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法布尔)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4
《蝉》(法布尔)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2、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部编版八上《蝉》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
读这类文章,能够活跃思维、丰富见识、开阔视野。
二、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一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并且专门为此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昆虫记》,而这些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暴晒:在强烈的阳光下久晒。
隧suì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恶劣liè:非常坏。
倒悬xuán: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
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折皱zhòu:皱纹。
防御yù:抗击敌人的进攻。
顾忌jì: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车辙zhé:车辆经过后车轮压在道路上凹下去的痕迹。
黏nián土: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
寻觅mì:寻找。
喧嚣xiāo:声音杂乱,不清静。
欢愉yú:欢乐而愉快。
不怀好意:没安好心。
无动于衷zhōng: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二、主题概述文章通过记叙蝉的地穴生活和蝉由卵变成幼虫而成长的过程,抒发对蝉漫长艰苦的生命历程的感叹和对蝉热爱生活的特点的赞美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二部分(8~11):写蝉的幼虫出穴蜕皮成长。
第三部分(12~17):写蝉的产卵过程及蚋对蝉卵的毁坏。
第四部分(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详细介绍幼虫出壳、落地、挖穴隐藏这一系列过程。
第五部分(25、26):总结蝉的生活历程,表达对蝉的赞美。
《昆虫记》蝉的批注文|法布尔蝉的地穴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
[批注]有的译文是:我有很好的环境研究蝉的习性。
试比较:哪个译文更好?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批注]有的译文是:不很安静。
体会“不很安静”与“很不安静”的感情色彩差别。
教材译本是“不安静”,你觉得哪个更好?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多的地方。
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批注]这里的说明方法,是“可感化”:“用刀子挖掘”,让读者对蝉穴的坚硬程度,有了具体的感觉。
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批注]看到数量单位,必须能够在脑中想象出大概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否则,所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读者来说毫无意义。
1英寸(in) = 2.54厘米(cm),一般人的拇指长度是5—7厘米,所以,1英寸,就是半截拇指的长度。
注意:英寸与寸不同,1寸 = 3.3333333厘米(cm),比英寸略长。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批注]说明方法:做比较。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批注]电脑、手机常说的寸,是英寸。
14寸电脑,是指屏幕对角线14英寸。
蝉的隧道深十五六英寸,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15英寸电脑笔记本的对角线长度。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蝉》法布尔课文一、课文原文。
蝉的地穴。
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着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抓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身体。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然后,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它的身体与空皮分开,空皮就被它整个地脱下来了。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
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八上课文蝉法布尔课文每段内容概括第一课《蝉法》普通蝉的特点本课描述了普通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普通蝉是一种声音悦耳的昆虫,它们有绿色的翅膀和红色的眼睛。
它们以树木的汁液为食,通过吮吸树木的汁液获取营养。
普通蝉会通过发出刺耳的鸣叫声来吸引雌蝉,以完成繁殖。
在蝉龄期结束后,它们会蜕变成成虫,然后开始产卵。
特殊的雌蝉与普通蝉不同,雌蝉的体形要大得多,翅膀也更长。
雌蝉的生存方式与普通蝉也有所不同。
它们并不在短时间内寿终正寝,而是从一代繁殖到下一代,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
第二课《布尔》《布尔》的背景本课讲述了布尔这个地名的由来和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布尔这个地方是土家族人的居住地,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布尔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有着独立的语言、民歌、传说和节日。
他们崇拜自然,尊重传统,注重家庭。
土家族的人民爱唱歌,他们的歌曲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
布尔的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活动,比如庆祝丰收、过年等。
土家族独特的风景与名胜布尔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有着深峡、大瀑布、绿树等美丽景观。
此外,布尔也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宗教民俗,如土家族的祭祀仪式、婚礼习俗等。
第三课《课文》男孩勇敢的举动这篇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勇敢行为为主线。
男孩不畏困难,勇敢地为了救小猫而爬上了树。
男孩敏锐地感知到小猫的困境,冒着危险去救助它。
最终,他成功地将小猫救下来,获得了他人的赞赏。
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通过男孩的勇敢行为,告诉读者勇敢是一种美德,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和他人的认可。
这篇课文鼓励孩子们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孩子们的反思通过这篇课文,孩子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勇敢。
他们学会了从勇敢行为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懂得了勇敢的重要性,明白了勇敢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法布尔《蝉》原文引言法布尔的《蝉》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于20世纪50年代初刊登在文学杂志上。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读者呈现法布尔《蝉》的原文,并解读其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正文你听到了吗?那是蝉的声音。
它们在树上鸣叫,不知疲倦地鸣叫。
我坐在旁边的长椅上,听着那一阵一阵的声音,那是一种不断覆盖的声音,一次次重复,仿佛永不停歇。
我想,蝉是如此努力地鸣叫,是为了表达什么呢?它们是否在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蝉的鸣叫,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背景声音。
我们习以为常地忽视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着某种信息。
蝉的鸣叫可以被视为生活的旋律,它们的声音穿透了大自然的寂静,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动。
每当我停下来静听蝉声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自然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
在《蝉》这篇小说中,法布尔通过描绘主人公听蝉的经历,探讨了生命、时间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主人公静坐在长椅上,倾听着蝉的鸣叫,他对生命这一奥秘的深入思考着。
蝉的声音通过时间的流逝感提醒着他自己的存在。
蝉是一种象征性的生物,它的寿命很短暂。
它们从地下爬出来,化蛹成为羽翼丰满的昆虫,在树上鸣叫一段时间,然后就死去了。
蝉的生命周期如此之短暂,但它们通过鸣叫,使自己的存在变得有意义。
这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
蝉声如水,不断流淌着。
它们的声音记录了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声音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对于主人公来说,这种感知是他对生命的思考的基础。
正因为蝉的存在,主人公开始反思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明白自己在时间中的短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自己存在的事实。
我们追逐着各种目标,经历着各种繁忙的事务,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这正是法布尔想通过《蝉》这篇小说传达给读者的重要信息。
结论通过法布尔的《蝉》这篇小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蝉的鸣叫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哲学启示。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蝉》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二、理解词义1.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2.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3.抵御:抵挡;抵抗。
4.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纤弱:纤细而柔弱,这里指蝉幼虫的弱小。
6.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或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这里指蝉形体大。
7.罅隙:缝隙。
8.不怀好意:没安好心。
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9.坚韧:坚固有韧性。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2-11):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12-24):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25-26):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问题归纳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
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法布尔蝉课文笔记一、背景知识《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选自他的著作《昆虫记》。
该文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蝉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主题思想《蝉》的主题思想是赞美生命、歌颂自然。
作者通过对蝉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示了蝉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重点内容蝉的生活习性:文章详细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活过程,包括在地下度过漫长岁月、破土而出、羽化成虫等阶段。
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科普性,也让读者对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蝉的歌唱: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蝉的鸣叫描绘成歌唱,形象地展示了蝉在自然界中的独特魅力。
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让读者对蝉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蝉的生命历程:文章通过描述蝉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种情感贯穿全文,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感悟与体会读完《蝉》,我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命是顽强的,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下来;生命是美丽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对法布尔的观察力和文学造诣深感敬佩。
他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微小生命体——蝉,为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美丽。
五、思考与启发《蝉》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力和文学造诣,用心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奥秘。
通过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生命。
此外,《蝉》还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就像蝉一样,即使在地下度过漫长岁月也能坚韧地生存下去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该学习蝉的精神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蝉法布尔课文笔记以下是我对《蝉》这一课的笔记,主要包括内容要点、重要词汇、难点解析和全文赏析四个部分:一、内容要点1. 蝉的生态习性,包括生命周期、蜕皮过程、鸣叫的习性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2. 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厌恶→注意→尊重。
二、重要词汇1. 词汇:孵化、蜕皮、喧嚣、卑微、匍匐、羽化、野蛮、理性。
2. 比喻:蝉如同幽灵般的生物,像是附着在大地上空的不祥之物。
3. 描绘蝉蜕皮的经过: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
蝉蛹的前腿呈勾状,牢牢地挂在树上。
突然它开始扭动身体,身体从原来的地方裂开,先出来的是头。
接着,蝉蛹的背上裂开一道口子,蝉就从缺口处用力把身体挤出来。
这是整个过程中最辛苦的阶段。
蝉蛹终于从裂缝中爬出来,身体逐渐得到舒展,原来蜷缩在一起的翅膀缓缓展开。
三、难点解析1. 蝉的生命周期:蝉的生命周期通常为数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
它们通过吸取树根的汁液来维持生命,然后在夏天的某个时候钻出地面,进行繁殖。
因此,蝉的鸣叫声是它们吸引配偶和宣告领地的手段。
2. 蝉的蜕皮过程:蝉的蜕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孵化、蜕皮、羽化和繁殖。
这个过程是蝉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也是它们为了生存而必须经历的阶段。
3. 作者的感情变化:作者通过对蝉的描绘和观察,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待蝉的态度。
最初,他觉得蝉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生物,因为它们的鸣叫声打扰了他的清静。
然而,随着对蝉了解的深入,他开始欣赏这种生物的独特之处,包括它们的生命力和繁殖策略。
最后,作者甚至尊重和敬重这种生物。
这种感情变化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从无知和排斥转变为理解和尊重。
四、全文赏析《蝉》这一课是一篇富有情感和深思的文章。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蝉的生命力和生存策略。
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待蝉的态度从厌恶到尊重的变化,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从无知和排斥转变为理解和尊重。
这种情感变化对于我们对待自然和生态保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蝉》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蝉(选段)法布尔(法)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
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
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
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④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
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
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⑤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
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
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
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⑥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⑦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
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蝉法布尔课文早上,我去草丛里捉蝉。
它们都已经睡着了。
我轻手轻脚地走近它们,在石头下找了个洞,这个洞又大又深,正好给蝉住,然后就去捉蝉了。
这时我忽然看到了一只正在向树上爬的蝉,就飞快地跑过去,将它捉了下来。
刚开始我以为是没有抓稳才掉下来的,可是抓起来一看,原来它已经脱壳了,真是一只没有壳的蝉啊!我将它放回了树上,继续寻找蝉。
那些蝉的颜色变得非常多:黄、绿、黑、蓝……其中还有一些是灰色的呢。
我又看见一只身上好像被火烧过似的蝉,全身通红,翅膀也和其他蝉不一样,黄里带点红,它头顶上有两根天线,我猜想那应该是它的耳朵吧!咦?蝉都是一样的吗?还是它们的身体构造不同呢?想到这儿,我又飞快地跑去捉蝉。
哦,找到了!那是一只灰褐色的蝉。
我的小心脏怦怦直跳。
咦,这只蝉怎么少了两条腿?另一只却完好无损?这两只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袭上心头,我吓得赶紧离开了那片草丛,回家告诉妈妈。
妈妈笑着说:“不要怕,只是因为那只蝉脱壳了而已。
”这使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妈妈继续说:“蝉生长得很慢,整个幼虫期长达5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从卵开始,一直到成虫,蜕变了四次。
它们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一般会选择在松软的土壤里产卵。
如果受到干扰或惊吓,蝉便会放弃新生命,因此人们把它叫做‘知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疑惑解除了。
我发现,许多蝉掉下来的地方都铺满了一层泥土,有的甚至粘在了泥土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为了保护自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一直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我又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终于弄明白了:这些泥土是蝉蛹蜕皮时粘在树叶上的,而且蝉需要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树叶下的泥土就是它们最理想的食物了。
蝉把肚子翻过来一看,咦?里面怎么会有一条条蚯蚓?那是一种很小的蚯蚓,又细又长,外表有一层透明的黏液,颜色是棕色的。
原来蝉以前一直吃得是蚯蚓啊!法布尔抓住蝉的时候,它还太小,所以还看不出来,但是当它长大后,再一看,就会发现它原来是吃蚯蚓的。
昆虫记-《蝉》——【法】法布尔/著一、蝉和蚁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凡读过拉封敦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
虽然拉封敦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
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
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
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
”“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
”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但在这个寓言中的昆虫,并不一定就是蝉,拉封敦所想的恐怕是螽斯,而英国常常把螽斯译为蝉。
就是在我们村庄里,也没有一个农夫,会如此没常识地想象冬天会有蝉的存在。
差不多每个耕地的人,都熟悉这种昆虫的蛴螬,天气渐冷的时候,他们堆起洋橄榄树根的泥土,随时可以掘出这些蛴螬。
至少有十次以上,他见过这种蛴螬从土穴中爬出,紧紧握住树枝,背上裂开,脱去它的皮,变成一只蝉。
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
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
这种震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有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
蝉并不靠别人生活。
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
我不是说哀恳吗?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
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
法布尔笔下的蝉的特征
1、生理特征
法布尔《蝉》:全身长约5~6公分,有两对膜翅,头部短宽,3个单眼一对复眼,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分开,触角呈细短须状,口器像一根细长的针。
2、生活特征
喜欢唱歌,这是蝉最明显的特征;
常常和同伴比肩而坐,不必再叫喊呼唤。
法布尔的《蝉》这篇说明文运用了以下说明方法: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5、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