神经萎缩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目录
表-1氩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
2乙炔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3氧气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4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
5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
6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
7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1)
8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2)
9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3)
10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
112-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6)
121,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7)
131,3-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8)
14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9)
15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1)
表7.6-132,2-二甲基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2)
表7.6-14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
表7.6-15二甲氧基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
表7.6-161,2-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
表7.6-171,3-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
表7.6-181,4-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
表7.6-19环己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
表7.6-20 1,3-环戊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
表7.6-21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
表7.6-22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
表7.6-23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表7.6-24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
表7.6-25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5)
表7.6-2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6)
表7.6-272-甲基-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7)
表7.6-28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
表7.6-292-甲基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7.6-30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1)
表7.6-31 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
表7.6-32 煤焦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4)
表7.6-33 煤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5)
表7.6-34 汽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6)
表7.6-35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7)
表7.6-36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8)
表7.6-37 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9)
表7.6-381,2,3-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0)
表7.6-391,2,4-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2)
表7.6-401,3,5-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3)
表7.6-41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5)
表7.6-42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6)
表7.6-43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7)
表7.6-44叔丁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8)
表7.6-451,2,4,5-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9)
表7.6-46松焦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0)
表7.6-47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1)
表7.6-48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2)
表7.6-49乙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3)
表7.6-50异丁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5)
表7.6-51异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6)
表7.6-52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7)
表7.6-53 正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8)
表7.6-54正己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9)
表7.6-55正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0)
表7.6-56正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1)
表-1氩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乙炔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氧气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12-丁氧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21,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1,3-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4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132,2-二甲基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表7.6-14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15二甲氧基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161,2-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171,3-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181,4-二乙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19环己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0 1,3-环戊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1环戊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2环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31,2-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4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5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26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272-甲基-1-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282-甲基-2-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292-甲基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0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表7.6-31 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2 煤焦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3 煤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4 汽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表7.6-35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表7.6-36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7 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7.6-381,2,3-三甲基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