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
“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
(生自学)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观潮》其次课时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阅读是同学的独特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同学的语言运用力量,而且有利于同学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美丽。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如同、犹如、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力量目标:动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入情境,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绽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美、奇怪的自然景观,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美丽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使同学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课前预备】同学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老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引入课题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同学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
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日老师就带着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改变。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3、连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指名说。
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六、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八.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观潮》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汇的解释和运用。
3.理解《观潮》中含义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向上的态度。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观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观潮》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
教学难点1.理解《观潮》中的比喻和隐喻。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中的海浪场景,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和想象。
二、展开1.阅读课文《观潮》,教师讲解生字词汇和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利用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巩固1.配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1.总结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作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有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内涵。
同时,在巩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观潮2.生词:潮起潮落、生生不息3.哲理:大海宽广包容,人生充满变化4.寓意: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观潮》并理解生词词义。
2.完成《观潮》相关习题。
3.写一篇文章,探讨大海对人的启示。
以上是统编版某校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2课时教案的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学习如何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1.潮汐的形成原因及潮汐现象。
2.通过潮汐现象引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展开讨论,看看学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产生哪些感受和联想,以及怎样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想象法:通过图片和描述,让学生想象潮汐的景象,为之后的讨论打下基础。
2.情感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语言运用法: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性认识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潮汐的形成原因与潮汐现象,以及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
2.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五、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描述,想象潮汐的现象,并让学生猜测潮汐的形成原因。
2. 感性认识潮汐教师播放有关潮汐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 进行讨论1.让学生回忆所见所感,以及对潮汐产生的疑问或兴趣点。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潮汐引起的不同感受和观点,并且在集体讨论中达成共识。
3.鼓励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4.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六、课后参考来源1.阅读相关的百科文章,进一步加深对潮汐的认识;2.观看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3.与父母或其他亲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见闻、疑问或体会。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潮文化,并能正确朗读和理解相关课文内容。
2.认识水的重要性,了解海潮的形成原因,并能够知晓人类应如何保护和控制水资源。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观潮场景,并能够朗读出来。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水的重要性和海潮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海潮的形成原因,需要运用具体的实例和模型进行说明。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等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观潮文化和海潮形成原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潮的浪涛和潮汐变化,从而深入了解课文所描述的观潮场景。
1. 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学习观潮一课的情况,并检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布置学生阅读观潮二课文本。
2. 阅读训练(20分钟)1.学生们独立阅读观潮二课文本,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点评和纠正。
2.根据课文内容,对重点生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正确发音。
3. 观看小视频(15分钟)1.导入海潮的知识,挖掘学生对海洋和潮汐的认知。
2.通过观看小视频介绍海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潮的形成原因。
4. 配合实际活动(30分钟)1.学生们分成小组,展开小组讨论,总结海潮的形成原因,并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和控制水资源。
2.随后,学生们外出实地观察海潮,并演练潮汐测量,参与小组汇报,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成果。
5. 课堂总结(5分钟)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作为本节课的收尾,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并提醒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题目。
阅读课《观潮》
学校班级学科语文
课题《观潮》课时第二课时日期2014年5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二、学生分析
①学生为四年级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
②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以及生动多样的记叙方式;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在对课文中字词句有了深层理解的基础上,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以及众人观潮时澎湃的心情,并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之中,深化对的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难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磅礴的气势。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
课件、钱塘潮视频
六、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0-5分钟第6-25分钟(一)播放视频,
整体感知
(二)指导朗读,
把握感情
①请同学齐声朗读
一遍课文,并分享
对钱塘江大潮的想
象与期待;
②播放视频,请同
学认真看,仔细听,
体验大潮的澎湃,
同时板书;
③请同学们翻到课
本第三页,找出三
四自然段(潮来之
时)。
①让学生扮演观潮
者的角色,谈谈大
潮来时的心情应该
是如何的;
②请学生带感情自
由朗读课文,找出
最喜欢的句子并分
①朗读与分享;
②观赏视频;
③看课文;
①角色扮演并,体
会情感;
②分享句子,同时
把握情感,带感情
地朗读;
(一)先想象,使
其产生期待与兴
趣,在将音画结合,
让同学们直观地观
赏大潮,形成对大
潮雄壮澎湃的气势
初印象。
(二)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
会钱塘江大潮雄壮
澎湃的气势,结合
自身想象,把握文
章感情,并能够带
这样的感情朗读课
第26 -35分钟第36-40分钟(三)细读理解
体会方法
(四)总结全文,
再悟方法
享;
③体会完情感后,
先由老师朗读一
遍,再请几位同学
们起身朗读课文;
④与同学们一起讨
论并体会文中情感
之后,请同学们齐
声朗读课文第二
段;
①出示有缺漏地描
写大潮来时一段
话,读出完整的这
段话,请学生填出
缺漏;
②请学生说说缺漏
的词说明了作者用
的是什么描写顺序
(由远及近);
③请同学再次齐读
课文,找出文中
“声”、“色”两视
角下描写大潮形态
的词语,提供表格;
①回应第一段的
“古”、“奇”两中
心,再次突出钱塘
江大潮的特点;
②总结作者将“天
下奇观”如此精彩
展现的写法,写法
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什么?
③回扣题目,强化
写法。
“观”只是看
的意思吗?
③听老师范读,同
学朗读;
①仔细听老师读,
认真填出缺漏;
②观察词语,细心
体会写作顺序;
③再次齐读课文,
找出文中“声”、
“色”两视角下描
写大潮形态的词
语,完成表格;
听讲,并回答提问,
一起总结全文。
文;
(三)以听写练习
的方式引导学生发
现描写顺序;
巩固如何使用“由
远及近”这一写作
顺序的策略;
以表格形式直观展
现作者写作顺序,
以及观察大潮的视
角,令学生可直观
体会作者独特的写
作方法并加以学
习;
七、附件:
(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二)
八、板书设计
1.观潮
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潮声
观察视角:听声音
人声
看画面——江面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