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42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张文泉;刘令强【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0(008)008【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0.7%~0.8%,每年有15万~17万先心病新生儿患者,其中约10万患儿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PVS)分别占先心病的20%、15%、12%和10%[1,2].外科手术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手术需要开胸和体外循环,创伤大、并发症多,手术和住院时间长,手术风险高并遗留手术瘢痕,严重影响美观而且可能给患者特别是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总页数】5页(P598-602)【作者】张文泉;刘令强【作者单位】253014,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介入中心;253014,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介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相关文献】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655例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J], 冉迅;吴立荣;张蓓;沈正;李安敏;陈云;熊国宝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J], 王忠超;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张坡;崔春生;盛晓棠;朱鲜阳3.基础麻醉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观察与护理急救 [J], 胡少伟4.努力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J], 蒋世良5.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主要并发症1025例回顾性分析 [J], 何美娜;伍伟锋;黄凯;郭盛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摘要】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多见于成人女性.绝大多数ASD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准确测量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本文系统介绍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封堵器选择与并发症防治.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多孔型,房间隔膨出瘤型及边缘不好等特殊情况下ASD的处理均进行详细的论述.%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 a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ore commonly recognized in female adults. accounts for 10%of al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can accurately provide the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defectin detail. Most ASDs can be cured by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In this chapter,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procedures and device sizingfor ASDs of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will be systemically described, meanwhile , th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device occlusion and their preventions will also be discussecl. The treatment for ASD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multiple-orif'ice defects, aneurysmatic. defects or defects with poor edge will be involved in this chapter. (J Intervent Radiol. 2011, 20: 3-9)【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1(020)001【总页数】7页(P3-9)【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并发症【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作者单位】110016,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一.诊断技术(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适应证】1.临床怀疑冠心病者,为明确诊断。
2.临床诊断冠心病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4.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
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特殊职业者。
【禁忌证】1.除了精神正常、有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患者拒绝该项检查及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外,无绝对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左心衰竭;(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3)未控制的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中毒;(4)未控制的高血压;(5)急性脑卒中;(6)并发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7)急性心肌炎;(8)主动脉瓣心内膜炎;(9)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出血倾向;(10)正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者;(11)急性心肌梗死无上述适应证者;(12)严重碘造影剂过敏;(13)严重肾功能衰竭和(或)无尿,除非已准备透析治疗清除造影剂和体内过多的液体,否则不宜进行造影。
(二)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适应证】1.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明确诊断和决定是否须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2.瓣膜性心脏病,了解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决定手术治疗。
3.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右心压力、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排血量测定,有助于危重患者抢救、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4.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肺血管病、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腔静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心脏移植患者心、肺循环状况的评估。
8.右心及腔静脉肿瘤。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1.急性感染期间。
2.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严重出血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正在使用大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进行难以压迫部位血管穿刺。
4.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冠心病的确诊和治疗都会用到冠脉介入,冠心病介入治疗虽然对于冠心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他的危害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在内,只有双方面的结合,患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否则一但手术失败带给自己一些不可逆的变化。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对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手法,但是相对来说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手术的方法,那么危害也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这种方法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其中包括她的一些并发症各方面,只有这样多加的了解,那么对于我们的病情及检查可以把握好,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治疗方法,那么关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危害有哪些呢?1、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穿孔可以说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危害非常的大,常常由于我们在做冠心病造影的时候一些造影剂的外渗的情况下出现,甚至严重的可能会引起心肌梗塞等一些严重的心脏疾病发生,所以说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也是要多加注意的,后期治疗起来也比较的麻烦,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好这方面的危害。
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1%~0.3%。
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球囊的型号过大,或者是球囊破裂;旋磨头偏大;在置入支架时,应用了过高的压力;导丝的头端穿出了血管床的远端等。
冠脉穿孔之后,可以引发心包出血和心脏压榨。
2、支架内血栓形成另外会出现的一种危害性就是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这种情况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严重者可能会直接引起死亡,这个对于医者的水平以及支架的选择都是会有一定的联系的,所以说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的要依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主,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同时支架的选择方面尽量的要以优良的材料优先考虑。
3、冠状动脉夹层如果是轻微的夹层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严重的冠状动脉夹层,可能会引发急性血管闭塞,甚至说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4、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冠脉介入治疗时出现了冠脉夹层或者是远端血管发生了栓塞,所以要强调在冠脉介入之前一定要充分抗血小板治疗。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2年数据,我国每年约12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下文简称“先心病”),发病率为0.6%~0.8%[1],占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的28%,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先心病的成功矫治是人类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通过球囊导管实施房间隔造口术标志着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先心病的开始[2];1967年,Porstmann经导管应用泡沫塑料塞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开启了先心病封堵治疗的先河[3];20世纪90年代,Amplatzer研发的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陆续问世,使介入器材和技术日趋完善,将先心病介入治疗引入了新纪元[4]。
随着国产封堵器面世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1、历史沿革1.1 起步阶段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爱卿教授等的报道,其应用球囊为1例8日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实施了房间隔造口术[5]。
1986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了首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6],此技术现已成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后,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也相继在临床开展[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市儿童医院钱晋卿教授开始应用Porstmann法治疗PDA,在对Porstmann法加以改进后获得成功[8]。
20世纪90年代中期,Sideris(Sideris封堵器研发者)、Bensen (Cardio-SEAL封堵器研发者)教授来华传授ASD封堵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汝平教授率先在国内采用进口Sideris封堵器、Cardioa-SEAL封堵器治疗ASD、VSD, 但因并发症较多而未得到推广[9-1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潘治涛;张曦;盖勇;熊振宇【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3(000)021【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介入治疗的先大性心脏病患儿283例,对其中术后有严重并发症的8例患儿及1例死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归纳.结果本组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83%,1例患儿在介入治疗6个月后死亡,死亡原因为合并限制型的心肌病,死亡率为0.3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选择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机率较低,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救治,均可获得痊愈,规范手术操作与术前严格掌控手术适应证,更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总页数】2页(P76,78)【作者】潘治涛;张曦;盖勇;熊振宇【作者单位】开封市儿童医院心内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心内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心内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儿童医院心内科,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相关文献】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655例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J], 冉迅;吴立荣;张蓓;沈正;李安敏;陈云;熊国宝2.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J], 庞程程;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3.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五、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4.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J], 张文泉;王咏梅;李贵双5.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J], 王忠超;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张坡;崔春生;盛晓棠;朱鲜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