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国际电力收购与资本扩张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5
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分析及价值评估方法——华能国际收购电厂案例应用--优秀论文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分析及价值评估方法??华能国际收购电厂案例应用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施帝格勒通过对美国兼并收购历史的考察后指出: “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中国企业并购的实践也证明:企业并购不仅是实现产权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积极方式,也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必然选择。
企业并购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入世之后,国内商业规则与国际接轨, 各类并购主体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跨国公司、境外中小企业、国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各显身手,使并购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式之一。
企业价值成市场交易的主题,交易增值成为商业社会的目标,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财务问题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一切并购活动都要达到一定的财务目标。
而估值与定价又是并购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随着市场环境的完善和参与者观念的改变,以价值发现为基础的并购在中国正逐步被接受,如何正确的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成为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企业并购要取得成功,首要问题是做好事前的决策分析,而决策的核心是评估并购能否创造价值。
收购企业要估计目标企业的合理价格,在决定收购价格时要对并购前后的价值变动进行评估,以判断收购能否增加股东财富,以及依靠什么来赠加股东财富。
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
评估不同于“计算”。
评估是一种定量分析,但它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科学的。
一方面它使用许多定量分析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它又使用许多主观估计的数据,带有一定的主观估计性质。
因此,要尽量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对评估人员的经验、可获得信息的充分性要求就很高。
正由于评估的这种特性,鉴于本人认识能力和可取资源的的限制,评估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一)华能国际 2001——2003年年报简表财务报表各项目分析以时间距离最近的2003年度的报表数据为分析基础。
1.资产分析(1)首先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0多亿,规模很大,比2002年增加了约11%,2002年比2001年约增加2%,这与华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购活动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其中绝大部分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与该行业的特征有关:从会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当中发电设施的比重相当高,约占固定资产92.67%。
(2)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却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司对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的记提采用按照其他应收款余额的3%记提,账龄分析表明占其他应收款42%的部分是属于两年以上没有收回的账款,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两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处理,这部分应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怀疑,应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记提坏账不太符合公司的资产现状,2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共计87893852元,坏账准备记提过低。
(3)无形资产为负,报表附注中显示主要是因为负商誉的缘故,华能国际从其母公司华能集团手中大规模的进行收购电厂的活动,将大量的优质资产纳入囊中,华能国际在这些收购活动中收获颇丰。
华能国际1994年10月在纽约上市时止只拥有大连电厂、上安电厂、南通电厂、福州电厂和汕头燃机电厂这五座电厂,经过9年的发展,华能国际已经通过收购华能集团的电厂,扩大了自己的规模。
但由于收购当中的关联交易的影响,使得华能国际可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华能集团的资产,因此而产生了负商誉,这是由于关联方交易所产生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4)长期投资。
我们注意到公司2003年长期股权投资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4月华能收购深能25%的股权以及深圳能源集团和日照发电厂投资收益的增加。
2.负债与权益分析华能国际在流动负债方面比2002年底有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偿还了部分到期借款。
华能国际电力收购和资本扩张案例解析在过去的几年里,华能国际电力通过收购和资本扩张实现了强劲的增长。
以下是该公司两个显著案例的解析。
首先是华能国际电力在2024年收购巴西电力公司Nebras的一部分股权。
这次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华能国际电力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布局。
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较高的发展潜力。
通过收购Nebras的股权,华能国际电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在巴西的业务实力,将持续从巴西电力市场的增长中受益。
此外,这也为华能国际电力在巴西及其他南美洲国家开展投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二个案例是华能国际电力在2024年与日本三菱商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越南的Giantwind项目。
Giantwind项目是越南规模最大的风能项目之一,将在越南南部的潘辛省建设一座风电场,装机容量为120兆瓦。
华能国际电力和三菱商事合作,通过共同投资建设该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在风能领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华能国际电力在越南风能市场的地位。
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通过参与越南的风能项目,华能国际电力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和经验,在该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这两个案例展示了华能国际电力通过收购和资本扩张实现业务增长的能力和策略。
通过收购Nebras股权,华能国际电力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以巴西为切入点进入南美洲市场,利用巴西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较高的发展潜力实现业务增长。
与三菱商事合作投资越南的Giantwind项目,则是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大型风能项目,巩固和扩大了华能国际电力在风能领域的市场地位。
总之,华能国际电力通过收购和资本扩张实现了业务增长,并进一步扩大了在海外能源市场的份额。
其在巴西和越南的投资项目体现了公司积极追求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的战略,为未来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华能国际电力有望通过进一步的收购和资本扩张,进一步巩固在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华能国际电力收购与资本扩张案例分析收购与资本扩张是市场经济长久不衰的话题.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在发达国家差不多连续了100多年,先后显现了五次浪潮,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重组浪潮,其中有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IBM收购莲花公司,波音和麦道、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
新者如德意志银行因此1998年11月23日下午宣布以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此次收购活动德意志银行以13000亿马克的资产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商业银行。
又如全球最大网络商美国在线公司19 98年11月24日宣布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网景公司以微软公司争夺网络市场,使全球网络争格局再一次白热化。
这些强强联合给华尔街带来了庞大的震动,表明全球收购活动又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展。
面对大洋彼岸十亿、数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几年前,我们也许如同隔岸观火。
但是在短短的几年间,收购也成了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时尚。
自1993年"宝延事件"和"中策现象"发生以来,收购事件接连显现,以至到今日已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
深圳君安协议接管万科、福特汽车参股赣江铃、五十铃和伊藤忠参股北旅等前期蛋购事件已成为历史经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800家多家上市公司中宣布资产重组活动的已达325家。
但是还有数量大得多、我们并不完全知晓的收购事件在默默发生。
如19 97年12月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宣布以一次整体买断支付35亿元人民币的方式收购申能公司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以下简称二厂)49.34%的资产和权益。
随后开发公司又将二厂剥离送变电等非生产性资产后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的资产收购后,在香港联交所实现第二上市,发行2.5亿股H股,筹资资金1.4亿美元。
华能国际——资本结构与筹资方式分析目录一、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介二、主要财务数据及资本结构分析三、筹资方式选择四、总结一、公司简介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大型发电厂。
华能国际成立于1994年6月20日,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上市公司,其母公司华能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商,为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之一。
公司业务:火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
1994年10月在全球首次公开发行了12.5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并以3,125万股美国存托股份(“ADS”)形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HNP)。
1998年1月,外资股在香港联交所以介绍方式挂牌上市(代码:902),同年3月,华能国际成功地完成了2.5亿股外资股的全球配售和4亿股内资股向母公司(“华能集团”)的定向配售。
2001年11月,本公司在国内成功发行了3.5亿股A股,其中2.5亿股为社会公众股。
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代码:600011)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截至2010年底拥有166 座电厂;19 座煤矿;8 家金融企业;4 家科研机构;2 家航运公司;2 座码头;参股3条铁路。
公司,其发电厂设备先进,高效稳定,且广泛布局在全国27个省区市,海外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缅甸;2010底公司实现资产总额:6624亿元;销售收入:2270亿元;利润总额:69.8亿元。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外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建设和运营大型发电厂。
公司在中国首次引进了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其拥有的华能大连电厂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一流火力发电厂”称号的电厂;华能玉环电厂一号机组是国内首台投运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玉环电厂是国内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国产百万千瓦等级超临界火力发电厂;国内第一个实现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发电公司;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国内电力行业保持先进水平。
收购与资本扩张是市场经济长久不衰的话题.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在发达国家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先后出现了五次浪潮,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重组浪潮,其中有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IBM收购莲花公司,波音和麦道、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
新者如德意志银行于是1998年11月23日下午宣布以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此次收购活动德意志银行以13000亿马克的资产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商业银行。
又如全球最大网络商美国在线公司1998年11月24日宣布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网景公司以微软公司争夺网络市场,使全球网络争格局再一次白热化。
这些强强联合给华尔街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表明全球收购活动又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面对大洋彼岸十亿、数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几年前,我们也许如同隔岸观火。
可是在短短的几年间,收购也成了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时尚。
自1993年"宝延事件"和"中策现象"发生以来,收购事件接连出现,以至到今日已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
深圳君安协议接管万科、福特汽车参股赣江铃、五十铃和伊藤忠参股北旅等前期蛋购事件已成为历史经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800家多家上市公司中宣布资产重组活动的已达325家。
可是还有数量大得多、我们并不完全知晓的收购事件在默默发生。
如1997年12月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宣布以一次整体买断支付35亿元人民币的方式收购申能公司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以下简称二厂)49.34%的资产和权益。
随后开发公司又将二厂剥离送变电等非生产性资产后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的资产收购后,在香港联交所实现第二上市,发行2.5亿股H股,筹资资金1.4亿美元。
华能国际电力收购与资本扩张案例分析
收购与资本扩张是市场经济长久不衰的话题.大规模的收购活动在发达国家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先后出现了五次浪潮,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重组浪潮,其中有迪斯尼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IBM收购莲花公司,波音和麦道、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
新者如德意志银行于是1998年11月23日下午宣布以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此次收购活动德意志银行以13000亿马克的资产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商业银行。
又如全球最大网络商美国在线公司1998年11月24日宣布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网景公司以微软公司争夺网络市场,使全球网络争格局再一次白热化。
这些强强联合给华尔街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表明全球收购活动又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毕业论文
面对大洋彼岸十亿、数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几年前,我们也许如同隔岸观火。
可是在短短的几年间,收购也成了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时尚。
自1993年"宝延事件"和"中策现象"发生以来,收购事件接连出现,以至到今日已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
深圳君安协议接管万科、福特汽车参股赣江铃、五十铃和伊藤忠参股北旅等前期蛋购事件已成为历史经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800家多家上市公司中宣布资产重组活动的已达325家。
可是还有数量大得多、我们并不完全知晓的收购事件在默默发生。
如1997年12月华能国际电力开
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宣布以一次整体买断支付35亿元人民币的方式收购申能公司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以下简称二厂)49.34%的资产和权益。
随后开发公司又将二厂剥离送变电等非生产性资产后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的资产收购后,在香港联交所实现第二上市,发行2.5亿股H股,筹资资金1.4亿美元。
开发公司的这次收购行为,被北京青年报评价为:"迄今为止国内企业间规模最大,操作最为规范的收购行为之一"。
开发公司实现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在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界、金融界和理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认真了解了总结华能国际电子收购与资本扩张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兼并收购行为的规范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毕业论文
一、收购前三方的基本背景材料毕业论文
1.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毕业论文
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能集团、香港中银集团建设有限公司,香港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注册资产1亿美无。
公司所有制为中外合资企业。
主营业务是筹集国内外资金,建设、经营、管理电站。
截至1997年末,公司资产总额650亿元人民币,股东权益为197亿元人民币。
拥有分布在上海、重庆、北京等地的大型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为500万千瓦。
公司作为中国电力对外窗口,累计利用外资85亿美元,属下的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1993
年被美国《国际电力》评为全球五家最佳电站之一。
毕业论文2.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毕业论文
公司成立于1994年6月30日,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属于的大连、福利等五家电厂股份制造而成。
公司致力于在中国治海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拓展业务。
目前在中国五个省内全资拥有7座运营电厂和4座在建电三,总装机容量为410万千瓦,到20世纪末,公司将拥有运营容量达800万千瓦规模。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电力生产商之一。
属下的大连、福州电厂被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工业部)评为"一流火电厂"。
公司法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占40.23%的股份。
毕业论文
3.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毕业论文
二厂是开发公司上海市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
上海市政府授权申能公司代为行使权利和义务。
石洞口二三一期工程建规模为两台60千瓦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石洞口二厂一期工程合资双方比例为申能公司49.34%,华能开发公司50.66%。
截至1997年6月30日,申能公司实际投资额为18亿元,其中内资10.8亿人民币,外汇折人民币7.2亿元。
同期申能公司人石洞口二厂收回本息合计折160957万元。
在当时的投资体制下,申能公司投入资金视同为开发公司可借入内资,电厂投资入商业运行后,由电厂还本付息。
毕业论文
二、收购动因分析毕业论文
(一)为世纪战略打基础,在下世纪初使开发公司成为投资型公司毕业论文
开发公司作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对外窗口,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速度,从最初1忆美元注册资本(净资产)发展到1997年197亿元资产。
一方面得力于公司的精心运作和艰辛创业,一方面得力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开发公司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和第二次企业的紧迫。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决策层提出来在下世纪初把优良资产不断注入股份公司,构建以开发公司控股,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公司框架,使公司逐步转变人控股的投资公司。
股份公司作为海外上市公司,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所有条件,具有从资本市场大规模筹资、融资等优越性。
而开发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公司同样可以从股份公司的成长中分享到利益。
毕业论文
2.为适应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占领最具潜力的电力市场毕业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从电力短缺到电力大规模建设的时期。
经过十多年的投资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相对缓和。
各省电力建设已经形成规模。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少地区已出现对电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公司面临的最当务之急的问题。
二厂由于地处上海这个中
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方而备受瞩目,上海东临长江,背靠长江三角洲,是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枢纽。
据统计,二厂1994年投产以来连年盈利。
目前上海除外高桥外适宜建设大型电站的地方只剩二厂。
因此收购申能公司以在二厂所占权益可能说是华能公司必须的选择,既减少了竞争对手,又占领了市场,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毕业论文
(二)被收购方动因毕业论文
1.为盘活资产存量,筹集资金,加快上海市电力等基本建设毕业论文
申能公司投资的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规模2台100万千瓦等级进口超临界机组。
动态总投资约151亿元,申能公司在项目公司中出资40%,为18亿元人民币。
申能公司同时投资于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海吴泾电厂八期工程、国家重点项目东海油气开发等项目。
众多的重大在建项目,导致申能公司严重缺乏资金,因此在投资本金基本全部回收的情况下,为筹集建设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上海市能源基本建设,申能公司同意资产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